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遇见南朝 - 北京 - 8264户外手机版

▲铜钱,六朝,南京集庆路颜料坊等地出土
▲陶牛车及陶俑群,东晋,南京市鼓楼区象山王氏家族墓出土
陶牛躯干瘦长,匀称有力,双角前曲,两耳向后,似乎在拉着车缓步前行。陶车车厢呈长方形,平顶,顶棚前后出檐,车厢前部敞开,车内置有凭几以便倚靠。牛车四周散有侍从俑群,有的牵牛,有的下跪,有的拢手站立,形态各异。陶牛车及俑群的出土,再现了当时豪门贵族出行时前呼后拥的豪华场景。

▲青瓷香薰,东晋,长岗村墓出土
▲铜提梁扁壶,西晋
青瓷的诞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经过土与火的升华,成熟的青瓷器从长达千年的原始瓷中脱胎而出,写就了瓷器发展史的精彩开篇。
青瓷的胎、釉中均含有适量的氧化铁,经高温还原焰烧成,因其釉面呈现出优雅悦目的青色,故称为“青瓷”。唐人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种来自青山绿水之间的莹润釉色深受世人青睐,人们将青瓷与青绿色的丝织品相媲美,美称为“缥瓷”。这种色调也反映了六朝崇尚自然、明朗沉着的美学趣味。
六朝青瓷以青莹的釉色和丰富的造型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它汲取两汉的艺术精华,不断深化与创新,实现了青瓷艺术的革命。同时,也为隋唐“类玉”“似冰”的青瓷鼎盛期奠定了基础。从此青色始终是中国瓷器的主色调,流传了近两千年,成为中国瓷器永恒的主题。
六朝青瓷以典雅的青色为时尚,并以此作为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尚青”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的融合。六朝青瓷的釉色因釉料中氧化铁的含量不同,以及烧制时窑内温度和还原气氛的影响,呈现出的青色并不一致。这些不同色阶的青色,由浅入深、由暖到冷,浅绿如春,深绿如夏,青中泛黄者如秋,青中灰白者如冬,仿佛自然界的四季变化。
六朝青瓷作为尚未普及到平民阶层的生活用品,其艺术风貌必然带有士族阶层的审美情趣。从东吴到南朝,其造型的演变一脉相承,在不断的成长发展中,实用与审美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形体由扁矮圆硕到修长瘦俏,轮廓从刻板的圆弧到富于变化的优美曲线……

▲青瓷莲花尊,南朝,1972年南京麒麟门外灵山出土
青瓷质,喇叭形敞口,高脖,圆腹,圈足,尊盖形似僧帽。装饰繁缛华丽,以莲花为主要装饰图案,在一件器物上集中了浮雕,模印、刻划等装饰手法,将莲花纹恰当地装饰在每个部位,形态丰富,变化多端,造型有仰莲或覆莲、单瓣或复瓣,巧妙穿插,上下呼应,创造了完美的艺术造型。青瓷莲花尊通体莲花渗透着浓厚的佛教色彩,是罕见的佛教艺术珍品。1972年同时出土了一对,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同类器物中最大最精美者,堪称青瓷之王。
2 六朝建康都城遗址
六朝建康城,
中国古代南方最著名的都城之一,
宫室壮丽,经济发达,
是当时中国南方的政治中心、经济都会,
兼水陆交通枢纽、军事防守重地,
亦是思想、文化交融的中心,中外交流的窗口。

▲文保碑
据史料记载,六朝建康城的规模:
“东环平冈以为固,西城石头以为重,带玄武湖以为险,拥秦淮、青溪以为阻”。
“梁都之时,城中二十八万余户,西至石头城,东至倪塘,南至石子岗,北过蒋山,东西南北各四十里。”
六朝建康城的核心为其宫城,
孙吴时期建业城内实行多宫制,
东晋成帝咸和五年重新规划,肇建起城,
名为建康宫,即“台城”,
此后,宋、齐、梁、陈各代沿用,
基本格局保持不变。
吴定都建业后,于秦淮河以北五里之地始建都城,
围绕在宫城之外,为六朝建康城的主体。
自吴至齐建元元年,都城皆为土墙篱门,
齐建元二年始,将都城改筑为砖墙木门。
值得一提的是,
六朝建康城中轴线方向并未采用古礼所要求的正南北向,
而是顺应南京山川形势,因地制宜,
采取西南-东北的走向,
开中国都城建设规划之先河。
都城之外,六朝建康城还设有外郭,
共五十六门,始建于东晋成帝时期。
在宫城、都城、外郭篱墙外,
还有石头城、西州城、东府城、
丹阳郡城、白下城等大小城垒,
它们依托长江天堑,
共同组成了易守难攻、坚不可摧的军事防御体系。
石头城是建康城周边城垒中规模最大、最为重要的城池。它扼守秦淮河与长江的交汇口,“因山以为城,因江以为池,地形险固,尤有奇势”,是保障建康城西部安全的军事重镇,也是六朝时期兵家必争之地。

▲南朝建康城地图,?地图帝

▲六朝建康城夯土墙城壕、灰坑遗迹

▲六朝建康城地层遗迹

▲六朝建康城包砖墙遗迹

▲筒瓦、板瓦及瓦当,六朝,建康城遗址出土,藏于六朝博物馆

▲印“平”“将陈攀”“长”“正方”“六安”字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