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技术角度分析四姑娘山幺峰东壁攀登的可能性 - 山伍成群 - 8264户外手机版

  山伍成群
本帖最后由 独行马 于 2024-11-28 20:17 编辑

图为大川健三先生早年在海子沟“犀牛海子”拍摄的四姑娘山幺峰东壁的照片

最近我在读一本号称讲述中--国阿尔卑斯方式登山历史的书籍,书中这段话让我吃惊,自认为严谨的作者炮制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幺峰共有三面山壁分别代表着不同层次的攀登舞台,面朝成都一侧的幺妹峰东壁,几乎没有攀登者胆敢尝试过,那注定是登山运动的未来所在”,正好这座山我非常熟悉,2004年我们攀登前就曾经深入的研究它,了解之前各国登山队来攀登幺峰的路线情况,以及为什么没有人尝试东壁,甚至东壁的全景照片都找不到,即使到现在能找到的也还是九十年代大川健三先生拍摄的两张只有东壁上半部分算是顶峰的半身照片。


一、接近性问题:登山首选要考虑的就是接近性。一座山只是听说,平常人们远处观察也找不到,比如大黄峰,我们攀登时只是过渡营地就建了两个,才到冰川上建大本营,不是特别执着且目标明确是不会考虑的。幺峰的三面山壁,北壁和南壁的进山路线都在长坪沟,经过长时间旅游开发也越来越成熟,除上世纪80年代刚开始对外开放外,都算的上非常容易接近的山峰路线了。我这里用几张图片介绍幺峰三面山壁的接近路线。

这张GE图可以看出,幺峰东壁下的正沟非常难以接近,

红色路线是从喇嘛寺进长坪沟一直走,过木洛子后进右边长沟开始上山,翻一处4800米的垭口(姑且叫5700北垭口)至正沟的小沟。

品红路线是从卧龙保护区耿达镇附近窑子沟离开公路进山,是唯一一条不用翻山的路线,到达幺峰东壁下的正沟大约五、六十公里,由于是卧龙熊猫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沟内少有人迹,且多是密集箭竹林行走极为困难,保护区也不一定能让登山者进沟,因保护区核心区域的原因未来也没有修路进山的可能。

蓝绿路线是从头道桥离开公路进入银厂沟,大约三十公里需翻一个4700米的垭口进入正沟,这处垭口比起其它垭口要容易一点,翻垭口前的沟叫热水沟,以前可能是有温泉的。

蓝色路线是海子沟路线,可以从海子沟口开始,也可以从喇嘛寺开始翻过山脊进入海子沟,通往正沟有两处约4800米垭口可以选择,一个是六尔葱沟垭口,垭口正沟一侧非常陡,需要技术操作下降三百米再转切向冰川上;另一处是双海子垭口,比六尔葱沟垭口稍平缓一点也需要下降至正沟沟底攀登路线。早年有穿越者试图探路进入正沟在海子沟深处出了人身事故,事后景区曾立牌子禁止进入。

最后的绿色路线是喇嘛寺离开公路进长坪沟,从木洛子上山翻过5700南垭口,经查中村保先生的资料这个垭口达到了5280米的海拔高度,再下山进入攀登路线,这条路线是重点后面还会有介绍。

从这张等高线图可以看出,进入东壁下正沟犹如进入一个巨大的牢笼,进入困难,返回到有人烟的地方更困难,而且四周高山阻挡,手机无信号只能靠卫星电话。最容易的5700北和热水沟两处垭口到达攀登起点比较远,另三处垭口要么太高达到了5280米,要么陡峭,进出都要借助技术攀登和技术器材。这种环境的攀登,哪怕崴脚或者石头砸中肢体,只要无法行走,甚至只是行动不便,也只能是等死或者在沟里养好伤再出去,没有人能够进来把人背出去,这种高海拔山区,救人抬着背着上升一百米还有可能,这正沟里五个垭口都是需要上升五百米以上,甚至近千米,没有直升机只能靠无人机带些药进去,在里面养好伤自己走出来。这是个残酷的现实,否则进沟就不能出现任何伤情,这可能吗?越是想杜绝越是容易出事!现在可悬停的无人机还没有载人的记录,而滑翔起飞的无人机在沟内没有相应条件;即使走不用翻垭口的正沟通往耿达镇的山谷路线,也有密集箭竹林和五六十公里的路程太远没人能够把人抬出来。

