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京城看展 · 凤凰故国 惠世天工 - 北京 - 8264户外手机版
漫步展厅,目光所及之处,
犹如穿越漫漫历史长河。
看到的一件件传神地石雕作品,
仿佛奏出的乐声将人的魂魄带回了,
那个曾经辉煌繁盛的时代......
惠
世
天
工



彩绘浮雕散乐图,奉侍图(王处直墓)
王处直官拜义武军节度使,河西地区的重要藩镇将领。他的墓葬保留了晚唐墓葬传统,壁画和石雕人像具有唐代特征。这幅散乐图采用彩绘浮雕形式,表现了乐队吹走表演的热闹场面,图中人物15位,领队的女子着男装,还有两位舞者正在表演舞蹈,真是再现了唐末五代时期乐舞活动的场面。而侍奉图描绘了由14个人组成的队伍,画中侍女们长裙着地,动感飘逸,分列三队,手持执壶,障伞,托盏,拂尘等各种生活用品,生动表现五代时期贵族的日常生活。

彩绘武士浮雕 (王处直墓)
头戴兜鏊,身着铠甲,手柱长剑,属武士装扮。但头上盘龙卧凤,脚踏神牛瑞鹿,组合起来,应是佛教中护法天王的形象。这一形象出现在墓葬中,具有很强的守护意味和象征意义。

彩绘生肖浮雕(王处直墓)
这两块浮雕像是贵族墓葬中常见的十二生肖题材,包括动物形象,兽首人身,人与生肖动物结合三种形式。王处直墓十二生肖镶嵌于墓前宝四壁上方,围绕墓顶天象图排列,甚为独特。每个生肖都分龛放置,龛壁间有云鹤衔接,形成一个整体,现在是看不出来了,展出只有两块一龙一马。
北
魏

释迦牟尼佛坐像(北魏)
曹衣出水,瘦骨清像,北魏石造像的特征。佛像一手施无畏印,一手施与愿印,双目微笑,嘴角上扬,面部表情柔和,耳部紧贴脸颊,给人有亲切温润地感觉。北魏时期时局动荡,人们从宗教中寻求精神庇护和现世解脱的希望,当时的工匠更是技法精湛,刀笔刻出的衣纹服饰逼真,结合当时鲜卑族的审美与对佛教的崇敬,刻化出的石雕作品流传千年之后依旧动人心魄。
布展的摆放,如果可以将佛像位置调高,让观者与佛像平视或者仰视的角度,更便于欣赏该作品的意境。北魏时期精彩绝伦的造像 -> 北齐佛造像之美 【青州龙兴寺】
东
魏
此时期的白石造像内容有佛像,菩萨像等。弥勒像数量相对减少,出现了思维菩萨像和释迦多宝造像形式。整体风格在基本继承北魏晚期,在造像的比例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造像变得短小,头大肩小,腹部略鼓,整体较北魏时期丰满健硕。

佛立像(东魏)
单尊佛立像,颈纹两道,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内着僧祗支,胸部束带,带端下垂。外着上衣,搭肘式佛衣。下摆卷曲有三重,边缘卷曲。肩部和双腿间衣纹采用双勾阴线技法。佛像背部以单阴线勾勒衣纹。颈部下方和腰部有一长方形孔,应是用来插挂头光或者背屏用。这尊佛像与北魏时期有明显的区别,体型较北魏更大,身躯健壮,雕刻考究精美,为东魏时期造像的杰作。

释迦牟尼佛三尊像

莲瓣屏成铺释迦牟尼佛三尊像

张道明夫妻造阿弥陀佛立像(东魏)
底座背面刻有发愿文“武定八年,岁次...冀州渤海攸县清信士佛弟子张道明夫妻造白石玉像一区(躯)...愿从心所求如意”。
北
齐
北齐时期的造像已基本形成新的风格,造像面部丰满,丰润挺秀,肌肉感较前时期更鲜明,衣饰简化而薄,有较强的体积感,更加注重体态美的表现。题材有观音,思维,弥勒,阿弥陀佛,无量寿佛,双释迦,双思维,双菩萨等,其中菩萨造像占多数。
正面

