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国宝 新郑文物奇妙之旅(下) - 河南 - 8264户外手机版

  河南

一年前写了新郑12家国保单位自驾游的上半篇,今天下半篇来了。

裴李岗遗址(二顾)-人和寨-郑韩故城-苑陵故城,外加中牟县唯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圣寿寺双塔,以及潘安故里公园。串起来,适合自驾。

      一、裴李岗遗址77、78年裴李岗大发掘,震惊中外。裴李岗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源头之一,也是华夏文明的来源之一,距今约7000-8000年,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新石器时代嘛,发现的器物当然以石器、陶器为主。陶器均为手制,大多为泥条盘筑,有纹饰的器物较少。石器以磨制为主,有石铲、石斧、石镰、石磨盘等。到工地的时候接近中午,偶遇中国社科院考古所驻点的教授,请教了几个问题。正好考古队有重大发现,一饱眼福,看到了将来要在国家级博物馆收藏的文物。具体是什么,就不抢先披露了。

      裴李岗这个小村子,因守护国宝,基础设施建设很齐全,三三两两也有一些景观。

      从裴李岗遗址工地出来,向南就是人和寨,现在是新农村。      双洎(ji)河是新郑的主要河流。古溱水与古洧水汇流后称双洎河,属于淮河支流,水质不错,沿岸风光尚可。

      二、郑韩故城     先说历史地位。1961年,郑韩故城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郑韩故城被列入二十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2018年4月10日,郑韩故城遗址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郑韩故城由春秋时期的郑国始建,韩灭郑后迁都于此,郑韩两国先后在此建都长达539年。

      
郑韩故城出土了大量文物与建筑遗址,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我们熟知的郑国车马坑、郑韩古城墙、制陶遗址,乃至郑公一号大墓出土的国宝莲鹤方壶(一对,分别藏于故宫和河南博物院,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都是在这里问世。      沿步道登上古城墙,两侧悬挂着几十副成语典故,皆出自新郑地区。

      
三、苑陵故城
      苑陵故城是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从批次上能看出,它的地位和价值没有那么高,毕竟,苑陵故城只是个县城遗址。但是,它的发现与调查,对研究秦汉以来地方郡县的历史,中原地区的城市布局、城市建筑以及当地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实物,这个东西在考古界很重要,无物无真相嘛。

      现已成市民休闲好去处。

      

四、寿圣寺双塔

      烂尾楼自古都有,寿圣寺双塔来印证。这两座塔建于北宋,皆未完工。两座塔都是六边形,西侧高塔7层,无塔尖,东侧塔只建了四层,均未完工。相传有两个原因,一是经费不够了,二是时遇靖康之变,工匠逃了。     


      就塔本身来讲,文物价值和美学价值都是很高的。

      

两塔东西对峙,相距20余米,均为六角楼阁式砖塔,无塔顶。西塔七层30多米,东塔四层18米,各级均为单檐,最下层的每一面都雕刻图案和纹饰。烂尾塔这种不完整的历史建筑在在中国罕见,具有一种别具风格的残缺美。塔身古朴凝重,每层均作重檐外挑,逐级互开塔窗,塔的基座六面都有坐佛的浮雕,雕像生动,活灵活现。


      
这个高度的塔在国内并不少见。因为地基沉降,西塔塔身已经倾斜了40厘米,反倒显得更壮观了。      唐宋时期,儒释道逐渐合流,汉传佛塔从一开始的四方塔,逐渐演化成六边形、八边形等多边形塔,八边形塔成为后来的主流。儒释道三者在融合、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相对和谐的局面,所谓“三教合流”,六边形塔便是例子。研究说,寿圣寺双塔融合了佛、道两教文化,一塔代表道教文化,一塔代表佛教文化。      
此塔所在的寿圣寺,损毁多次。多年以前,塔未得到保护的时候,是对外开放的,附近村民尤其是孩童常爬此塔,塔身周围、内部遍刻姓名、许愿词。后来进行了修复、加固,内部铺设了木梯。      现今重修的几座殿,香火很旺。但可能是受制于经费原因,设计上几乎完全无审美,普通、丑陋,配不上这两座塔的建筑之美。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