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入口就是生活的出口-哈巴雪山游记 - 福建 - 8264户外手机版

  福建

我们从哈巴雪山回来已经一个多星期了,在这个哈巴雪山封山的第一天,回顾一个星期前我们有幸在雪山之巅溅起一朵朵雪花,是得到上天怎样的垂怜呀!

作为户外人,即使是业余的,能上一座雪山估计也是能自夸一辈子的事情吧。康哥说,永定还没有一支队伍组团去上雪山。这是多么大的遗憾呀。机缘巧合之下,入门级哈巴雪山就走进了永定驴行户外的日程,成为众多驴友蠢蠢欲动跃跃欲试的新梦。

一、雪山出行时间



五月,驴行户外俱乐部的领队(路口风声,别名康哥)发出了去哈巴雪山的帖子。没有任何户外装备的我原本没想自己会去爬一座雪山。但是刚好前一段时间工作压力比较大,出发时间手上工作又刚好告一段落,一切就这么凑巧,没有任何户外装备的我报名了雪山攀登。康哥原计划是定在6月29日出发,是因为很多中学老师那时中考结束(他估计也有跟当地向导联系过,当时还没有封山公告)。后面有人考虑到全部学生放假后,一方面机票涨价很多,一方面出游人员增多也会降低出行体验感。最后康哥将时间定在6月20日。时间定下来,人数也定下来,康哥、福祺天成福哥、快乐王子、别闹,冷漠、花好月圆林老师、雨后彩虹张老师和我四男四女出发。事实证明,康哥这一决定非常正确,因为没过几天就收到了哈巴雪山七八月份封山的公告。而且,这一天还是康哥的生日。航空公司和酒店都一路很热情地祝他生日快乐,他也很热情地请大家吃晚饭(云南地锅鸡)。我的机票比大家晚两个小时,小伙伴们举着酒杯等到九点才到达的我,真的被这团队的温暖感动到了。在酒店外面,福哥还拿出了私藏的钛茶具。无论何时何地,能休闲地坐在一起惬意地喝杯茶,对我们中国人来讲,生命就是轻松、惬意的。在那些时刻,他们就是我们最重要的人。我们要像家人一起朝夕相处六七天,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只有他们陪在你身边;不管碰到什么,都只有他们和你一起面对。但是时间提前也让我们此行错过了很多优秀的有想法的伙伴。

时间一定下来,最早下决心要去的驴友就提前买好了机票。我是纠结体,虽然不给自己犹豫空间报了名,但是对于机票的购买还是一直处于观望状态,没想到临近暑假,越观望,机票涨得越快,直到出发前十天余票只剩几张不得不买的时候,价格已经比最早那一批的人涨了一千多。经过队长同意,我选择了出发到达同一个机场,但是中转有差别,去程返程到达时间均晚一点的航班。

a small tip: 行程如果定下来,机票购买越早越好,不要犹豫。机票可能会出现跳水价,但是概率不大。

二、雪山攀登之装备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我报名的时候对雪山一无所知,就抱着一颗跟着队出发的心态,用花好月圆林老师的话来讲“无知无畏”。出发前一星期我突然焦虑起来,虽然整个行程是跟着队伍,攀登雪山的时候也有一对一的向导,虽然队长都有及时公布自己的行囊,但是对于自己到那边的穿着,以及登山时自己要备什么心里完全没底。为了更好了解自己需要什么,并且在什么时候需要用到什么,我开始刷B站的一些关于哈巴雪山的视频。看完几个视频我对于行程有了更具象的认识,也对于装备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首先,关于整个行程的穿着。我们六月份去的时候天气比较炎热,正常短袖,做好防晒工作,就行。六月份又是高海拔,做好全身的物理防晒很重要。我全程都戴了全包围的防晒帽。防晒衣或者防晒袖套也是必须的,大家也有戴防晒帽和用魔术巾保护脖子和脸。像这样炎热的天气在户外我个人是有戴墨镜的习惯。当然,也有很多人是没有戴的。

