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合肥只有几十公里的舒城县,有一座2200多年的七门堰 - 安徽 - 8264户外手机版

  安徽

青铜色渠底,

流淌着汉代的功勋,

在两千多年清冷的光里,

等一句认领的碑文。

游人匆匆的脚步,

已忘了这片土地最初的脉动,

截断江河的功勋早已飘散,

唯留堰口收容半弯月亮。

2025年6月8日从万佛湖离开后,便往七门堰一行。

七门堰在舒城县西南七门山下,它是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为安徽省文保单位,2023年11月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比起大名鼎鼎的都江堰也不过只晚了几十年。

但是这座七门堰却声名不显,几乎无人知晓,甚至连舒城本地人都知道的不多,一直沉没在历史的烟尘中。

几年前天外来客也带着我们来这一观,此次重游,感觉又修缮了一下。闸房的墙上有七门堰简介:根据《汉书》记载,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刘邦封其伯兄子刘信羹颉侯,食邑于舒。始于七门岭下阻河筑堰,曰“七门”,引水东北,发展农耕,灌田八万余亩;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1年),扬州刺史刘馥“循羹颉侯故迹,断龙舒水”(见《安徽通志》),不仅疏浚了淤废的七门堰故道,还增建乌羊堰及曹责堰,形成七门三堰,使灌溉面积扩大到“千余顷”;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兴治七门堰水利的是在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县令刘显,对七门堰水利工程进行了“细增疏导”,进一步加强了七门堰的蓄水分洪、抗旱灌溉的功能,还“定引水例,董以堰长”,制定了一套管理制度。

舒地后人为感恩缅怀刘信、刘馥、刘显这三人的功德,曾于七门堰口建“三刘祠”,刻石立碑,但如今却不见踪影。

旁边就是杭埠河,自从上游修了龙河口水库(万佛湖)后,水流平缓,水草丰美。在七门堰旁边还有个刘信雕塑,应该是2019年修缮七门堰时立的。站在堰上,遐想万千,沧海桑田,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而今水道早已改易,七门堰亦失其功用,只余一副骨架,供后人凭吊。无论这些遗存古迹文物如何沉默,存在便是真实,无需再加诠释,我等小民,不过是匆匆过客,是它漫长生命中的一粒尘埃罢了。

驴行户外,一直在路上!户外纯属兴趣爱好,喜欢用脚步丈量山河,用镜头记录风的故事,云的轨迹。生命不息,驴行不止,分享不停。本人所有的驴行美景及路线行程规划都将在这同大家分享,也许偶尔会发发牢骚。喜欢的点下面名片关注,驴行路上有你更精彩!

围观欣赏美景

支持欣赏精彩分享!

支持欣赏精彩分享!

支持欣赏精彩分享!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