反面
比丘尼员度门徒等龙树屏成铺双弥勒佛坐像
双弥勒并坐于须弥座上,半结伽趺坐式。上身内着僧祗支,外披袈裟,后有舟形大背光,背光上绘出圆形项光和大焰纹,佛两侧侍立两弟子。两胁侍菩萨立于菩提树外侧的莲台上,两侧蟠龙缠绕。围绕七佛有六体飘逸而下的飞天。须弥座有站立的两童子,手拖佛足。
此雕像为双面雕刻,正面和反面分别雕刻不同的内容,技艺精湛,即使在当时应该也是难得一见的珍品。造像祈愿“常住快乐”。

释迦牟尼说法像
这是一尊极具地方特色的“龙树造像”主要流行于河西地区,背屏由四株菩提树交叉缠绕而成,枝叶间透雕着灵动的神龙,上方倒悬着一条昂首舒展的神龙。龙吐莲花的图案,应是出自青州地区,可能是源自‘佛说弥勒大成佛经:‘龙王作众伎乐。口中吐华,毛孔雨华,用供养佛。’

贾乾德妻造透雕彩绘双思维像

透雕彩绘思维菩萨像

江阿欢夫妻造观音像(北齐)
三尊式,背屏顶部有残缺,剩余部分饰有飞天,火焰纹,卷草纹等。主尊为观音菩萨立像,头戴宝冠,身披披帛,右手持莲蕾,左手持玉环,跣足立于圆形莲台之上。左右胁侍立于莲座旁。整个作品分上下两部分,下部分为长方形基座,正面雕刻又分上下两层,上层为供养人下层中间有两童子托起博山炉,两侧为护法狮子,基座最外侧为两位力士像。作品侧面和背面都刻有造像题记。
在南北朝时期,佛法兴盛,民间有很多捐造佛像的行为,认为建造佛像是积累福报的功德行为。人们为了祈福,建造佛龛供养佛像,并在佛像背光和底座,佛龛两侧刻上造像题记,包括建造佛像的缘由,时间,祈愿词,以及捐资人的姓名。

思维菩萨残像

双思维菩萨像的底座部分
这个不是那么大的底座,上下两层,上层确刻画了四个佛传故事。从左到右分别是悉达多太子腋下降生,九龙浴佛,阿斯陀仙人占相和鹿野苑说法。下层是护法狮子和供养人。底座左右两侧浮雕刻了两尊神王,左侧为风神和火神,右侧是象神和龙神。
隋
唐

供养菩萨立像
这件作品规格并不大,因为这个特别的S型姿态,格外的令人倾心。被誉为“东方维纳斯”,为隋唐造像“一波三折”身体造型的先河,是较为罕见的珍品。

佛坐像
头部残缺。内着僧祗支,胸部系带,外穿双领下垂式袈裟,左手托膝盖,右小臂残缺。双腿跏趺坐于八角莲瓣束腰台座。身躯健硕饱满,衣纹写实流畅,垂坠于莲台上有层次感,非常典型的唐代作品。
与北齐,东魏相比,这次展出的曲阳唐代造像形态更加丰满,端庄,富有盛唐气象。



胁侍菩萨立像这尊菩萨像有一米多,属于展品中较大体积大作品。菩萨身材修长,圆润,颈部装饰三层项圈,披帛至左胸处挽结,下身着长裙,衣褶层叠,裙上挂满精美的璎珞,身体微倾,显得体态婀娜多姿。整体装饰的华丽璎珞和帛带,富丽贴体的长裙,更给人一种雍容华贵,又不失飘逸潇洒之感。造型真人大小,观者能感受到极强的感染力。也是此次展出,小豆包最喜欢的一件作品。
凤
凰
故
国
以下为曾楚两个诸侯王国的艺术瑰宝,展出的作品包括了青铜器,玉器,丝织品等。曾侯乙墓出土的铜鉴,青铜鹿角立鹤,闻名天下的越王州勾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