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行,第十三站:西进东出徒步8公里,穿越“第五大佛教名山”梵净山 - 安徽 - 8264户外手机版
安徽
因心一牛
4 天前
倒序浏览
1141人浏览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7-11 19:54 编辑
贵 州行,最后一站,我随淮 南户助
户
外群
到了
被誉为
“
天空之城
”、
“
梵天净土
”
的佛教名山——梵净山,这也是此次贵 州旅 行,唯一需要购票的景区(其它都是野线)。
梵净山,武陵山脉主峰,海拔2572米,位于贵 州省铜 仁市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
这里是我国南方最早从海洋抬升为陆地的地方之一。至今,山顶上仍保留着14亿年前原始洪荒的地质奇观。
梵净山,被誉为“第五大佛教名山”,以险峻的“
万步云梯
”、神秘的云海和
佛教文化闻名,
被誉为“武陵山脉的璀璨明珠”
。
2018年7月2日,梵净山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成为我国第52处世界遗产、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度评价为“全球同纬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
。
2024年,梵净山入选
国际山地旅 游联盟
“世界旅 游名山”,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国际旅 游版图中的地位
梵净山是典型穹隆状山地生态系统,形成了壮观的亚高 山山体和丘陵地貌。山体高差达两千米,主体部分受第三纪风化条件和水热作用及第四纪冰期霜冻风化的影响,形成独特的侵蚀—构造地貌类型,如独特的峡谷和嶂谷地貌以及雪蚀洼地等古气候地貌。
梵净山保存了亚热带原生生态系统,并孑遗着7000万至200万年前的古老珍稀物种 。
梵净山有4.2平方千米原始森林,为多种植物区系地理成分汇集地,植物种类丰富,为中国西部中亚热带山地典型的原生植被保存地。区内有植物种数2000多种,其中高等植物有100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珙桐等21种,并发现有大面积的珙桐分布;是世界上罕见的生物资源基因库。
梵净山是西南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梵净山就属楚国“黔中地”,秦朝属“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以后一直是“武陵蛮”崇拜的神山、圣山。
梵净山自古就被佛家辟为“弥勒道场”。
梵净山佛教开创于唐,鼎兴在明。
梵净山历史悠久,在汉代就见于史书,为“三谷山”,唐代称之“辰山”,宋代又称之“思邛山”。
随着佛教的兴盛,便开始出家人远离世俗至此修行,于是梵净山就逐渐就成了一处佛教名山,并取
“
梵天净土
”
之意为其命名
“
梵净山
”
。
梵净山旅 游区有东、西两个山门,东门在江口县,西门在印江县。习惯上把东门进山的线路称为东线,西门进山的线路称为西线。
梵净山 西门位于山腰护国寺,从护国寺到老金顶,全长13.5公里
西线
,也是当年红军长征历史步道。
途经黔东独立师师部旧址、梵净山碑林、钟灵寺战斗遗址、棉絮岭、黑巷子、剪刀峡、舍身岩、黔山第一石、滴水崖、敕赐碑、九皇洞、蘑菇石、万卷书、金顶等景点。从唐宋开始就是朝山古道,步道沿途风景秀丽,一步一景,被誉为梵净山“空中画廊”。
原始洪荒是梵净山的景观特征,全境山势雄伟、层峦叠嶂,溪流纵横、飞瀑悬泻。
梵净山
其标志性景点有:护国寺、红云金顶、月镜山(
老金顶
)、万米睡佛、蘑菇石、万卷经书、九
皇洞、
九龙池、滴水崖、
凤求凰、
拜佛台、承恩寺
等。
回复
因心一牛
4 天前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7-10 00:00 编辑