现在连无人机都没有进去侦察的,人进不去无人机的通讯信号也会被屏蔽,站在长坪沟操纵无人机翻过山脊后也就有可能失踪,下次就有可能会有人站到某个垭口用无人机先去探路。

下面几张GE图分别看看沟内的状况:

5700北垭口路线虽然平缓但路线最远,要从4700米下降至3500米再上升,高度损失也最大。5700南垭口进山路线最近,但垭口高度达到5280米,出山也是同样问题,但翻过垭口下降400米左右就有机会横切上冰川,可以说是最接近攀登的路线。

其它路线请看下一图:

请看六尔葱沟垭口和双海子垭口,翻过来后都比较陡峭,需要技术下降,在攀登结束后再返回时,还需要技术攀登才能翻回去。热水沟垭口好一点但出山三十公里在有小事故时也一样不可能做到。

5700南垭口,翻进沟后有可能的攀登路线,还可以有其它很多变化或叫调整。

二、难度问题:幺峰东壁正沟没有人主动公布的记录,甚至连穿越的人都没有真正进去过。所以包括大川健三先生的两张照片都是在正沟以外拍摄的。我查了04年前全部攀登历史,只有1987年有个美国队登幺峰的报告里提到了东壁,他们的报告非常简单:

1987 MT. SIGULIANG (6250m./ 20,300 ft.) ExpedITION  

   In April, 1987 Jim Sutton, Kate Bull, Steve Wills and myself arrivedbasecamp in the Zhong Ping Valley of Sichuan, China. Over the next 3 weeks wemade several attempts on the east face of Mt. Siguliang, reaching a high pointof 5800m. During the first week of May, Kate Bull and I tried a different routeon the SW face of Mt. Siguliang, reaching 5700m. in the ice coulior used by theJapanese First Ascent team. No further attempts were made and we all returnedto Chengdu, Sichuan on 09 May, 1987.

Keith Brown AACmember

实际幺峰东边没有一个叫中平沟的地方,而它的西边就是长坪沟。结合这个队四姑娘的拼音也有错,有可能Zhong就是Chang?,他们是在长坪沟建大本营共呆了三个星期,他们除了先尝试所谓“东壁”达到5800米外,还尝试过日本人首登的路线到5700米,如果长坪沟大本营向东壁正沟大本营移动过,是一个比较大的工程,报告中一定会提到,但报告中丝毫没有移动大本营。那么这支美国队所谓的东壁就只有一种可能,是西南山脊南支脊的东壁。可以参考日本人1992年攀登南支脊转西南山脊路线,合并成一张图。

绿色路线是日本人1992年南支脊路线,下面岩石部分他们修了600米路线绳,只有这张有阳光阴影的图片才能感受到南支脊的存在。红色路线是1987年美国队的路线上到了5800米,左边红色路线就是南支脊的east face. 他们还尝试了日本人的首登路线,那就是右边红色路线到5700米。在等高线地图上两支队伍的路线是下图这样的:这样美国队所说的东壁也就可以理解了。同时用这一张图加上等高线地图说明一下,1981年即2004年路线,整个南壁坡度相差不大,而东南山脊与西南山脊坡度相比差别比较大,东南山脊接近顶峰区间坡度已经达到60度,而西南山脊接近顶峰区间相对平缓已不到40度。

能够看懂等高线地图的攀登者都能看出,北壁最陡峭,南壁居中,东壁最缓,下面用几张图比较一下:



GE的变形有点大,但三面变形的程度应该是一样的,用真实照片感受一下:






