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米扬 | 阿富汗的文明之殇 - 走出国门 - 8264户外手机版

  走出国门

温馨提示 正文约8000字,图片共195幅


图文皆原创,侵权者必究




巴米扬(Bamiyan)山谷的文化景观和考古遗址,濒危世界文化遗产,古代阿富汗佛教文明的见证,世界上最伟大的的佛教古迹之一,位于喀布尔西北130公里处兴都库什山脉腹地的崇山峻岭之中,平均海拔达2500米,集佛教寺院与伊斯兰时期的防御建筑于一身,拥有世界上风貌最为独特的石窟寺群,以东、西两座大佛闻名于世,由巴米扬石窟、Fuladi石窟和Kakrak石窟组成,共有约1万余窟,此外亦有焦古拉(Ghulghula)、佐哈克(Zuhak)两座城堡。值得注意的是,最初巴米扬山谷还曾有琐罗亚斯德教和密特拉教活动的痕迹。


▲巴米扬地图(图源Morgan L. The Buddhasof Bamiyan)

▲巴米扬山谷



▲喀布尔至巴米扬途中



▲喀布尔至巴米扬途中



▲喀布尔至巴米扬途中



▲喀布尔至巴米扬途中



▲喀布尔至巴米扬途中

巴米扬大佛开凿于公元5至6世纪嚈哒帝国(白匈奴)统治后期,嚈哒人最初作为柔然汗国的附属部落在阿尔泰山山麓的草原游牧,从公元5世纪中叶到6世纪初逐渐南下占领西突厥统治下的河中粟特诸部,并与萨珊波斯多次对峙,随后征服巴克特里亚和犍陀罗王国,并将活动范围扩张至印度河、塔里木河流域,今天在于阗和龟兹等地石窟的供养人壁画中仍然能见到些许痕迹。



▲巴米扬山谷



▲巴米扬山谷


▲巴米扬山谷



▲巴米扬山谷



▲巴米扬山谷

早在公元3至5世纪的贵霜帝国时期,佛教就已经进入巴米扬地区,一代雄主迦腻色迦大肆推崇佛教,既吸纳了亚历山大所缔造的诸多希腊化城邦的文明余韵,又汲取了来自南亚的佛教元素,至几百年后的嚈哒帝国这里已然成为了一片佛国乐土,正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佛教艺术的犍陀罗流派最终臻于极致。这一时期的巴米扬虽无大型佛像,但佛像雕塑已不再是佛塔上的装饰,而是独立成为信徒的礼拜对象。在20世纪西方考古过程中曾发掘出大量佛像残件,据推测是在5世纪末被来自于萨珊或嚈哒的异教徒所毁。


▲巴米扬山谷

▲巴米扬山谷



▲巴米扬山谷

▲巴米扬山谷



▲巴米扬山谷

由于嚈哒帝国鼎盛时期统治阿富汗北部和阿姆河两岸地区——古称“吐火罗斯坦”,玄奘《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为“覩货逻国故地”,这里地处中亚、西亚与南亚之间的十字路口,丝绸之路从中亚前往波斯、印度的道路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途径兴都库什山而非翻越葱岭,往来于东西方之间的商队、工匠和僧侣均汇集于此,帝国通过近水楼台的地利之便向贸易通道上的商旅收取重税并勒索贡品,因此敛集了大量财富与物资。


▲巴米扬的古代商队驿站



▲巴米扬街景



▲巴米扬的人们



▲巴米扬的人们



▲巴米扬的人们



▲巴米扬街景



▲巴米扬的人们



▲巴米扬的人们



▲巴米扬的人们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