早上从印江县城出发,行驶20公里,7:30
抵达梵净山西门,便可见护国寺巍然矗立,庄严肃穆,为您呈现出一幅宁静而庄重的景象。
护国寺护国寺是明代万历年间敕封的著名四大皇庵之一,也是梵净山最大最壮观的寺庙。护国寺始建于南宋建炎三年(1126年),寺内题咏、楹赋联颇多,尤以书题颐和园匾额荣获慈禧嘉赏的著名书法家晋升严寅亮
所书正殿长联及匾额最为珍贵。
验票后走进梵净山景区西大门,要坐6公里的景区观光交通车。
经过几分钟,到达观光车终点站棉絮岭。
地处海拔2000米的高山沼泽地带,因山风拂动箭竹形似棉絮翻滚,而得名
“
棉絮岭
”
。
这里树木葱茏,竹林如草 ,云雾若纱。
棉絮岭,
是西线观看梵净山
万米睡佛的最佳地段,可遗憾的是遇到大雾天,雾气腾腾,远处什么也看不到。
恰好观景台上有一宣传图片,从图上找一下卧佛的
感觉
。从图中可看到,站在这里往新老金顶方向眺望,整个山体宛如一尊仰卧的大肚弥勒佛像,其眼、耳、鼻、口、肚,惟妙惟肖,清晰可辨,形态十分形象和逼真,构成了一幅“山即是佛、佛即是山”的天然画卷。睡佛头枕青山,仰卧云海,长达万米,为世界之最。万米睡佛是梵净山十大奇观之一,又被称为佛中佛。其中有佛头三个、座佛两尊,寓意“五福临门”。这种惟妙惟肖、宏伟壮观的佛陀睡相,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千百年来,周边百姓将梵净山称为“
大佛山
”,皆源于此。
观景台的北面有一新建的“拜佛台”,大雾天气也就没有上去。
这里是梵净山
西线徒步起点,到金顶还有8公里左右的路程。可以看到山路是新修的水泥蹬道,盘旋于绿荫遮蔽林木之中。
回复
因心一牛
4 天前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7-11 19:55 编辑
我们行进在茂密的丛林中,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
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草木的芬芳。
在海拔2000米的梵净山巅,生长着
苔藓矮林带。
步道两旁长满黄杨、铁杉等树,由于生长在脊岭上,风急且劲,这些乔木尚未长高大,便已成了小老树;树身筋骨嶙峋,树干古藤绕挂,均披以厚厚的苔藓。
树干和枝桠上布满的绿茸茸的苔藓,似乎为大自然添上了一层美丽的装饰。
五颜六色的山花在森林中竞相绽放,宛如一个个美丽的小精灵,为这片绿色世界增添了一份浪漫与诗意。
成片盛开的红杜鹃将山峦浸染成流动的红色绸缎,与青翠植被形成强烈对比,构成极具张力的自然画卷。
白杜鹃花盛开,如同流云汇聚,纯净而娇艳。
花簇绽放的珍贵杜鹃花,犹如火焰跳跃在绿色的画卷上,美不胜收。
在鲜花相拥的古道中,一位美女欣赏着花朵的细腻,静谧而优雅。
回复
因心一牛
4 天前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7-11 19:56 编辑
行走在
木栈道上,每一步都是与大自然的亲密对话,感受岁月静好。
来到大尖峰。它是相对平缓的西线山脊上一处突起的山尖,就像一个小高音跳出了五线谱。而梵净山八条河流分切出的无数山脊上就这样起伏跳跃着各种山峰,形成壮阔的乐章。
我们沿着蜿蜒的栈道向上攀登。
云雾缭绕似仙境 ,心境澄明忘尘嚣;栈道行走多奇趣,人生何处不风骚。
奇峰险峻间,栈道如虹,既是对自然的征服,也是对美的追求与颂扬。
这一段步道
两旁矮林枝叶交错,纠结缠绕,几乎树树连理,虬结如龙,形成荫蔽的天然长廊,故名“黑巷子”,也
被
形象地称为“侏罗纪公园”
。
游人盛暑上山,一入此廊,只觉凉荫扑面,暑气全消,但觉万籁俱寂,惟林梢偶尔筛下阳光数点,恍若置身洪荒世界。
走出黑巷子,来到“过街楼”。西线徒步线路已过三分之一,在这里可以稍事休息,有西线途中唯一的卫生间。
这里距红云金顶还有3.6公里,胜利就在眼前。
回复
因心一牛
4 天前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7-10 17:12 编辑
十月怀胎树又称“