三张分别是东壁、南壁、北壁,都是较远的位置,平视的角度去拍摄的,镜头仰角不明显。结论是东壁最缓。


骆驼峰顶看幺峰,位置幺峰顶正北10公里向西偏2.5公里,平视无仰角,目测东壁大约55度。而北壁坡度则在80度左右。


半脊峰顶看幺峰,正北15公里向东2公里视角,平视无仰角,东壁大约50度。


东南山脊攀登中,从下向上仰望,有视角透视变化,只对比山脊右边即东壁比山脊左边即南壁要平缓很多。


东南山脊攀登中,从上向下俯瞰,有视角透视变化,只对比山脊左边即东壁比山脊右边即南壁要平缓很多。

从成都看幺峰正好是东壁,可以看到山壁坡度比另两面要缓很多。



既然幺峰东壁的攀登难度比北壁和南壁容易,那么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攀登者前往尝试或者说攀登它,如国际高手米克弗勒这一级别的不屑于去攀登,选接近性好又更能体现自身水平的北壁直上路线,顺便拿个金冰镐玩玩。国内高手们一是要考虑进正沟的经济压力,如高薪雇人运输也不容易找到能力足够强的人;二是心理压力,哪怕出一件小事都没有人能够伸出援手,只有等死;三是通讯压力,沟内牢笼般被高山围着,通讯只能靠卫星电话。这些压力,除非一心求死,何不去攀登难度大一点但不至于因一点小事就丧命的幺峰南壁。为了开辟东壁新路线的虚名和丧失生命概率很大,这是一个小学以上人类都会做的选择题,从而没人会选择幺峰东壁。

凡此种种,只有等国内开放空间服务,比如在四姑娘山设立“直升机观光与救援服务”,管理部门还能像麦金利国家公园那样,用直升飞机提供登山客进出山和救援业务,那么这座山的东壁也许真的能够火起来。

那么幺峰东壁能够有人趋之若鹜,前提是放开直升机服务或者载人无人机放开使用。能不能实现还是先作为愿景加入祈祷。所谓历史,抛开时间不谈就都是耍流氓。那本书的作者“幺峰共有三面山壁分别代表着不同层次的攀登舞台,面朝成都一侧的幺妹峰东壁,几乎没有攀登者胆敢尝试过,那注定是登山运动的未来所在”这句话,看似放到任何时代都说的过去,反正现在没有人去登,未来什么时候有人去登了,都是他书中预测过的结果,哪怕前提是有了直升机服务。至于“几乎没有攀登者胆敢尝试过”,是啊,你不敢或不愿承担翻山进沟的风险,即使你有轻松从东壁登顶的能力,没有进去攀登那就是没胆。而难度,它确实是分了三个难度层级,只不过东壁才是最容易的山壁,但按书中作者的理解没有人去登那就是最难的

我写这篇文,是想告诫一些山友,无论是听到或看到类似的说法,先冷静地想一想,书中这部分有哗众取宠胡编乱造的嫌疑,就像书中还有越野跑计时方式登雪山或幺峰南壁攀登打破最年轻纪录一样,为幺峰东壁的事故埋下了伏笔。试想如果是平原或者东部地区的山友,去一座攀登途中有着两个营地的雪山,要计时打破三小时的登顶记录,结果会有极大可能是高山病心肺炸裂。而“幺峰南壁攀登打破年龄最年轻纪录”,那么这个年龄越来越小而接近青少年,青少年技术容易过关但心智尚不成熟,那么为了破记录出事故的概率会大幅上升。

大家只需放平心态,权衡自己要的是享受登山的乐趣还是证明自己有胆量去尝试所谓更难的路线。接近性是登山永远的话题,就像大雪塘当年选择邓生那么长的进山路线,是因为另几条路线更远无从选择,现在对比幺峰东壁正沟进山路线,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完全不值一提。


本帖最后由 独行马 于 2024-12-2 11:08 编辑

通常称为北壁,确实称为西壁更准确一些,或者可以称为西北壁,在顶上可以看到长坪沟,但是看不到北壁。这个叫法要从米克弗勒和保尔攀登组合获得金冰镐后就一直这么叫了,可能的原因是因为主峰向西偏南有一条山脊,这条山脊的整个山壁可以说更偏北一些。至于在顶上如何能够看到所谓“刀削斧切般的峭壁”,只能说是作者站在上帝视角或者视线转弯去看的了,顶点与北壁之间还有很平缓的一段距离,包括米克弗勒也是绕到西南山脊方向上的顶,那本书的作者可能有场地攀岩或攀冰的经历,以为登山也像场地攀岩或攀冰一样可以向下看到岩壁的形态,一个完全不懂登山的“主观创作型而不是纪实型作者”才会这么写,书中这种错误我已经无法全部指出了。

太好了,没有搜到任何信息,是不是从我说的某个路线进去的,你能不能给个链接,正好补充到全视角资料。
本帖最后由 独行马 于 2024-12-5 15:17 编辑

谢谢微信用户3602,那个链接还在,我看了那条路线,应该就是5700北垭口进,双海子垭口出,在两个垭口内就住了三天,他们原计划的其它路线都没有尝试,可能因为天气太差,幺峰东壁一张照片也没有公布或者没有得到。刘勇2018年曾有过一个课题是有关四姑娘山一带旅游资源的。2020年这次穿越有可能是这个课题的一次考察实践活动。
上图是刘勇带队完成的穿越路线图,这是一次少有的穿越活动,也许不久就会多起来,这次活动没有走幺峰东壁最近的5700南垭口,和六尔葱沟垭口,也没有靠近东壁的冰川等与登山更紧密的路线,只是成功的完成了一次旅游式的穿越活动,不过随着这种穿越逐步增多,总有一天会有关于幺峰东壁的照片流传出来。

