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看水‖密云平谷交界的城墙顶及长城 - 北京 - 8264户外手机版

  北京

关于城墙顶长城,有两个线索:一是积雪庐老师于2006年2月11日的调查,拍摄到了一段长约十几米的墙体,宽约2米,高约1米。

第二个线索是民国《平谷县志》记载有墩台山,“在双髻山左侧,巉岩如削,突兀排空,视双髻山若土阜耳。上有颓垣故址,望之如城”。

所谓城墙顶,以及墩台山的“望之如城”,其实是一道自然景观。这一道山梁两侧陡峭如削,山势壁立,山梁在密云南部的平原上由一条突兀的断裂带造成的山梁隆起;山岩以紫色砂岩为主,岩石节理清晰,又在隆起过程中承压断裂,类似一块块的红砖。而且山岩又似乎是数层立砌,间有数层平砌,类似城墙的丁砌与顺砌。


远远望上去,就如同颓垣。若从西侧河谷平原角度仰视,则更神似。

站在这道山梁上,隔宽阔的洳河河谷,可以远眺丫髻山,如《平谷县志》所云,如阜丘。

那么,这道山梁的顶部,是否存在一道长城呢?

道谷峪村的村民多冷姓。有年长的村民介绍,山上就一石头圈,大概数十米长,大概在森林防火的铁塔处,是日本人所修建。由于民国《平谷县志》成书于1934年,早于日本人占领平谷的时间;日本人修建的说法, 不排除日本人曾经利用,但遗存最早的修建时间肯定要更早。

铁塔为近年新建,附近没有找到类似毛石墙体的城垣。不知铁塔是否利用了原有的毛石墙做基础,或者是没有找到地方。

铁塔的西北侧近百米处,有一处墩台,已经全部坍塌,顶部有坑。其上植被茂密,腐殖土与石材相杂,照片拍不出效果。但聚集性的石材,肯定是人工堆积形成。

山脊上分布有一些石材,都应是自然形成,构不成墙体。

向铁塔的东南方向另一处高点探寻一段,也没有发现。

至于那座传说中的小城圈,或以推测两种可能:一是类似洳河河谷下游峪口村南城山的“烟墩”,是与墩台配套的铺房;二是可能日据时期,曾经在此山顶设置过瞭望点,筑有相关设施。


峪口以前属三河县。根据民国《三河县志》,而城墙顶与峪口的“烟墩 ”之间,胡家营一带曾设有关隘。大概就是控制洳河河谷的内关。

城墙顶的墩台,应与胡家营关隘、峪口的“烟墩”等设置属于同一体系,属于长城防线内侧的腹里接火墩。

站在城墙顶向北瞭望,是开阔的密云平原,谷地向北至密云县城,向东北为潮河河谷,沿河谷上行,正是古北口一带沟通中原与草原的咽喉要地。

但城墙顶周边却不具备构筑完整的防御体系的条件:其与西侧丫髻山之间的洳河河谷难以设防,北侧的山地隔潮河河谷与古北口一带的山系也不相连,南侧熊儿河谷同样开阔平漫难以设防。

道谷峪一带的山地如同一座孤岛,由潮河河谷、洳河河谷、熊儿河河谷以及墙子岭至镇虏营的沟谷将其与周边的山系切割开来;道谷峪与庙峪两个村庄是这座孤岛间的一座面积更小的山间小盆地,即使是部落方国时代,也缺乏足够的生存空间,难以自立。因此,在城墙顶上修筑连续的长城防线并无意义。

综上所述,城墙顶一带的长城遗存,应是沿洳河河谷设置的胡家营内关的瞭望设施,用于监控突破北部长城防线的敌虏沿潮河河谷-密云盆地-洳河河谷进一步向中原腹地进犯的通道。其与峪口的“烟墩”,同为北京周边的腹里接火撴体系的组成部分。

2024-3-23,次日补记

悠悠岁月,历史沧桑,我辈应谨记。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