一母九子树
”,为梵净山十大奇观之一。
该树已逾千年,母树为樱桃树,其树干上生长有杜鹃、华西花楸、吊钟花、中华槭、绣球树等多种树木,子树的根系均扎根于母树,这些植物在此和谐相处,彼此互利共生,生生不息,堪称植物版的生命共同体,完美诠释了梵净山的内涵——
“包容、慈悲、智慧、和谐”
。
该树也被认为具有灵性,已成为这座大山的守护神,深受当地百姓敬重,四时供奉不断。
过了
十月怀胎树,就来到了
薄刀岭,长约2000多米,是梵净山著名险道之一,也是乌江水系和沅江水系分水岭之一。
由于脊岭两边岩壁长期受风雨和冰川侵蚀,山脊不断后退形成了刃状脊岭,如一把刀刃仰置的长刀,因此称为薄刀岭。
此段脊岭如劈如削,刃脊破天,横看是岭,侧看成峰。步行其间,如履薄刃,流云腾雾,行如蹈空,这一奇观也称为“脊岭横天”。
剪刀峡是薄刀岭上的一处绝险之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美誉。
其东、南、北面都是万丈深渊,西面为脊岭险道。原先横断脊岭的巨石恰似在此被剪开一条缺口,形成了一条天然的小道,仅能容一人通过,游客上下均需攀附岩壁。
峡口尽处即到绝壁边缘,下方即为万丈深渊,小道紧贴岩壁折向东后,继续在脊岭上蜿蜒延伸,真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梵净山版的迎客松。迎客松的枝干弯曲有度,仿佛在向过往的行人行礼,彰显着梵净山的好客之道。
回复
因心一牛
4 天前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7-10 21:48 编辑
来到万千台。
万千台,
是观赏
梵净山
的绝佳地点,三个金顶尽收眼底,深深的牛尾河谷,绵延不绝的山脊,郁郁葱葱的森林,变化莫测的云雾,不时出现的各种小动物,共同交织出这一幅万千变化的山景。
可今天雾大,一切尽在梦幻之中,还是打个卡吧。
忽然下起了濛濛细雨,我在雨中漫步,寻觅那份静谧与自由。
古时人们到梵净山朝山拜佛多走西线,而接引佛是从西线过来的朝圣着首先会经过的一处佛窟,如今供奉的佛像已不知所踪。接引佛是佛教文化中重要的象征符号,尤其在净土宗信仰中承担着接引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核心职能。
来到滴水崖。这是月镜山(老金顶)西侧的一处山崖,高约五十米。崖顶草木葱茏,崖壁如斧劈刀削,无数水珠从崖顶滴落,叮当之声不绝于耳,却不是瀑布,也不是小溪。无论阴晴雨雪,春夏秋冬,这里的水滴终年不绝。
过了月镜山
滴水崖,就到了拜佛台,风吹云过红云金顶渐渐露出,犹如大海中随波逐流的一座孤岛。
古时朝山信众沿西线进山,首先抵达的就是拜佛台。
拜佛台是一座飞檐
翘
角三层的阁楼,通体红色,名“朱阁”。
拜佛台
左有奇景凤求凰,右立大势至菩萨石(雾太大看不到),上为万民洞,背靠月镜山,面朝红云金顶,是朝山礼佛之圣地。
回复
因心一牛
4 天前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7-10 23:32 编辑
凭栏远眺,红云金顶巍然屹立。
但见红云
金顶云瀑倾泻而下,恰似李白笔下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因此,拜佛台是梵净山观景绝佳之地
红云金顶
又名
新金顶,
是梵净第一奇景,峰体雄浑高昂一柱擎天。
山峰拔地而起,状若飞天游龙,又似佛手二指禅。
新金顶垂直高差达百米,峰顶海拔2336米。日出日落之时,红云缭绕,瑞气蒸腾,颇为壮观,故名“红云金顶”,谐音“鸿运金顶”。
拜佛台也
是观赏“
凤求凰
”的最佳地点。
从拜佛台可以看到
月镜山(老金顶)的左侧山腰,
有两块突起的长条形巨石,其形状尤其像一对凤凰。
雄为凤,雌为凰。相传这原本是一对夫妻鸟,后雌鸟跟随九皇娘来到灵山,雄鸟守在帝都。九皇娘飞升后,雌鸟守在灵山,庇佑百兽及灵山子民。雄鸟从帝都赶到灵山与之相守。后二鸟化作巨石,任岁月变迁,依然坚守在彼此身边,共谱恋歌。据说这凤求凰的爱情魔力还不小,很多很多单身的青年来这里朝拜这对神仙眷侣,下山后就找到女盆友了。灵验的很啊!
