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 | 梦回上世纪的慢时光(下) - 走出国门 - 8264户外手机版

  走出国门
“在 毛淡棉 的佛 塔下 ,向海的东方望去,
一个 缅甸 女子坐在那里,我知道她正思念着我,
当清风拂过椰林,那寺庙的风铃像在对我说:
回来吧,回到 曼德勒 !”

——吉卜林《通向 曼德勒 之路》

【曼德勒】混沌之中有礼仪从 蒲甘 出发,沿着 伊洛 瓦底江前行两百多公里,
就到了 缅甸 第二 大城 市—— 曼德勒 。

曼德勒 这个词,美得如同音乐,仿佛带有某种魔力,
我时常怀疑,它是否与佛教中的曼陀罗(坛城)有关。
也许这个名字本身,就注定了它将成为某种理想世界的代名词。

曼德勒 在世界上的名气,
很大程度上来源于 英国 诗人吉卜林的那首著名诗篇——
《通向 曼德勒 之路》(Mandalay)。
这首诗歌,引发了一代又一代西方人对于东方的美好想象,
许多人慕名来到 缅甸 ,只为寻找诗中描绘的意境。

吉卜林本人并没有来过 曼德勒 ,
这首诗写于1890年,灵感来自于诗人坐船经过 缅甸 毛淡棉 时,
在佛塔边遇见的一位 缅甸 姑娘。
诗中的大部分景象,应该是作者在别人描述基础上的想象。

今天的人们来到 曼德勒 ,是否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呢,
也许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

我还记得到达 曼德勒 的那个傍晚,
接近城市时,依然可以看见绿油油的稻田,
简陋的村舍散布其间。
数不清的黄色或白色佛塔,如同一座座信标,
指引着人们心灵的方向,
庇佑着这片土地。

我想起《通向 曼德勒 之路》里的一段诗句:
“当薄雾从稻 田中 升起,当斜阳渐渐西沉,
她拿起她小小的班卓琴,口中唱着,‘Kulla-lo-lo!’ ” 初到 曼德勒 的人,很容易被这里的摩托车所惊扰,
迅速被击穿一切美好的想象。
它们无处不在,速度飞快,带来一阵阵的尘土和噪音。

相比之下, 仰光 的街道就显得安静多了,
也许是因为那里有某种摩托车的限制法令。

不过后来我发现, 曼德勒 的摩托车主要集中在市中心,
而且以上下班时间最为密集,其他时间还算可以。
至于郊区和外围的那些古城,就更加清静了。

躲不过就加入它,我也租了一辆摩托车。
曼德勒 的景点分散,骑摩托车游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相对包车,我更喜欢自己骑车的感觉,
可以随时去任何地方,也可以随时停车拍摄! 缅甸 的街头时常可见小货车改造的迷你巴士,
里面坐满时,后方的挡板上也可以站人,
甚至车顶也能坐好几位,似乎得到了 印度 的真传。
不过车尾和车顶的乘客通常都是男性。
抱孩子的妇女下车时,同车的陌生人都会自觉地提供帮助。

虽然每辆摩托车的速度都很快,
而且许多路口都没有红绿灯,
但令人惊奇的是,在我停留的一周时间内,
竟没有看到一起交通事故,
连普通磕碰都没有。
让人不禁暗暗佩服 曼德勒 人的驾驶技术。

仔细观察,这里的居民有一套自己的 礼让 法则,
在经过没有红绿灯的路口时,都会减速观察,相互 礼让 。

遇到堵车时,所有的车辆都乖乖地排着队,
即使摩托车,也不会去加塞,
而且场面非常安静,很少有人按喇叭。

街头排队化缘的僧尼,是 缅甸 常见的风景。
无论商铺还是居民,每天总会拿出一些东西供养他们,
有的给钱,有的给食。
据说对很多 缅甸 人来说,如果寺院需要,
自己全部的财富都可以捐出去。

曼德勒 就像一座散装的城市,
每块地皮都按自己的意志发展着,
城市中心,老旧的楼房挤在一起,
没有什么21世纪的高楼大厦。
从城市往外走不久,就是大片低矮的民房,
绿色的热带植被夹杂其中,
宛如进入了村野。
说 曼德勒 是一个大型的乡村,也不算夸张的说法。

这里总是让我想起小时候的 福州 ,
也曾有类似的景象,
从 屏山 往北不远的龙腰一带,
就是大片的农田。
我还记得幼儿园时,母亲单位分配的单元楼就在那里,
每次回家,都会经过一片绿油油的农田,其间散布着粪缸,
那味道有点奇怪,混着田野的气息,
给我小小的心灵造成巨大的冲击。

大概因此,还有后来不时去农村游玩的经历,
让我对绿色的乡野总是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亲切感。

那个时代的 中国 城市,大体都是如此,
城市很小,乡村很近。

曼德勒 街头总能看到各式各样的佛像,
缅甸 的佛像与 中国 十分不同,
少了一些中土的庄严,
多了一分热带的活泼。

【马哈牟尼寺】风吹过佛殿

曼德勒 是 缅甸 贡榜王朝的故都。
作为 缅甸 最后一个王朝,
贡榜王朝也曾盛极一时,
征服了从阿拉干到 泰国 的大片土地。
然而却在命运的顶点,遇见了如日中天的 大英 帝国。
经过三次英缅战争,
1885年,贡榜王朝覆灭,
缅甸 完全成为了英属殖民地。

曼德勒 的大部分景点,
都是贡榜王朝时期的遗产,
在这里,依然可以在城市的许多角落,
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余韵。

曼德勒 ,比 仰光 的记忆更久远,
比 蒲甘 却又近了一些。
它还没有化作平原上的一座座废墟,
依然散发着活力。

马哈牟尼寺是 曼德勒 最神圣的地方,
这里供奉着一尊传说中佛祖亲自开过光的佛像,
1784年,贡榜王朝攻下阿拉干王国后,
从妙乌将这尊佛像搬至 曼德勒 ,
建立了这座寺庙供奉着。
这里也成为了 曼德勒 香火最旺盛的地方,
每天都有众多善男信女到此祷告,
当然还有许多游客。

寺庙的墙壁和天花板都是贴金的,极尽奢华。
与 中国 寺庙的感觉完全不同。

缅甸 虽然盛产玉石,但大部分只是卖给外国人,
在本国人心目中,只有黄金是最尊贵的。
无论寺庙、佛塔、佛像、宫殿……
彰显神圣地位的方式就是贴金,
没有金箔也要用金色的涂料,
金黄与洁白的搭配,是 缅甸 佛寺永恒的色彩,
在热带植物的背景前,显得格外优美而圣洁。

马哈牟尼佛像,曾在19世纪的一场大火中幸存,
只有佛身上的金箔融化,
此后每天又有信徒贴上金箔,
在一百多年的岁月中,佛身的黄金最厚处达到了16厘米,
那是上百万张金箔的厚度。

因为宗教的规定,只有男信徒才能为佛像贴金,
佛龛外几乎是清一色的女信徒,
她们虔诚的面容,是那么美丽动人。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