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骑行记 - 骑行天下 - 8264户外手机版

  骑行天下
(仅以此文献给同行队友及新长征单车俱乐部,因涉及有关长征内容题材重大,红字是我个人理解,蓝字引用百度及相关资料。图片大部分引用队友的,错误之处再所难免,请不吝指正)

在纪念长征出发90周年之际,2024年9月19日—26日,我们一行五人,在新长征俱乐部秘书长带领下,沿着当年中央红军长征的一段线路,从遵义骑行到江津,行程430公里,历时8天,多年的夙愿得以实现。

骑行路线

(部分路段绕行,实际比地图标记更长)
D1:遵义—鸭溪—苟坝—枫香镇65公里
D2:枫香镇—长干山—坛厂—茅台镇65公里
D3:茅台镇休整一天
D4:茅台镇—土城古镇80公里
D5:土城古镇—丙安古镇45公里
D6:丙安古镇—复兴古镇—赤水城25公里
D7:赤水城—尧坝古镇—合江县城—白鹿镇70公里
D8:白鹿镇—塘河古镇—白沙古镇—李市镇—重庆江津区80公里
D1从遵义会议会址出发

9月19日早晨8:30,我们按时来到遵义火车站,取了自行车,直奔遵义会议会址,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

遵义会议会址原为黔军25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官邸,修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
90年前,这座小楼里发生的故事,党史、军史、教科书、海内外各种文学艺术作品、影视剧,有太多的描述,虽然四十年前,我曾有幸在青工文化补习班当过几天近代史的兼职老师,但是,对遵义会议这样重大课题,还是不敢妄加赘述。
当然,有一点是共识的,那就是,遵义会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二十年前我来过两次,那时纪念馆就是会址原貌,可以上楼近距离参观,每次看到室内复原的陈设,每每想到经历了第五次反围剿挫败又遭受湘江惨败的红军,当年的激烈讨论、惊心动魄的场景,我都无比的激动无限的敬仰!
相比之下,后边新建的这个高大上纪念馆,俺有点陌生,还不太适应……

离开遵义会议会址,中午时分,我们回到住地,简餐,绑好驼包,顶着烈日,沿着303县道、326国道,一路向北再折向西,直奔赤水河谷方向而去。

鸭溪会议会址没有维护好

大约翻过三座山坡,30公里后,我们来到鸭溪镇!
在一个不起眼的路口右转,直行200米,在村镇杂乱房子之间,看见一片凹下去的水泥地,拾级而下,中间树着的石碑上,刻着鸭溪会议会址,背面记载着鸭溪会议概况。
据说,当时是在一块露天空地上,3月初行军途中,毛泽东朱德等中革军委前敌司令部领导们,在几只石墩一张石桌旁,召开了简短高效的军事会议。

(注:1935年3月5日下午,刚成立一天的中革军委前敌司令部即在鸭溪汪家屋基召开的前敌司令部会议上,提出伏击从仁怀坛厂向遵义进攻的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部两个师。
会后,朱德、毛泽东共同签署了《前敌司令部关于消灭萧谢两师的部署》命令。
尽管因周浑元部队畏惧不敢出战而没有实现作战计划,但这是毛泽东于1932年10月离开指挥红军领导岗位,重新担任新的军职后组织召开的第一次军事会议,也是朱德、毛泽东在离开中央苏区后,以组织的名义联合指挥作战的第一次军事会议,因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
可惜,现在石桌旁边盖了两间简易房子,类似休息室及卫生间,因无人看守,荒草丛生,垃圾遍地。加上火电场运煤车不断,鸭溪镇尘土飞扬,相比其它纪念地,当地有关主管部门没有尽到责任!

未完,待续,请看(二)
2024.09.27.

鸭溪会议会址,相比其它纪念地,当地有关主管部门没有尽到责任!

