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途骑行露营那些事儿(二)
前言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本帖非攻略,只是记录〖长途重装骑行〗这一圈子的营地事宜,属个人经验、感悟和偏好。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如有不同,各自安好。
装备
关于长途骑行〖装备〗,之前聊过基本的〖露营装备〗,这次大致说一下自己使用的其他装备。还是那个宗旨:
这里不说选择什么牌子的装备,也不做什么装备测评。争议太多。只说一下自己的经验和偏好。
户外用品种类繁多,尤其这几年露营热,也催生出很多户外用品。但实事求是的说,网上很多户外用品,噱头太多,只能偶尔城市公园露营、摆拍之类用用,不适合长途骑行这一领域,上高原更是严重高反——性能大打折扣。实践,是检验装备的唯一标准。
炊具
很多长途骑友,经常自己做饭。做饭,那炊具就是少不了的。
炉头
炉头种类很多,价格也天差地别,便宜的十几块钱,贵的几千块。很多东西都属于一分钱一分货,但炉头是例外,尤其气炉炉头。单纯就炉头来说,实用性非常重要。
炉头大体有气炉、柴火炉、酒精炉、汽油炉等。长途骑友常用的是气炉和柴火炉。
气炉
气炉种类很多,主要有一体式、分体式、卡式炉等,各有优缺点。总体来说,不是极端环境,比如零下20°以下,海拔5500以上,差别不是很大,看个人喜好。不过有些便宜的炉头,火力过大时会喷火,像柴火一样,火焰能蹿很高,要是买到这种炉头使用时得注意些,一个不小心就火烧眉毛。自己带了2个炉头,一个喷火,一个正常,正常那个炉头,火力再大都是那种蓝色火焰。
气炉主要用气罐,气罐一般分长气罐(卡式炉气罐)和扁气罐(高原罐),长气罐就是大家吃火锅那种气罐,3-15块一瓶。扁气罐不常见,基本都是户外圈子才用。扁气罐,官宣是高原专用,更安全,火力更稳。实际,高原上长气罐也很好用。关于长气罐和扁气罐,之前稍微聊过。
上午去尼玛县城逛了逛,买气罐。现在还有2个半,加上一个G2高原罐(之前和几个长途骑友聊过,高原罐,噱头占主要,价格贵了几倍,实际使用比长气罐更不耐用、火不稳、占地方、补充困难,完全没有长气罐亲民实用性价比高。就像有个骑友说的,用了这么多炉具,最后发现1-2k的反应堆还没20大洋的卡式炉好用耐用。还是那句话,装备这玩意,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按理说到班戈县没问题。但是,现在天越来越冷,时不时下雪,万一下雪大雪封路,那就尴尬了。
长气罐,高原上基本所有乡镇县城都能买到,补给非常方便,5-12不等,藏族一般卖6-8块,汉族比较狠,能卖到12块一瓶。
大部分气炉炉头默认接口都是扁气罐那种接口,用长气罐需要转换头,网上20-30块一个。
一体式炉头和分体式炉头,大多可以折叠,折叠之后体积非常小,也非常轻。因为炉头体积小,两种炉头都存在翻锅的问题,尤其用那种只有一端带把的锅。实在担心翻锅,买一个架子好了。
高原上,除了人会高反,很多事物也会高反,比如炉头,很多气炉都带有电子点火功能,有些做工不好的炉头,上海拔5000,就打不着火了,尤其那种零下十几度的地方。还是用打火机吧!高原专用打火机。
一体式气炉,大多一体式气炉气罐在炉头底下,炉头上再架锅,气罐+炉头+锅,一层加一层,加起来很高很高,要是风大点、地面不平,更容易翻锅,而且有些一体式炉只能用扁气罐。一体式炉比分体式最大优点是,没有管子结冰这种问题。至于分体式炉头管子结冰这种现象,也是在非常非常冷的环境,本人分体式气炉,零下十几度、5000的高原也一样好用。个人更偏好分体式炉头。
如果用一体式炉头,不要买那种炉头和锅一体的型号,那玩意特定炉头配特定锅,而且锅很小,只能拿来煮煮咖啡、泡面之类,临时应急一下。炒菜、做饭就别想了。如果经常做饭或者不想一直吃泡面,最好还是选购其他型号的炉头。
类似这种锅灶一体式,长途骑行最好不要选购。

分体式炉头,这种炉头会有一根软管,炉头通过软管和气瓶连接,非常冷(零下20度以下)的环境中使用,可能会有结冰问题。时间久了(有个骑友用了6-7年,管子折断了,漏气)或者收纳不当,软管可能会折断(可以更换)。
卡式炉,结构很像吃火锅那种卡式炉,不过小很多,体积15×15×10左右,气罐也外置了,有的可以直接接长气罐,有的也像分体式炉头带有一根软管,感觉有点介于一体式炉头分体式炉头之间。相对来说,体积比一体式炉和分体式炉头大很多,不过长途骑行,这点体积不算大。因为体积大,和锅接触面积也大,基本不存在翻锅这种问题。