哪怕是穿越,进沟的风险仍然存在,出了问题,还是举例中的只是脚崴了,能够撤出这两个比较容易的垭口的困难仍然难以克服。如果是骨折或者更严重的伤情,在没有直升机的时期仍然只有等死。想进沟穿越的朋友仍然要考虑好风险的问题。

他们的七人队伍中有三个当地背工,所翻越的两个垭口都是4800米左右,而不是文中的5000米,因为不是登山为主,或者穿越进卧龙满是箭竹林的核心保护区,路线还是相对容易的。看他们从双海子垭口(文中称为寨子坪垭口)翻出前的碎石坡,风险不小。难怪已经过去四年了,当地那几位背工仍没有使这条路线商业化。刘勇和作者胡富淋文中想推广这条穿越路线,也有可能因为考虑到风险而放弃。

本帖最后由 独行马 于 2024-12-7 13:37 编辑

非常感谢微信用户3602以及payphone提供的图片,而且是一张无人机或者对面山上视角的图片,比较适合做出攀登路线分析,这方面比起在山脚下仰拍的图片要更加直观。这张照片首先可以看出整个东壁坡度要比北壁和南壁要缓得多,那么难度就比北壁或南壁都要低,哪怕攀登者找最困难的路线,也不可能比北壁的路线更难,更谈不上是攀登者不敢尝试了。结论还是接近性导致的风险,攀登者愿不愿意承受出山还要翻越垭口的风险。
这几条路线只是按图分析,可以有很多种变化,其中南侧绿色路线上东南山脊是08年晕晕狼队以为的珍珠项链,橙色路线上山脊是日本队首登时定义的珍珠项链。红色路线悬冰川上面并不危险,通常悬冰川危险的只是下沿部分或者冰川下方路线冰崩不考虑就是了;中间二号冰川上路线变化可以很多,但从两边垭口翻过来还走到中间二号冰川上攀登不会太多,只划一条蓝色路线仅供参考。

本帖最后由 独行马 于 2024-12-7 13:55 编辑

这个具体起源我还真不能明确回答,最早国内也没有这个概念,而且也没有正式产品进入国内,但九十年代中期,大量如north face之类的品牌在中国代工,代工厂有一定数量的检验不合格产品和生产代工剩余产品流入市场,最早只是北京秀水街比较出名,随后才扩大到其它的几个市场。正好我家就住在秀水的长安街对面,经常去就与那些卖次品和尾货的店铺老板都有联系,而那些小老板(那时候都是非常小的店铺)都是代工厂家亲属在北京的点,好货并不转手给普通商家,最早还没有跟单的说法。这些产品与国内产品比起来天壤之别,但被叫做防雨衣,就和劳保的雨衣没了区别,要强调防水透气的特质,他们也了解到戈尔的品牌价值和在登山中的应用,有可能是这些代工厂老板和他们的亲属小老板最开始使用了冲锋衣的概念,这个名称不是某个人突然这么叫起来,而是一些人在推广产品的过程中逐渐被人叫响的。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最早国内登山开放后,国家队或者 如武汉地大登山队与外国队的联合登山,装备都是国外队同等标准配备给国内队员,他们有可能为这身衣服起一个响亮的名字,这样起源就有可能更早一些。毕竟那时代接触登山服装的只有这一批人。还有一种来源,可以向孙平了解,就是94年阿尼玛卿出事那个队,那是国内最早一批户外店老板,或者有开户外店意向的人,马尧、周卫丁、周志都在里面。
但我还是更倾向代工厂家和他们做销售的亲戚为推广当时国人还完全不了解的产品叫起这个名称。除了北京秀水街,当时广州马尧是最早的户外店,有一定的尾货渠道,而北京那几位当年还只做帐篷睡袋防潮垫之类的东西。你如果是出于学术考证的目的,也可以向他了解一些当时的情况。那时的代工厂家也主要在广东。
本帖最后由 独行马 于 2024-12-8 23:03 编辑

