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日记1057篇)探秘千年古道:剑阆金牛道 普安穿白龙 - 四川 - 8264户外手机版

  四川

古蜀道,一条沟通历史文化的桥梁,串联起蜀地的繁华与辉煌,踏上古蜀道徒步之旅,

纵览这一路上的壮美风光,仿佛穿越时空,我们追寻着古老而神秘的过往, 探寻岁月留下的痕迹.

古柏树千姿百态、青石板悠久厚重,古道蜿蜒起伏.





【时间】

2025年4月12日6点- 13日00点30分

*

【天气】

晴.28℃

*

【偶遇地点】

汇东大酒店旁

*

【行程】

18+21公里

*

【用时】

4.30+5小时

*

【徒步线路】

自贡~白龙~龙源镇~大石口~小石口~江石~鹤鸣山-普安-龙源镇-断碑梁-古楼铺-小垭子-白龙-阆中古城-汇东大酒店旁

*

【人数】

38

*

【徒步费用】

282

*

【徒步道路】

机耕道30%  小路70%  栈道路00%

*

【徒步速度】

每小时3-4公里

*

【徒步装备】

30—45升户外背包、遮阳帽、头巾、速干衣、墨镜、护膝、登山杖、保温杯、垃圾袋  安全哨


【徒步提示】

徒步随身带一些常备药物.{风油精,创可帖等}

*

【徒步感受】

徒步古蜀道,既有高山峡谷的壮观景色,又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如今,也成为了一条博古通今的道路史书。


翠云廊古蜀道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和绵阳市梓潼县,以剑阁县部分为主体部分 [7],属金牛古蜀道,也是剑门蜀道遗址的核心组成部分。
翠云廊古蜀道从广义上讲,分为西段、北段、南段,以四川省广元市剑阁为中心,西至梓潼,北到昭化,南下阆中的三条路,总长151000米。 在这三条道路两旁栽种有古柏,古树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人称“三百长程十万树” 。狭义的翠云廊古蜀道指翠云廊景区。 有剑阁柏、隆中对柏、望夫柏、鸳鸯柏、石牛柏、结义柏、宋柏等古树。
翠云廊古蜀道与剑门蜀道相伴而生、互为依存 [5],也因现存古树被称为“蜀道奇观”和“森林活化石”。
翠云廊古蜀道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和绵阳市梓潼县。分为西段、北段、南段,以四川省广元市剑阁为中心,西至梓潼,北到昭化,南下阆中的三条路,总长151000米。


金牛古道的悠久历史:
金牛道,又称石牛道或蜀栈,始建于公元前战国时期,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古蜀道的主干线,也是最早记载在史书中的道路。金牛古道是人类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存之一,比古罗马大道还早。从秦始皇开始,这条古道经历了8次大规模的修缮,至今仍保存着原貌,是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



普安到阆中徒步线路,这是一条2000多年历史的古代“高速公路”,保存有中国最古老的一批行道树。相比金牛古道拦马墙段,剑阁古城到阆中古城这段剑阆古蜀道路况更野、更原始!最精华的路段在剑阁县普安镇桥边河到白龙镇小垭子之间,三十多公里的古道上密集分布着近4000株古柏树,非常震撼!




本帖最后由 朗朗星空 于 2025-4-15 22:53 编辑

剑阆古驿道龙源段位于广元市剑阁县龙源镇红彤和青杆村境内,剑南公路从西侧穿行。整体呈南北走向,原为青石板“官道”,也称“皇柏大道”,总里程约7.3公里左右。主要遗存有古代人工栽植驿道古柏1739余株,最大的树杆直径约3米,高20米,最小的树杆直径约0.8米,高15米。沿途翠绿苍柏耸入云间,至今还保留着古代石碥道及人工栽植古柏等历史印迹。苍柏生长成廊,蜿蜓相连,葱翠蓊郁,堪称我国古代驿道上的活化石,盛况空前。据记载,剑阆古驿道开通于战国中晚期,是先秦以来链接巴蜀的官道,开通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剑阆古驿道为古代翠云廊的核心组成部分,龙源镇境内留存的古代柏树为翠云廊上以其数量多、规模大、最集中、可观性强为主要特点。