苟坝会议会址和它的高耸入云的马灯

离开鸭溪镇,我们继续向前赶路。傍晚时分,来到一个丁字路口,直行去枫香镇;右拐一路上坡,来到一个山坳,四面环山,——苟坝会议会址到了。
黄昏时分,远远望去,右前方一盏高大的马灯矗立在山坡上。
(注:真理之光——苟坝马灯的故事
在贵州省遵义市枫香镇苟坝村,有一个“红军马灯馆”,存放着一盏复制的马灯。
1935年2月下旬,中央红军二渡赤水,再占遵义。3月10日凌晨,中革军委接到红一军团的急电,请求攻打打鼓新场(今贵州金沙县城)守敌。打鼓新场距苟坝百余里,堡垒坚固,易守难攻。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在《长征行》中,详细记述苟坝会议:会开了整整一天,争论很激烈,只有毛泽东一人不同意打,反复强调不能打固守之敌,不能“啃硬的”,应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最后,主持会议的张闻天搞民主表决,决定由周恩来起草进攻打鼓新场的命令,11日晨下达。
“周恩来回到住处到深夜写好作战命令,刚准备休息,毛泽东提着马灯来了,要周恩来晚一点下达命令,还是再商量商量。”石仲泉写道。
后来得知,蒋介石已令重兵驰援打鼓新场,红军如是真去硬攻,必将陷入重围。
《红军长征史》记载,毛泽东就在苟坝提出,今后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由那么多人指挥,否则会贻误战机。
1935年3月12日,根据毛泽东、张闻天等提议,特在中央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新“三人团”,即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全权指挥军事。)
参观完苟坝会议会址,我们踏着暮色,骑行一小时山路,入住枫香镇。
中午顶着烈日,晚上又摸黑赶路,第一天,翻山越岭骑行了60多公里,大家都感觉很累。
D2枫香镇—茅台镇

黔北深秋的早晨,有了一丝凉意,我沿着枫香镇山坳里的街道,找到一家早餐馆。
女主人是个心宽体胖的大姐,听说我们是远道来的骑行客,一边展示她拿手的羊肉粉、荷包蛋,一边毫不陌生的跟我们拉起家常。
——自己娘家姐妹五,都在本镇,相处特别和气,自己排行老三,嫁给一家兄弟五个的老五。育有俩子,老二26岁已有俩孙子,老大至今未谈女朋友。正说到起劲时,老公出来了,笑着说,“你又开始讲故事啦”,夫妻谈笑间,两个煎鸡蛋和一碗地道的羊肉粉端上了桌子……
贵州大山深处,如此安逸而怡然自得,是传承了红军乐观主义吧? 真是值得我们这些生活在长三角发达地区的人学习……
早餐后,我们即刻向西北的茅台镇出发,以便尽量减少中午高温骑行时间,一出镇,就干个4度上坡,累的几乎要把吞进去早餐全都倒出来。
呼哧呼哧半个小时还没到山顶!山坡越来越陡,单车像骨瘦如柴的毛驴,定在原地不动了,我们只能下来推着走。
秘书长边气喘吁吁的推车,边开玩笑:“上坡如吃土,下坡如喝醋……”
红色长干山—长岗古镇

十几公里后,来到“红色长干山”。这是中革军委前敌司令部和红一军团前进中的一个集结地和战场。
新改扩建的红军街还没开张。
再向前几里,古镇老街倒是很热闹,学校门口,鞭炮齐鸣,一群壮汉把一个大棺材抬上卡车,同行的老骑友说,这是传统土葬出殡,我们让行吧。
顶着秋日骄阳,又翻过大大小小十几个山坡、弯道,中午2:00我们来到距离仁怀市还有十几公里的一个叫“坛厂”的小镇午餐。
坛厂古镇
坛厂,是酒坛子厂吗?我在想,这是一个现代工业的酒厂配套企业小名字吧?

坐到小夫妻俩开的“坛厂餐厅”一打听,原来这也是一个长征途中重要古镇,著名的鲁班场战斗,红一军团指挥部所在地。
空调凉爽的坛厂餐厅,麻婆豆腐、回锅肉、辣椒炒肉丝、清炒油麦菜、西红柿鸡蛋汤,物美价廉的四菜一汤被一扫而光!
清爽、营养、可口,窗明几净的环境,特别是和气、质朴的小俩口,也让我们分享到了脱贫后的老区,甜蜜幸福的小康生活。
临走时,我要买一个西红柿带着,主人说什么也不愿意收钱……

午餐后,穿过仁怀市区,一路下坡,傍晚来到茅台古镇。

未完,待续,请看(三)
2024.9.28
3-四渡赤水骑行记(三)

午餐后,穿过仁怀市区,一路下坡,傍晚来到茅台古镇。

茅台古镇
100元一个标间,电话一口价,三个孩子母亲的王姓大姐,在古镇临水街道一端迎接我们。

望月楼客栈

听说我们出门晚餐,王大姐送了一瓶自家酿的美酒给我们品尝,还说要用客栈洗衣机帮我们洗衣服。
等大家品尝过美酒、观光茅台镇夜景回来时,洗好的衣服已经晾在中庭晾衣杆上,真是酒美人好呀!

