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路就有桥。凉山铺附近就有一座始建于蜀汉、毁于明末、清康熙年间又重新复修的三孔石平桥--清凉桥。
清凉桥又名平济桥,青石板铺就,桥墩上还残存两个神气而灵动的镇水之兽--螭吻。


作为连接长安与巴蜀的重要通路,金牛道承载了很多文人墨客、诗坛大咖们一路的诗兴与情怀。
初唐四杰之“天才少年”王勃,20岁即“出褒斜之隘道,抵岷峨之绝径”,在蜀道之上写下了30首入蜀纪行诗,可惜仅有诗集序文流传于世。在这篇序文里,王勃受“山川之感召”,赞蜀道“宇宙之绝观者也”。
诗仙李白,那首“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成为蜀道名篇中“烟水杳渺,绝世奇文”。
诗圣杜甫,“季冬携童稚,辛苦赴蜀门”,走陈仓道转金牛道直抵成都,沿途每历一地,以诗纪行,共写下24首入蜀纪行诗,勾勒出一幅南下蜀道之千里江山图。
我最喜欢的晚唐诗人李商隐在蜀地任职时写下了那首感人至深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那一刻,这条古道如此漫长,就像巴山的夜雨绵延不绝……
而当他心事重重奔赴蜀地途经金牛驿时,想起“秦开蜀道置金牛”的典故,于是在一棵老柏树下写下了另一首蜀道诗篇:《井络》。

(此图来自冰岩户外俱乐部)自古诗人皆入蜀。
在千年的漫长岁月里,无数的先贤们都曾在这条古道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如今,当我们行走在这条古道上,恍惚间仿佛无数跋涉者的剪影与我们逆向而行:负笈的书生、落寞的官员、戍边的士卒,他们的身影在时空的褶皱里与我们交错而过……
在古道两日的跋涉中,我们从凉山铺走到了汉阳铺,用脚步作笔,在深深浅浅的车辙纹路里,辨读着被岁月覆盖的往事,而那些被淡忘的传说,却在行走中渐次复活成掌纹里的美丽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