这个说法我以前也看到过,说有军事含义有可能。但五十年代即使是花外汇去瑞士购买的服装,与现在的冲锋衣概念也大不相同,那时候还没有防水透气的说法,最早国内登山都是高海拔,脱掉羽绒服换上冲锋衣也不现实,我自己还有为早年攀登珠峰生产的羽绒用品,都是非常笨重,所以说那时候说军队有关有可能,但有可能就不是特指登山服装了,更不可能是指现代意义上的冲锋衣了。当然从非特指登山服装到后来指向登山服装也是有可能的。也许当年没有关注过这个话题,所以也不记得当时有没有谈论过这些,我只是从实际情况分析,八十年代才由戈尔率先提出了防水透气的概念,所以只是从八十年代算起。
2002年元旦左右有一位参加过60年登珠峰活动的老记者,当时跟我们进山训练,他是重拾当年的记忆,穿用也是当年发给他的装备,可以说与我们现在的装备不是一回事儿,衣服没有锁袖口防风的设计,更像现在的猎装,背包是用牛皮加在容易磨损的地方防磨,这些是早年从国外采购的那一批,我当时想用市场最好的背包跟他换他没同意。那些对于他来说就是记忆和荣誉。那一年珠峰大本营有一个连的部队守卫,登山队员也大多是部队选拔的,用军队用语也有可能,只是所指的服装与现在所说的确实相差太大。75年那一次比60年珠峰攀登好一些,但那时候的服装改良并没有太多。
如果说五十年代低海拔就只有总工会名义太白山那一次了,有可能不穿羽绒服,但那时候雨衣还是类似油布的复合材料,塑料都谈不上。后来国家队就再也没有审视过7000米以下的高度直到国家开放登山许可。

我用百度和google都查了一下,有说法一战二战就有战术风衣的源头,湾湾的说法是简单的“夹克”这个单词到了大陆为了区别于普通夹克和功能性夹克被商家叫成冲锋衣,确实是与大陆有关,但也更倾向商家的行为。

很多说高海拔登山源头的,都是抄的国外说法,早期他们阿尔卑斯算高海拔,冲顶前换穿夹克脱去背包也正常,但到了喜马拉雅登山,冲顶前两三百米还换夹克?百里挑一有可能,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而且即使那个说法成立,那个年代也只是轻装概念,与现在冲锋衣所指的防水透气的功能性含义也不是一回事儿。所有朔源都是历史概念,就要与时间挂钩,在防水透气这个功能性出来之前都只是普通夹克而已。

国内对山峰的定位,7000米以上算高海拔,登山早年算专业运动员,5000-7000米算中高海拔,3500-5000米算中低海拔,所以2000年左右时代,登上四姑娘山大峰都有人吹一下,已经算中高海拔登山了,哈巴半脊等都是这样来的。内地很少有人把登山目标定在4000多米的山,只有新疆有友谊峰和4613峰是四千多,是因为纬度的原因,计算偏阿尔卑斯了。

谢谢,大川健三先生是在犀牛海子住了几天,才拍到那张朝霞的照片,那年代拍到好片子就是只有等好天气,不像现在很多都是后期PS。

理论上肯定是这条路线接近性最好,但这条路线返回要翻越5280米的垭口,这已经相当于再爬一座小一点的山了,一方面要保证自己不出任何的错,另一方面如果被落石砸中,哪怕只是腿部骨折,能够被救出来的可能性在现阶段都是很难指望的事。这对于攀登者在心理上会形成压力,反面更容易出错。从南壁落石的情况看,夏天几乎不可行,还是深秋稳定一点,山体会被冻的比较结实。这面山壁在三面山壁中最容易,但出一点事都有可能无法获得救援,这是关键。

登山肯定有风险,就看自己愿不愿意承担,垭口就意味着需要上升,这在受伤的情况下,只要自己没有能力攀登这几百米的垭口,指望其它人抬着走的困难更大,能够去攀登幺峰的攀登者,一般不可能是初哥,对这种风险是有基本的认识的。为了新路线的首登名义,肯定会有人认可这种风险。多数山峰都是一路下山,相对救援会容易些,当然有些山峰进山就会耽误很长时间,所谓救援都只是说说或叫心理安慰而已,所以我在自己的文中称此类救援为善后,幺峰东壁路线出问题后,在没有直升机或载人无人机进驻四姑娘山一带之前,几乎只能算是善后了。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