夜雨哗哗的下个不停,窗外的赤水河谷,雨中的茅台古渡,该是啥情况呢?
三渡赤水出发地—茅台渡口
(注:茅台渡口位于赤水河中游,在现今的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茅台镇,是赤水河畔的重要渡口之一,过去川盐入黔,主要走的就是茅台渡口,当年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第三次渡河,主要渡口就是这里。在距茅台渡口上游10余公里处另有一个叫大渡口的地方,也是当时三渡赤水的渡口之一。)
1935年3月,中央红军主力从遵义再次进入仁怀县境内,于15日晨对仁怀鲁班场守敌周浑元部发起猛攻,于16日清晨乘虚占领茅台,至17日红军胜利三渡赤水。
D3,茅台古镇,茅台酒镇

茅台古镇依山傍水,斜坡上下五层街区,除了山城重庆朝天门码头式的台阶,还有公用电梯可以上下,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
它的故事,各类资料介绍比较多,最著名的是红军渡口和茅台美酒。
同行的一位兄弟,已经是第三次到来,之前住在茅台酒厂大酒店喝过正宗茅台酒,一直赞不绝口茅台古镇的夜景和美酒。听说我认识一酒厂的人,就不停的将我的军,要我联系去酒厂品酒……

华灯初上,红军桥上来来往往的游客,赤水河谷千年不绝的涛声,河边杨柳湾街家家户户的小酒馆,美酒飘香,美不胜收!
我们当晚简单品尝一下,赶紧去看夜景,迫不及待地到红军桥上走一走。

回到住所望月楼客栈,开始下雨了,大家枕着深秋的夜雨,一觉睡到天明,雨停了,天晴了。
第二天晚上又是如此,所以也不担心影响次日的骑行。
住在茅台镇的第二天,我们瞻仰了茅台渡口纪念碑,参观了四渡赤水纪念馆、国酒门、酒文化博物馆,如约来到酒厂参观品尝一下茅台酱香酒。
晚上又是昨天的茅台古镇杨柳湾街“石锅鱼府”,下午买了刘三姐家的酒,餐饮又是回头客,结账时想让店家打个折。
刘姓老板娘外出与闺蜜聚会去了,酒过三巡,很爽快地电话招呼店里的妹妹,大约400元左右吧,免单!哈哈,茅台古镇美酒,酒不醉人人自醉呀!

未完,待续,请看(四)
2024.9.29
4-四渡赤水骑行记(四)

“石锅鱼府”免单!哈哈,茅台古镇美酒,酒不醉人人自醉呀!

D4.茅台古镇—土城古镇

这是四渡赤水故事最精彩的一段,从茅台渡、二郎滩渡、太平渡、土城渡,元厚渡,淋滩渡,千军万马沿着赤水河谷,忽而向西、忽而向东,左冲右突,四渡赤水,最终冲出敌人包围圈。
“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少年亲历者肖华,二十多年以后,以浪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谱写的这首诗词,成为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里的经典乐章,代代传唱,历久弥新!
自古英雄出少年!

当时未满20岁,却和许多红军将领一样,肖华已经是一个文武兼备、身经百战的高级指挥员。更有甚者,两个主力军团,一军团长林28岁、三军团长彭35岁!周37岁!毛不足42周岁……

一群几乎面临绝境的优秀中华儿女,奋力赴死,拼命寻找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之路。然而,敢问路在何方呢?!
茅台—土城,也是我们此次骑行故事最多的一段,路障,爆胎,掉链子……据6年前来过的三位骑友回忆,当时道路一路畅通。可能是疫情防控不当,加上维修施工影响,今天确实有点“路难行”!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