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淮河防洪治淮工程全面规划、统一治理,开展大规模的治淮建设,效果还是显著的,但是淮河两岸的蓄洪区的人们用自己的家园为下游人民筑起道道血肉堤坝。
在河畔偶遇一位姓王的老人家,人们都叫他老王。他在这淮河边住了七十余年,见过河水无数次涨落。他的父亲死于一次大汛,他的儿子则是小时候在河里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老王如今独自一人,每日坐在河边,望着流水发呆。
"这淮河水啊,看着温顺,其实性子烈得很,它养人,也吃人。"老王经常对外地的人说。
老王的话不假。淮河两岸的村庄,几乎每家都有被河水夺去性命的亲人。人们敬畏这条河,又离不开它。
淮南城里的人们对淮河的感情则复杂得多,官员们求治淮的功名,商人们盘算着水运之利,普通市民们生活中的后花园。
驱车沿淮河边大坝路前行,来到一处叫“淮河一号营地”的所在,不少人在这露营,野炊,带孩子玩沙,俨然已是淮南人的河畔秘境了。
继续往前,便是淮河的一道“S”湾,淮南的老铁知不知道是哪位置?


淮河似玉带从天边而来,两岸土地平整,河塘密布,屋舍俨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