可贵的是,在穿越后,孔雀留下了游记和攻略两种文字。游记以《哈拉湖记:在祁连山的心脏》为题,发布在了西祠胡同论坛,但犹如其它初代互联网社区一样,近年西祠胡同的关闭,让我始终未能寓目这篇难得的游记。攻略则发布在美骑论坛,文风精练,孔雀把哈拉湖定位为“自行车初级穿越路线,适合已拥有在高原藏区长途骑行比较丰富的经验、并且希望在藏北作长时间穿越的人群”,并详列从四个方向进入哈拉湖的各条路线,许多信息在今天依然适用,成为所有计划自行车穿越的旅行者必须参考的指南。
孔雀当年的文字勾起了我真正上路的渴望,本次的穿越路线也基本上沿着他十五年前的足迹前行。在追寻零零年代(2000-2009)左右户外论坛的吉光片羽时,深深感觉那是个大侠辈出的年代,那时还没有抖音、快手这些直播软件,旅行者们在各种论坛发帖跟帖,谈论着那些以藏北高原为中心的壮阔旅行。尽管他们都已退隐江湖,但直到现在,我还经常考古Janne Corax、Martin Adserballe、杨柳松、丁丁、孔雀、多啦、流虻等人当年的博客或帖子,叹惋和追怀之余,每次重读都能唤醒体内对荒原的向往。
有意思的是,上述提到的这批零零年代骑行界的代表人物,都或多或少把瑞典探险先驱斯文·赫定(1865-1952)当作标杆,并最为看重赫定1906-1908在藏北史诗般的穿越之旅。是的,任何对中国内陆边疆地区怀有热忱的旅行者,谁不为赫定的探险而着迷呢?我也是如此,同时让我最为在意的是:赫定本人是否亲身造访过深处祁连山腹地的哈拉湖吗?

“西域探险之父”斯文·赫定
图片/维基百科
1895年,赫定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灾难般的横渡中幸免于难,次年又向昆仑山脉进发,经柴达木盆地去往北京。在柴达木的旅程中,他的确经行了一个名为“哈拉湖”的湖泊,他在个人自传《亚洲腹地旅行记(My life as an explorer)》第30章《在唐古特强盗的地盘》写道:“10月的最后一天,在哈拉湖畔扎营,此处有无数熊掌印,我们不得不比往常更小心地看管马匹”。
此外,在记录1894-1897年亚洲探险的详尽游记《穿过亚洲(Through Asia)》第91章《遭遇唐古特强盗》中,赫定对哈拉湖进行了更加详细的描述:“10月的最后一天,我们骑马穿过一片片草地后到达阔温库都克(K?vveh-Khuduk,即“岸边的泉”),它位于哈拉湖(Khara-nor)南岸,而此湖泊坐落在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型盆地中央,它将从附近山脉中流出的所有的水流都集于自身,不过现在已经差不多枯竭了。在北边,一系列黄色的沙丘耸立在湖泊与山脉之间;而在湖的南岸,则生长着大量繁茂的牧草,这处泉水略带咸味。”
在后文中,也提到了哈拉湖畔松软的泥土熊留下的足迹,为了防御熊和唐古特强盗的威胁,赫定下令每天夜里派两个随从值班,为避免睡着,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敲响炖锅——因为没有鼓,并尽情所愿地高声歌唱,赫定回忆道:“当我在夜里醒来时,就会听到单调而忧伤的伊斯兰歌曲,就像是悲痛的哭泣一般在营火之间回响着。”
最初读到这两段材料时,我激动不已,仿佛耳边已然浮现哈拉湖畔赫定营帐那些忧伤的旋律、马匹不安地用蹄子扒地的嘶鸣声、放哨人的叫喊和炖锅碰撞的尖厉声音,而我即将踏上类似赫定的未知旅程。
然而,考虑到赫定一行从可鲁克湖、托素湖前往库库淖尔(青海湖)自西向东的大体方向时,我对于是否有必要从今天的德令哈一带排除万难北上绕行哈拉湖而心存疑虑。直到我读到1927-1935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的考察地图《中亚地图集(Central AsiaAtlas)》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赫定所记载的“哈拉湖”并非现在的青海第二大湖泊哈拉湖,而是德令哈东南部的一个同名小湖,在今天称为尕海,它正位于从柴达木到青海湖的大道上。
同为Hara Nuur,右上方大湖为哈拉湖,右下方小湖为尕海
图片/东洋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