高海拔的地区,雨衣和防晒衣同样重要且不可少。高海拔地区,雨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来的时候可能就是瓢泼大雨,走的时候就是强烈的晒得灼痛的紫外线。大本营下山前下着雨,我就带了雨衣,把防晒衣防晒帽驮回去了。结果下山那两个多小时,我不得不顶着炎炎烈日。这张脸和胳膊,直接黑了好几度,使得前后为了防晒遮得严严实实即使拍照都不露脸的牺牲都徒劳无功。

其次,关于大本营到山顶打卡点的穿着。B站的推荐和当地向导的推荐基本没什么出入,即234穿法,两双袜子、三条裤子、四件衣服。袜子:经过我们亲自体验,如果是加绒鞋子,一双加绒羊毛袜就足够。但可能是我们碰到的天气刚好比较好的缘故。在攀爬石壁的持续上升的过程中,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大风,期间有几分钟的时间我感觉我脚是冰凉的。对于变幻多端的天气,还是听从地导的指示穿两双羊毛袜比较稳妥。但如果穿两双袜子,鞋子也得比平时大一码才行。裤子:虽然地导建议是一件速干裤、一件加绒裤和一件冲锋裤,大部分小伙伴表示塞不下那么多条,大多数穿的都是一件保暖速干裤和一件加绒冲锋裤。我没有买冲锋裤,就穿了一条保暖速干裤和加绒棉裤,幸好天公作美,没有大风大雨,护着我平安回到大本营。不懂是不是里面穿着速干裤的原因,加绒棉裤在屁降的时候也完全不湿。当然,在打卡的时候排队还是明显感觉到凉飕飕的。我想,失温大概是类似这样由于主观或者客观原因长时间无法正常行动造成的体温迅速下降吧。如果再爬一次,我一定不会吝啬买冲锋裤。离开温室,一半是实力与运气,一半靠装备。衣服:我想这次大家登山都很顺畅的原因主要归功于上衣穿得中规中矩吧。一件保暖速干衣打底、一件抓绒衣、一件轻羽绒、一件冲锋衣。我觉得这种上衣穿上山实在太给力了,在凌晨两点多出发的时候还比较热,可以把每件的拉链都先拉开。起风的时候拉上去非常方便。当然除了234的穿着,由于视频刷得多,我也买了抓绒帽和羽绒手套。这边顺带一下,买户外装备还是去“两步路”“山脊线户外商城”“任贝"等户外小程序购买,品质有保障,价格也比淘宝更实惠。我买的伯希和抓绒帽淘宝上89,两步路就只要49,价格几乎差了一倍。

到达雪线以上的时候,地导会帮大家穿上冰爪,然后一只手登山杖、一只手冰爪上雪山。在雪山上,太阳一出来就要戴雪镜,不然雪反射的光很容易让眼睛受伤,即得了传说中的“雪盲”。我们那天刚好在4900米海拔的时候太阳透过云层折射出了浪漫的紫色,照着云海千变万化。这阳光就是为了来报答我们的,露了个脸让大家拍了个照,就回去睡觉了。接下来整个雪地都是白雾茫茫。我戴着雪镜什么都看不到,后面我征询地导能否拿掉雪镜。最开始他说戴了突然摘掉会不习惯,由于白雾太大已经严重影响我视线,最后他还是帮我把雪镜拿掉了。

说到装备,不得不提一下收拾行囊。去哈巴雪山的行李真的超级简单。你只需要带一个小的登山包和一个行李箱就足够。登山包上带着随身需要的物品,大本营以上需要的厚重衣服可以通过骡子驮上驮下。这种登山简直不要太舒服了,特别是对我这种害怕重装的人来说。

三、雪山之靠谱哈巴公社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我在雪山正文还没开始之前就已经提了好几次向导了。对于大部分非专业攀登雪山的我们而言,专业的指导不仅是成功攀登的阶梯,更是安全的保护绳。其实,向导应该写在第一步。因为专业的向导从一开始决定攀登哪座雪山的时候就已经对我们是否适合攀登雪山进行了评估。哈巴雪山被称为是入门级雪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非常成熟的向导服务,有专门的向导全程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雪山爱好者、提供各种专业的装备以及为了降低登山者难度而设立的雪山大本营,让广大登山者可以轻装上阵、轻松实现目标。