柴火炉
这个柴火炉不是以前农村做饭那种柴火炉,而是户外用的柴火炉。户外用的柴火炉大多带有小型鼓风机(需要接充电宝,但是非常非常省电,1万毫安充电宝能用1-2个月),非常省柴,随便捡点柴火就够做顿饭了。但柴火炉相比气炉体积大,重量大,动不动2-3斤,气炉炉头有的只有100-200g,而且柴火炉价格也贵。现在有那种折叠柴火炉,折叠后体积和户外卡式炉差不多大。柴火炉优点是火力贼猛,尤其炒菜、烧水,贼快。而且省钱,因为用柴,除了前期购买炉具投入,后期不需要购买燃料。天气冷还可以烤火,烧水洗脚洗头之类。个人不喜欢用柴火炉,最大原因是柴火炉得用柴,每天要拾柴,而且有锅灰,蹭哪里哪里黑,尤其房间里生火,烟雾弥漫,最主要也是一开始就用气炉用习惯了。柴火炉长途重装骑友用的也比较多。有些会柴火炉+气炉。
酒精炉
这个骑友用的不多,酒精补给不方便,尤其上高原,有些酒精炉用那种块状酒精,实际做饭时得不断加酒精。
汽油炉
这个骑友用的也不多,汽油炉燃烧功率高,比用气罐、酒精更节省,火力也猛,但零散汽油很难搞。汽油炉体积也大,因为用的是液体汽油,炉头和管子容易堵,得经常清理。很少有骑友用,有些摩友会用汽油炉。但汽油炉在某些领域是刚需,比如自力穿越类户外,尤其一些无人区穿越,比如羌塘、可可西里等,这种行程,补给都是一开始就准备齐全,中途没得补给,携带汽油比携带气罐、酒精方便多了。这种地方其他炉具都不能满足需求。当然,现在官方不让随便穿越。
其他还有些混合炉具,就是上面气炉、酒精炉、汽油炉两两组合,甚至三者组合。还有极少数骑友做饭更原始——柴火,没有任何炉具,几个石头一堆,生火做饭。
还是那句话,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锅
这个其实没太多好说的,经常自己做饭的骑友基本两个锅,一个炒菜,一个煮饭。大多是户外锅,尤其把手能折叠的锅。其实折叠锅有个大问题,折叠锅大多是把手在一侧,重心不稳,容易翻锅。所以那些经常做饭的骑友会买那种把手在锅两侧的普通家用锅,虽然把手不能折叠,体积也稍微大了点,但不容易翻锅,体积大炒菜也方便,价格也便宜很多。这年头,带上“户外”二字,价格就水涨船高。
对了,柴火炉一般得用炒锅,很多是把手可以拆卸的那种,柴火炒菜更香。火候,中华饮食文化的精髓。用柴火炉得用有锅盖的锅,尤其烧水,不然锅里全是柴火灰。
〖高压锅〗关于锅,有一点得说一下,如果经常上高原,高压锅是神器,也是刚需。高原上做饭很有技术含量,再牛逼的厨师,上高原,厨艺都得大打折扣,尤其4500+高原。因为海拔高,气压低,含氧量低,食物很难搞熟,更不用说做出美味的食物了。挂面煮成浆糊,也煮不熟,最后熟了,和粥一样,已经完全看不出来是挂面了。如果经常自己做饭,高压锅算是必需品,尤其煮饭,包括他食物,也都可以一锅炖。
因为要满足户外使用,轻便、体积小、安全,户外高压锅有一定技术含量,大多价格昂贵,种类也少。话说回来,其实家用型也行,体积重量是大了点,但好歹是高压锅,能有米饭吃。如果实在不想带高压锅,又想吃香喷喷的米饭,那也有一招——泡。大米提前用水泡,泡1-2个小时,米全泡开了,也就很容易煮熟了,5200的地方也能煮熟。天太冷不行,泡着泡着,全结冰了。太饿也不行,骑一天车,泡米泡1-2个小时,人都饿嗝屁了。
高原上米饭做熟,真的不容易。想起之前一个藏民说的,小时候能吃上一顿香喷喷的米饭,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挡风板
虽然很多炉头都说防风,但实际效果嘛?!还是带一块挡风板好了。
打火石
带着,有备无患,有时候打火机也不好用。
其他
还有菜刀、砧板、各自调料、小碗之类,做饭一般是少不了的。上面都是常用的,还有些完全是因人而异的炊具。
比如,钛合金杯子
钛合金最早应该是用作航空等特殊领域,近些年钛合金日常用品也比较多了,尤其户外或者说旅游。钛合金因为材质特殊、稳定,有耐高温,耐酸耐碱,不易腐蚀,强度高,超轻等优点。钛合金杯子可以喝水、煮茶、煮咖啡、泡牛奶,而且颜值高、轻便,很多人会用。有些大款的骑友,锅具也是钛合金的。
这个不是刚需,但很多骑友会用,尤其需要装逼的骑友。
茶具
有些喜欢喝茶的骑友会带上,在有些地方,比如雪山,湖泊,摆上一套茶具,真的是太惬意了。
如果长途重装骑行不做饭或者极度追求轻量化,每天吃干粮或者下馆子,那整个炊具系统都可以省略。内地自己也很少做饭,人口密集,乡镇城市集中,吃饭方便,很多小地方物价也低。尤其一些乡镇小县城,都是些地道的地方小吃,标准的当地风味,不能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