拜佛台之左还有一块
梵净山的镇山之宝——“敕赐碑”,又称“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碑”。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
奉明神宗旨意而建
,由户部郎中李芝彦撰写。
碑高2.9米,碑心高1.85米,宽1.51米,碑额竖刻“敕赐”两个大字,左右饰以腾龙拱护纹,上罩彩云。
此碑
刻是目前梵净山已发现的内容最详尽完整的历史文物古迹。碑文对梵净山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佛教的兴衰和有关历史传说等都有较为详尽的记载,骈丽优美,为梵净山的千古绝唱。碑文称赞梵净山“
立天地而不毁,冠古今而独隆
”,并把梵净山誉为“
天下众名岳之宗
”。
告别拜佛台,我们又沿着阶梯石径,向老金顶爬去。
老金顶古称
月镜山
,海拔2494米。
立足峰顶,云雾缭绕,孤峰、断崖、深谷、溪瀑尽收眼底。据说,月朗风清之夜,露水把老金顶的石板打湿后,借助月光的余辉,石板就可以照出自己的影像,故名“
月
镜山
”;也有传说,
在皎洁的月光下,其石壁上常映出弥勒佛的轮
廓,
这也是老金顶又名月镜山的由来。
来到
万名洞
,其名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古代数万善男信女捐资建造梵净山佛教道场,刻碑于此,故称
“
万名洞
”
。二是来金顶的信众常常把刻着自己名字的石片投入万名洞求赐福,得名
“
万名洞
”。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岩石构造,让这里成了一个躲避风雨的露天山洞。
回复
因心一牛
4 天前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7-11 18:35 编辑
过万名洞,攀登老金顶
狭窄陡峭的台阶如登天梯,有些地方近似九十度。
在去登老金顶的途中,路过一处看起来很不起眼古寺,叫做果然寺。
由于年代久远,再加上史料缺乏,因此果然寺的修筑年代已经难以考证。如今的果然寺,早已没有寺庙的风采,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但不过却一直香火不断,令人十分诧异。
果然寺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据当地村民反映,果然寺内所供奉的并非佛像,而是一尊神兽——果然。究竟果然神兽是什么呢?村民们表示他们没真正的见过,因此也说不清,道不明,不过他们却世代坚信,果然神兽是存在,并且每逢初一十五,都会到山上的果然寺祭拜,以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
对此,专家们感到很纳闷,于是就组成考察队赶赴梵净山,希望可以寻找到果然神兽的踪迹。也就是这次考察,发现了
黔金丝猴。
黔金丝猴
是世界上最珍稀的猴类,而且仅生活在梵净山。目前,黔金丝猴的总数只有800多只,已被联合国纳入E级(最高级)濒危物种。而当地村民们所敬畏的果然神兽,也正是这种罕见的黔金丝猴。值得深思的是,或许是一种敬畏之心,才为黔金丝猴营造出了一片栖息的净土。
不管怎么说,很多神兽都代表了一种祥瑞,以及人们内心美好的期许。如此一来,也正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果然古寺这里有两条岔路,一条是下山的路,另一条是继续登顶的盘山栈道,路稍趋缓了些。
终于登上了海拔2494米老金顶,周边雾海茫茫什么也看不见。
在老金顶上还有一座燃灯殿,年代久远,墙壁斑驳,供奉着燃灯古佛,佛经说他生时身边光明如灯。释迦牟尼是他的弟子和继任者,因此,燃灯佛属于过去佛,他显圣之地老金顶也就代表着过去,其禅意之深远不言而喻。
从老金顶下来到果然寺,从思过崖下山(老金顶的路,是单行道,从万名洞上,思过崖下)。
思过崖
在两个高峻的山崖间,两壁如削,仅能容一人穿行。传说佛家修炼弟子,若犯佛忌则被罚在此思过以悟其道。
回复
因心一牛
4 天前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7-11 18:36 编辑
