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跑步,把它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已经很长时间了。时间长到已经不觉得穿鞋出门跑几公里,还有这么可说的,周末清晨6点起跑的长距离,似乎就是吃饭喝水一样,是再自然不过的安排。
朋友问:“你最近还在跑步吗,怎么很少看你发朋友圈了?”
我:“啊,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很日常了,还要发个圈吗?”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感受,是僵化的,是有延续性的。尤其是现在人均网友的时代,当你把一件事情,比如跑步,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化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时,别人对你的认知,还停留在你的上一个阶段——跑步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这可能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紧密的疏离,手机上微信的好友,随时随地可以联系上,对方可以秒回,但,你们之间又是那么陌生。
2025 年,我们陷入了一个奇怪的悖论:任何东西都可以发,但没有任何东西值得发。
《纽约客》的作者 Kyle Chayka 观察到,普通人不再轻易将生活碎片分享在平台上。「做这件事不再那么自然,甚至让人怀疑我们曾经为何觉得它自然。」文中写道。
Moonshot,公众号:极客公园朋友圈的沉默,是我们这代人最无声的告别
身边来来去去的跑友们,比我跑得快的,比我年轻的,大多是2-3年前跑步潮流开始时入坑的。我似乎已经在坑底,但究竟什么时候开始的,似乎都已经淡忘。
偶然的机会,翻看老照片。2011年的一张照片,那是我第一次参加跑步的比赛——珠海13公里。照片中,当时年轻的我带着第一次完赛的兴奋,努力支撑着疲惫的双腿,怀中抱着的小女儿,对我溢出取景框的兴奋一脸茫然。
2011年参加比赛,那我就是从2020年就开始跑步啦,到现在,已经整整15年了。
一时间,往事纷纷涌上心头。
第一次觉得,不能这么每天苟着,直到把身体耗干。那是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从公司下班出来天已经黑了,旁边有个不成型的运动场,想着就从自己最弱的项目——长跑——开始锻炼吧。300米后,气喘如狗,所有的精力被榨干。
最激动的时刻,不是完成全马,而是人生第一次连续跑完五公里。那是在小区楼下的马路边,女儿就读小学的门口,5公里达成。在这之前,800米都坚持不下来,觉得每次跑步的距离,只能以米、而不是公里来计算。5公里,那应该是人生最远的距离。
第一个半马,自然是献给广州马拉松。那是在2012年,我跑步后的第三年,第一届广州马拉松。已经不记得完赛成绩了,记忆深刻的是3年后广马,我依然徘徊在半马的赛道上。当天天气爆棚地好,全程15度凉爽天气的加持下,第一次跑出了2小时05分的PB。

我记得赛后兴奋地给父亲打了电话,他可能也没法感受我的快乐,但依然按照老一辈人的语言模版,给我庆祝。也是这次半马PB后,让我有了跑一次全马的冲动。
网络上看到很多人从零开始,跑了几个月,就开始半马,然后就全马,人均330。我可能就是一个没有天赋的普通人,人菜瘾大;但或许,我的“慢节奏”,才是真正普通人应该走的路。
第一个全马,属于无锡马拉松,遍寻不到当时的照片及记录,只记得自己跑了30公里,走路走了12公里,最后成绩在5个半小时+。第一次完成全马挑战,那是兴奋的,但记忆中,也还赶不上第一跑完5公里时的成就感。
从此在全马的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拾,中间也岔开去参加了各种耐力赛,包括2020年,受口罩影响而推迟的戈15。
2020年10月国庆期间,我参加了被疫情耽搁、从例行的5月举办推延到10月开赛的商学院戈壁挑战赛,赛前懵懵懂懂,赛中糊里糊涂,赛后无病呻吟。
河西走廊,公众号:河西走廊的长廊戈壁归来漫忆
跑步的热情上来后,也尝试了越野赛,2021年5月,丹霞50k。记得当天晚上9点才开完公司的月例会,晚饭也没吃,从广州直接开车往丹霞山跑。凌晨1点左右到达,睡了5个小时不到后,起床参赛。
当时的计划还很美好,50公里嘛,就比全马多10公里,9个小时怎么都跑完了吧~~8点起跑,晚上还可以开车回家——当晚的酒店都没定。
记得剩最后1公里时,当天拿到丹霞100冠军的国敏发来微信,“跑完了吗?”,当时我已经跑了12个多小时,天已经全黑透了。冷、累、崩溃,我想象着国敏发给我微信时候的状态,应该是:跑完100公里啦,洗个澡,坐着休息一下,打开手机看看朋友们跑完了没有……
大哥100公里都跑完了,我还挣扎在49公里,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已经不能说是巨大,而是隔着一道鸿沟。

直到2023年,横琴马拉松,首次突破430。

目前的成绩定格在2024年的武汉马拉松,首次突破420。
最后4小时18分43秒完赛,圆满完成计划,PB提升7分钟。
此时此刻,我又想起了于嘉的那句话:“相比10年前,我可强太多了”。Age is just a number,我们怎么能轻言躺平呢?
河西走廊的长廊,公众号:河西走廊的长廊汉马赛记丨零差评的碳水马拉松
人的记忆都是短暂的,再兴奋的感受,再深刻的记忆,都抵不过时间的冲刷。如果当时没有发朋友圈,没有留下公众号的文字,太多的心情就丢失了。
跑了这么多年,留下一堆回忆,还有一墙的奖牌。这些破铜烂铁,于别人而言,分文不值,于我来说,都是经历。

《三体》中罗辑说,要永久保存历史,只有一种方法:“把字刻在石头上”。每段经历,希望都能留下一点文字,把情绪的记忆拉长一点点。
跑了这么多年,如果再说还留下了什么,大概,就是肉眼可见的训练痕迹吧。下图的训练痕迹,估计跑者才能体会到、有共鸣。

人生有几个15年?如果能再跑一个15年,那么,一切的美好,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