我们选择的是哈巴公社。他们有接机和送上机的服务,也包含了登山期间的吃住,真的非常省心。全程甚至干粮都不需要带可以。这种服务倒还是次要的,主要是其专业性。俱乐部队员都是哈巴村当地的村民,对哈巴雪山非常熟悉,而且很多向导都有二十多年的登山经验,见识过来自天南地北的驴友,熟悉各种各样的体质和天气。他们能准确判断当下的天气应该采取的措施、一眼就能看出你身体处于的状态。俱乐部成员每一个都是全能型的,有登山协会证书,会煮饭菜、能当向导、会用装备、还会训骡子、用骡子驮人驮物品。

选择俱乐部后,在出发前俱乐部负责人和总就在群上解决我们的各种疑问,以便我们做好充足的准备。

我们在丽江住一天后,就有人来接我们去哈巴公社了,走的是去香格里拉的滇藏线(214国道)。十二点半出发的车程真是困乏的时候,但一路的美景让大家都舍不得睡觉,特别是配上向导和刚好自驾走过这条路的快乐王子、别闹的讲解,不知不觉陶醉在一片一片惊叹声中。玉龙雪山以她亲和的含情脉脉地一路护送我们。最开始只是东一丛、西一丛身姿矮矮的土豆丛,时不时出现在路边的桃子、李子,让人还觉得是小家碧玉,金沙江一出现,波澜壮阔就载进了史册。要不是目的地是雪山,这一路景色一个月都看不够。后来才知道,这条路也是高路徒步的重要看点。

车拐进一座种满鲜花的房子前,这就是我们要住的哈巴公社。云南不愧是春城,浪漫的色彩充斥在每一个皮肤晒得黝黑的人灵魂中,鲜花装点着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白天是真的热,晚上是真的凉快,空调是什么根本不需要。时间还早,我们绕着哈巴村村道漫步,随手可摘的李子梅子太让我们兴奋了,特别是对我这种爱吃酸酸的水果的人来说,简直掉进了“酸”的蜜罐里。就是有点可惜,苹果呀、桃子呀、核桃呀、梨呀,还没成熟。原来真有地方水果长得这么旺盛、这么漂亮、这么近在咫尺。

四、登山前的小风波

我们这次雪山登顶的人比较少我个人觉得跟我们登山前一天的小风波少不了关系。

我们在丽江住一晚,逛了丽江古城和束河古镇后,下午四点多到达哈巴公社。我们到达的时候正好一群穿着红衣服的队伍神情凝重、面露难色地围坐在长桌旁。一打听才知道这群刚从雪山上下来的人群战况惨烈,那么一堆人中登顶成功的只有两个,而且这两个都还是骑骡子上下大本营的,加上还没回到的,总共41个人的队伍,也就5个人登顶。没登顶也就算了,一个个展现出狼狈、精疲力竭。陆陆续续听到驮着红衣队回来的骡铃声。一个个垂头丧气,仿佛打败仗后的落荒而逃。过没多久,又一个红衣队的回来了。这个男孩一回来就引起了整个哈巴公社的轰动。因为他是哭着回来的,而且哭得很大声,大家纷纷猜测他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支红衣队伍登山的狼狈情况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我们攀登雪山的信心。出发前,和总一而再再而三跟我说最近来一个,登顶一个。我们相信由于我们长期户外的经验,加上优良的身体素质,自己不会比别人差。可是来到这里后,发现这么多不比我们差的人,只能这么灰溜溜地回来,是不是我们太高估自己了。康哥最初在讨论要不要绕黑湖上,那边漫山遍野的杜鹃花虽然已进入尾声但还是一幅幅锦绣山河画,让人如痴如醉。但是绕那边要增加十多公里,而且登顶难度大大超过大家预期,综合考虑后还是中规中矩保登顶。

