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michaelredd 于 2024-4-10 11:48 编辑
设计上没啥可陈述的,帐篷用过小20顶,有些独特的见解吧
年轻的时候追求轻量,入门是BA的斯莱特,也就是肥西的加宽版,鱼脊空间捉急大风下慌的1P,从此不再碰鱼脊和双Y
再入自由之魂的独奏者,极致的轻量,抗风,单层使用收纳无敌小,缺点空间太小,结露像下雨,憋屈的人要高反
之后换了酱铺的粗苯塔,完美度99,单层使用很多次,直到有一次连续四天遇雨,潮湿结露问题解决不了,后来想了很多方法,配内帐、DIY人字杆,一大堆,感觉不是那么靠谱
再后,换zpacks的三人粗苯A塔,纱网内帐,空间超大,抗风,用了很久,缺点是1.5层纱网透风极为恐怖,睡袋起码得多加5度,觉着不满意出了
又换了traptent的粗苯双人A塔,完美度99.5%,单人使用空间大,DIY将风绳加双钉固定后抗风性完美,透气性和防风性完美,一切都那么完美,0.5分扣给无法自立,这个是目前的高原主力帐篷
上边说的是高原走线上用的帐篷,下面说说对传统撑杆帐篷的理解
第一跟你的理解不同,我不爱用先立后披的帐篷,原因就是先内帐再外帐的搭法在雨中很难过,外骨骼的帐篷在恶劣天气中的搭建顺利是我考虑的优先项,因为对于好天气来说,再困难的事情都不是麻烦事,反过来在恶劣天气下再容易的事情都变得非常困难
第二,单脊梁的帐篷永远不碰,没其它原因坚固性就让人难受,大风下一晚没法睡
第三,挑杆帐篷只在气候可控的季节,天气能够预测的情况下使用,原因同第二点
第四,涵道穿杆优先于挂杆,原因:搭建饱满,漂亮,抗风性最佳,完美的帐篷,挂杆需要看挂点的数量,因为挂点决定了受力点,点数太小面料容易撕裂。如果能做成hilleberg那种一条海帕龙挂满的挂杆,我觉着也和穿杆的性能一样
第五,杆数越多,交叉点越多越结实稳定,但带来的更大的重量也得自负
鉴于以上几个问题,目前我手上留下的一顶撑杆帐篷是一顶小众帐篷,tentmarket的一顶穹顶三杆交叉帐篷,其中两杆穿杆,一杆外挂,1.5人大小能挤2人,我1人用空间很给力,15D单硅帐杆8.5MMDAC,重量2.15KG全套打包,性能基本拉满,我给满意度99%,1%扣在单硅上,因为单硅的压胶寿命比较短。自己DIY了全部的风绳,做成了牛角拉扣,和大O型风绳头能固定大石头的,这玩意儿满足一切天气需要和地形
再说下山之泉这个帐篷,我没有实货,能想到的问题是这玩意儿双硅,但用的是单点式的挂杆,面料会有脱丝的风险。其它问题没想到了,结构上完美,材料也拉满,DAC的杆尼龙66的双硅,细节上不评价山之泉半路出家的不好说
静星玄月1我也没实货,但朋友有玄月2我搭过,这个帐篷面料摸着就很厚实,玄月1又把半挂半穿杆改成了全穿杆,加上2杆双交叉的结构,抗风性绝对拉满,我给很多人推荐过这顶帐篷
再有静星的红黑桃双杆穿杆结构,作为通用性帐篷也很不错,缺点重量略重些,挑杆增加了些许的不稳定性,只要不用这玩意儿抗巨风也是很好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