从思过崖下来,沿着栈道前行,“
万卷书崖
”
便赫然映入
眼帘。
整座山体都是层层叠叠、堆砌有序的页岩,势如卷帙浩繁的古代典册齐天堆放,气势宏伟,人称
“
万卷经书
”
。
相传唐僧玄奘西天取经归来,曾专程到梵净山拜谒弥勒大佛。由于白龙马偶失前蹄,撒下一叠经书,经书落地生根,成就了今天的梵净山一绝:万卷经书。
万卷经书是梵净六大奇观之一,早已闻名于世。
古人有诗赞曰:“牙谶玉轴是谁储,万卷堆来混代初;遍地纵遭秦火劫,名山还有未烧书。”赋予此景人文的光辉。
万卷书崖的对面
山巅一方巨石矗立,形状像一只神情严视、展翅欲飞的老鹰,俨然是梵净山忠实而威严的卫——被称为“
老鹰岩
”。
绕过老鹰岩,一处山崖的顶端平铺着一面石台,一块巨石怡如一方巨印倒置于平台之上,人称“翻天印”。自古便有仕途求官之人为祈如愿,在此叩拜。
蘑菇石屹立于悬崖旁,名如其形,顶上是数十吨之沉的斗状巨石,而下面支撑巨石的是一根稍细的偏斜石柱,上大下小,形如蘑菇,
因此而得名
“
蘑菇石
”
。
蘑菇石高十余米,由石英砂岩和板岩经长期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而成。蘑菇石犹如灵气十足的苍穹灵芝,巍然屹立于悬崖边,看似重心不稳,一触即倾,却岿然不动。虽饱经风霜和岁月摧残,却依然顶天立地,傲视苍穹,已成为梵净山的象征。
蘑菇石还被称为“
爱情之石
”与它独一无二的造型有关,两块巨石互相支撑于悬崖边上,看似一触即倾,其实岿然不动,你给我一份支撑的信任,我就还你亿万年沉默无语承担。底下是万丈深渊,仿佛一阵风来就能粉身碎骨,却偏相拥而立毫无惧色。这一份信任与勇敢,足以抵御爱情里的风刀霜剑世事变迁。
从
蘑菇石
稍往下走,有一层石相叠的拱门,上有“
九皇洞
”门额。里面两崖间有一宽阔石穴。石穴前后垒石为壁,上覆石板为瓦;下方以石坎为龛,供奉“
九皇娘
”神像。据传说,明代有一位皇帝的九妃子李氏,看破世道红尘,远来梵净山修行悟道。
她乐善好施,采药治病,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功德圆满之后圆寂
,飞升成圣。后人为了纪念她,在这洞内修了两重殿字,取名“九皇洞”。
从
九皇洞下来,往红云金顶走去。雾也越来越大,
视线模糊,周围的一切变得朦胧不清。
大雾笼罩着红云金顶,宛如一幅迷离的画卷,给人带来无尽的遐想和惊叹之情。
经过一僧塔,这里是明朝明然如泰大师的墓塔(公元1600—1677年)。明然如泰是贵州佛教禅门宗擘,也是梵净山妙玄禅派第5代主持,一生在这一处梵天净土之上弘扬佛法,其德业修行受世人敬仰。
回复
因心一牛
4 天前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7-11 19:39 编辑
经过普渡广场,来到位于红云金顶脚下承恩寺。
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和艺术遗产,也是梵净山著名的景点之一。
承
恩寺
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
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历经多次修缮和扩建,成为了一个大型的佛教寺院。寺内有多座古老的佛殿、钟楼、鼓楼等建筑,保存着大量的佛教文化遗产,并能够欣赏到精美的壁画和雕刻艺术品。
大雄宝殿是佛教寺院中最重要的建筑,通常作为正殿或大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场所。它不仅是僧众日常修持的地方,也是信众表达虔诚和祈愿的圣地。“大雄”是释迦牟尼佛的德号,意为“威高德上、慑伏群魔”:“大”代表包容万有,“雄”象征降伏一切魔障。这一称号源于佛经中释迦牟尼降伏五阴魔、烦恼魔等事迹,彰显其无上智慧与法力。
承恩寺大雄宝殿供奉的佛像以“竖三世佛”为主,包括燃灯佛(过去佛)、释迦牟尼佛(现在佛)和弥勒佛(未来佛)。这一布局体现了佛教“三世”时间观,与梵净山作为弥勒道场的传统密切相关。与常见汉传佛教寺院供奉“横三世佛”(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不同,梵净山因弥勒信仰的独特性,更强调时间维度的“竖三世”布局。