虽然在晚上的登山培训会上我们从和总那边了解到这支红衣队伍出现情况是由于他们一方面自身就不是户外爱好者,是某单位公司进行团建活动的人群,本身缺乏户外经验,身体素质大多不行,过分相信网上“有腿就能上”的宣传,另一方面在于又菜又不听从指挥。那个哭得很大声的男孩就是被向导骂哭的,在面临危险地带还不听从向导指导,执意任性而为,藐视生命。

和总的解释并没有消灭我们心中对于红衣队的恐惧,再加上他和他侄子两个人在两天出发前培训会上分别引用几个命殇事故让我们深刻吸取了“雪山一直在那,生命只有一次”的教训,让我们已经在内心深深扎根“生命至上”的理念。

在这个俱乐部每餐大家都是一样的伙食,八个人一桌。早餐一般是面条。午餐和晚餐都是五菜一汤,荤素搭配倒也美味。出发前的晚餐,和总叫大家晚上七点集合。这个会前培训又严肃又高质量。他先介绍即将登山两天的行程,即第一天先到达大本营(行程大概7.7公里、海拔提升1500米左右),第二天凌晨出发登顶(行程大概6公里、拔高1300米左右),登顶的物品可以提前打包好用骡子驮上去。康哥和别闹都带了驮包,我们八个人的登顶物品包括到达大本营后要用的物品(比如护肤品、牙刷牙膏等其他个人物品)都放他们驮包里。当然没有驮包也完全没有影响,任何可以装东西的包或者袋子都行,因为全部东西最后都是放进蛇皮袋,我最后下山时就什么东西都没带,把小的登山包一起驮了(当然被康哥知道可能会挨骂,毕竟户外人包不离身是他最基本的要求)。然后他针对这几个月发生的一些意外事故让我们要严肃对待生命,不能把登雪山看作开玩笑。上山要考虑下山的体力等等,毕竟山上救援不仅时间长,还难度大,即使等到了很大程度上失温致死。接着,他拿出小本本登记明后天要预约骡子,用他的话来讲,骡子数量有限、用途有限,加上路途遥远,是不可能“滴滴打马”的。如果真的临时决定要骡子,不仅要等时间长,价格还双倍。上山预约的没有几个(毕竟第一天行程)看着还比较轻松。大部分人都预约了下山的骡子,满满的一页密密麻麻。当时,我还是高估自己的身体状态,上山下山都没预约。最后他讲到了雪山上要的装备。他特别穿着冰爪的注意事项,有个女生穿着冰爪跳起来脚废了,并提供装备租赁服务。

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大家在这个八点半还没天黑的城市躺在了床上为明后天养精蓄锐。第二天七点起床收拾行李,该背的背身上、该驮的驮到大本营、该寄存的寄存。吃过面条、签了免责书、拍个集体照、看着骡子把东西和人驮走,九点多我们出发了。这一天只有7.7公里的行程,到大本营以后也没别的活动,大家节奏还是比较缓慢、心情也是比较放松的。走几分钟村庄路,就进了山里的小树林。这边的山还是比较好登的,肉眼望去一株株笔直耸入云端的大树、几乎没有低矮的灌木丛,既创造了我们登山空旷的空间,又挡住了阳光和紫外线。抬头看,漫天翠绿叶新叶绿;低头看,长长骡道高高低低,走起来特别舒服。而且没出现我最害怕的结果:由于前段时间连绵大雨,我担心骡道泥泞,鞋子进泥也好、水也好,都大大增加难度。运气就是那么好,出发后天气放晴,到我们登山的时候,泥土刚好晒干,既不粘鞋又不起灰。没走几步,好几株杜鹃花就摇曳着洁白的身姿朝我们微微笑。事情总是这么美好,仿佛这只是一次普通的徒步,除了越往上走越重的喘。这才刚开始感觉喘的时候,在杜鹃花旁,一个长得又白又高的姑娘,一听就是北方人,到大本营才知道她叫凯利,已经弯着腰“滴滴打马”了,还真的有骡子,而且价格一样。她的同伴原来为了照顾她也跟着垫底,然后在看到她上骡后为了跟上队伍小跑了一下,结果还没跑完也在拦骡子了。看着他神气活现地坐在骡子上,我们意识到在适应这高海拔的过程中,一定要“悠着点”。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