阆剑道,翠云廊南线


阆剑驿道线路走向:普安镇 → 龙源镇 → 白龙镇 → 康天铺 → 石子铺 → 厚子铺 → 思依镇 → 枣碧铺 → 江南镇 → 阆中城


翠云廊南线古柏自然保护区范围:剑阁县普安镇至涂山乡厚子铺。



普安镇至龙源镇


大致线路为:江东村 → 江石村 → 江石乡 → 龙石村 → 红彤村 → 龙源镇



龙源镇至白龙镇


大致线路为:龙源镇 → 先化村 → 青杆村 → 健全村 → 两河村 → 油房村 → 云起村 → 元丰村 → 庙垭村 → 古楼村 → 村 → 白龙镇








普安镇,隶属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位于四川省北部,剑阁县中北部,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剑阁县中部偏北部的山地,中心位置地处北纬31°62′,东经105°41′,东与闻溪乡、田家乡相邻,南与江石乡、龙源镇交界,西与城北镇、凉山乡接壤,北与城北镇、北庙乡毗邻,区域面积55.54平方千米,今普安镇自南北朝初年至公元2003年间历为郡、府、州、县驻地。古代在普安镇筑成设治,始于南北朝宋孝武帝刘骏。刘宋时期的南安郡古城,所谓“城”,仅仅是一围城墙。唐代的普安郡城,已具城镇规模,并为军事重镇。南宋隆庆府知府费少南,于绍熙元年(1190年)大兴土木,整修府城。宋末,普安旧城被元军毁为废墟。
明代洪武初年至明末,170余年中,相继经过三次较大的修城工程,第三次重建城墙,设六洞城门,采用六料条石,一丁一顺,白灰座浆,层层错缝构筑。
县人民zf为了保护古城,不准继续拆毁城墙。1983年6月20日绳测,尚保留明代城墙467米,南门箭楼、小南门仍留如故。1983年4月5日,县人民zf发布49号文件,明确规定了剑州古城遗址保护范围为“以城内钟鼓楼、箭楼为中心,连接古城墙、丁字古街道、民居建筑和店铺等,这些都属古城的重点保护范围。”这个保护范围,即今东街百货公司起,穿过钟鼓楼,至南街、西街蚕丝公司止,长380米的古街道;钟鼓楼至南门又向左至烟街坐而言茶楼,长250米的古街道为古城保护区范围,面积0.43平方公里。




普安镇城东鹤鸣山因传说古时有仙鹤栖鸣其上得名。鹤鸣山古迹众多,最有名的是“摩崖三绝”。公元757年,唐将郭子仪等平“安史之乱”,收复长安、洛阳。唐代文学家元结撰《大唐中兴颂》,颂文由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写。原文始刻于湖南祁阳浯溪石崖,后毁于战火。南宋绍熙年间,隆庆府通判吴盱翻刻于此。历久经年,原刻字迹模糊,明万历年间(1582年),知州陈宗凯又依此碑镌深字迹,恢复宋刻原貌,它是国内唯一完整的《中兴颂》。元文、颜书、加之鬼斧神工造就的石崖,文奇、字雄、石壮,人称“摩崖三绝”。
鹤鸣山麓“重阳亭”为唐大中八年(公元854年)刺史蒋侑监造,因落成于九月九日,故名重阳亭。唐代著名文学家李商隐为之撰写了《剑州重阳亭铭并序》。铭文为四字句韵味,楷书题写,完整保存至今,为可贵的唐碑原件。
鹤鸣山还有唐代道教摩崖造像四龛,其中两龛较为完整。该摩崖造像身著衲托,脚穿道履,手持法器,肌肤丰腴,刀工细致入微,形象庄严静穆,艺术感染亲切。
鹤鸣山古迹历经沧桑,是研究唐代文化艺术和开发旅游资源的可贵实物例证。“鹤鸣山道教石窟寺及石刻”于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行程:   
4月12日
6点汇大酒店旁集合出发,一路顺利,白龙站出高速,中午12点过在龙源镇下车,开始今天的金牛道的龙源段徒步,穿过村镇,进入金牛古道,向着今天的终点鹤鸣山前进,步行一段路后,在古道旁享用路餐后,继续徒步在高大的松柏中的金牛古道上,一路穿行在田园,村落,山丘,古道,幽深小径中辗转徒步,千年古道,岁月如梭,仿佛走进了历史长河,重温岁月沧桑田的点点滴滴,我们一路前行,在下午5点过,徒步来到鹤鸣山,游览摩岩石刻,李商隐剑州重阳亭刻,颜真卿大唐中兴颂石刻后,乘包车来到普安镇皇都大酒店住宿,晚餐自行解决,夜游普安(剑阁老县城)后,回到酒店,结束今天的行程。





手机看世界..................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