燃灯佛(过去佛):象征过去世的教化,位于左侧。
释迦牟尼佛(现在佛):居中,代表现世救度众生。弥勒佛(未来佛):位于右侧,预示未来成佛的弥勒菩萨。
从承思寺出来,在普渡广场行等候叫号上山。
听到叫号后,开始攀爬红云金顶。
攀爬时需手脚并用,雾气中的红云金顶更显陡峭,部分路段仅容一人通过。雾气中的梵净寺仿佛悬浮于云端,钟声与诵经声隐约传来,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爬红云金顶就像是在走人生路,时而磕磕
绊绊
,时而有点小舒适,时而命悬一线,时而风光无限好,这就是爬红云金顶的感受。
沿途经过
灵官殿、龙头石、到达观音洞
。
观音洞是绝壁上的一处石穴,依山悬空建成石屋,供奉观音菩萨,下面则是万丈深
谷。
观音洞建在半山腰,又叫做
“
打儿洞
”
。传说想求子女的善男信女向金顶磕三个响头,,再带一小石头丢入金顶半腰这个洞中,
必得佛赐子女并健康成长。
攀爬到
金刀峡
,
就可以看到红云金顶上面山体部分,其实是一分为二的,被称为
“二指禅”。
其实这里面还有个美丽的传说。传说,梵净山上的金顶前世原本是紧紧相拥的一对恋人,从亿万年前的海底升到云端之上,两人都没有撒手,共享着灵山之上的雾霭虹霓。直到有一天,释迦和弥勒二位大佛云游至此,同时看中这二位合抱之峰,都想在此修行。这时一道闪电,将这金顶劈成两半,正好两位大佛一人一半。
金刀峡
上面有一座架在两侧山崖上石拱天桥,凌空千尺,极为壮观。桥面宽0.86米,长5.41米,用石块砌成。
石拱桥
两侧左为燃灯殿,右为弥勒殿,分别供奉着
燃灯
佛和弥勒佛。
在佛教的三世佛体系中,过去佛指的是燃灯古佛,
是现在佛释迦牟尼佛的授业恩师。
弥勒佛是
未来佛
,据佛教经典记载,弥勒佛将在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降临人间,接替释迦牟尼佛继续弘扬佛法。
因此,
红云金顶
的
石拱
天桥,也暗喻着现在和未来的
连接
。
燃灯
殿后的晒经台与弥勒殿后的说法台相对而立,构成“现在佛”与“未来佛”的时空对话。
石拱桥
右侧的
弥勒殿。
红云金顶的最高处,海拔2336米标志。
从红云金顶下来,经过普渡广场下山,前往梵净山东大门上站索道。
下山的路上会遇到一处净心池,供奉的一座白玉观音,观音菩萨盘坐在莲花台上,净心池水能洗涤世俗的心灵,心灵深处的污垢,点上三支香,心里默拜观音菩萨,听说有好运。
再往下走,路过
万宝岩
观景平台,如果天晴,这里是观看红云金顶“
二指禅”
的最佳位置。遗憾的是
雾太浓,根本看不到,只能看到犹如猴头的
万宝岩。
看似混凝土浇注的底砾岩,因镶嵌其中的砾石形态各异、矿物质元素丰富多样,状如珍宝,又因其上生长了丰富多样的植物,俨然一个小生物圈,因此人们将其称为“万宝岩”。万宝岩是黄河以南这片土地上最古老的标志性奇观之一,记录了梵净山悠久的地理历史。万宝岩和梵净山的页岩完全不同,万宝岩是在14亿年前由海底抬升所形成的原石,正是有了它的存在才知道了14亿年以前这里是汪洋大海,鹅卵石就是梵净山沧海桑田最有力的见证,人们都传这是佛祖刻意为梵净山留下的传世商标。
万宝岩外形极象一个石猴头,所以当地老百姓传说齐天大圣不是被压在五指山下,而是在黔地灵山梵净山,守护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万物生灵。
13:50,到达上站索道入口。
下索道后,又乘到梵净山东大门的景交车,于15:00到达东大门,结束了徒步梵净山西线登上金顶的活动。
全文完。
回复
精选推荐
自主登顶中山峰掉入冰裂缝
女子夏特大环线纪实
巴朗山水龙峰阿式攀登初体验
喀拉峻 重装的灾难连夜逃离
珠峰东北坡卡达冰川之旅
乌孙古道|乌孙商道?
新浪微博
QQ空间
腾讯微博
回复
新浪微博
QQ空间
腾讯微博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
登录
查看全部
取消
[#avatar]
[#author]
[#dateline]
[#message]
回复[#reply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