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上甘棠村:耕读传家,潇贺古道上的原生态古村落 - 上海 - 8264户外手机版

  上海

潇贺古道上的上甘棠村,位于永州江永的夏层铺镇。此处风景宜人,三面环山,前有谢沐河蜿蜒而过,负阴抱阳,风水极好(图1、3)。汉武帝置谢沐县于此,一直延续到隋代。汉代的县衙遗址就在村后山脚下,登上高台可俯瞰全村(图5)。村内现存 200 多座古民居,涵盖明、清、民国时期,非常珍贵。

唐代周氏家族开始聚居于此,耕读文化传承至今。全村近五百户人家,除建国时期从外地迁入的几户外姓人家外,其余全为周氏,当地村民都以北宋理学家周敦颐为家族先祖,对儒家文化极为看重。村内留下大量宋、明、 清时期的碑刻铭文,多是劝谕警示之文,比如宣扬伦理道德的《慈悲佛母他字歌》,村外月陂亭上的摩崖石刻(图20)中还有文天祥的「忠孝廉节」四字。

在古代就是商业街的主街沿谢沐河延伸,如今汇集了祠堂、客栈、餐厅、商店、博物馆等主要建筑,也是游客重点逛的区域(图6)。漫步其中,还能偶遇江永县极具特色的女书文字(图7)。

主街后面是居住区。周氏共分十族,其中九族的聚居单元都沿着与主街垂直的小道向后延伸。在主街与小道交汇处建有门楼,类似单元门,门楼前有小广场,形成「九家门楼十家厅」的格局(图8)。如今村里还留存着四座门楼,石雕、木雕颇为精美。其中四单门楼(图9为门下抱鼓石雕刻)与五单门楼(图10)为明代遗存。

门楼后的小道(图11)再向两侧延伸出许多蜿蜒的小巷(图12),密如蛛网,形若叶脉。老民居就密布在小巷两旁,相互紧挨着。这些宅子大多已无人居住,不少废弃崩坏(图13、14)。穿行在这些寂静无人的小巷中,仿佛回到了遥远的过去,直到偶遇一群鸭子信步走过,农家的烟火气才又弥漫开来(图15)。

村前的步瀛桥始建于宋代,桥塌了一小半,倒成特色(图2)。背后则是万历年间修建的文昌阁,曾作为学校使用(图4)。桥与阁的组合成为上甘棠的经典之景(图1)。沿河的石围墙乃辛亥革命时所建,鼎革之际以应对附近的土匪,也可防洪,防御封闭性极强。石墙南北各留一小门,北槽门(图16)下的捐资碑(图17)记录了修墙之事与捐款的村民。南槽门边的周氏祠堂(忠厚祠)建于明末,如今仍作为祭祀场所与红白事的食堂(图18)。

由于公共交通不便,上甘棠村最适合自驾过来。相应的,村里的旅游开发尚处于初阶段,晚上连主街都是一片漆黑,倒也保留了原生态的古意,个人非常喜爱。推荐先看看南槽门边上的村博物馆,再细细漫游街巷。



围观欣赏美景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