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游记(一)宝应学宫 - 江苏 - 8264户外手机版

  江苏
宝应县原名安宜县,其更名可追溯至唐肃宗上元三年(762年)。据史料记载,当地尼僧真如获八件宝物献于朝廷,唐肃宗李亨将此视为祥瑞之兆,遂于同年改元“宝应”,并将安宜县更名为宝应县。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首次以帝王年号为县名的行政区划命名方式诞生。‌

宝应学宫,位于宝应县城安宜镇小新桥25号,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宝应学宫是宝应历史上培育精英人才的摇篮,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两度毁于战火,屡毁屡修,如今雄风犹存,是淮扬运河线上仅存的一座比较完整的祀孔儒学建筑群。康熙南巡、乾隆下江南,路过宝应,都曾到学宫巡查。周恩来总理少年在宝应期间,也曾到过学宫学习、游玩,这里留下伟人不平凡的足迹。

学宫旁边是一座牌楼“鼎甲坊”,中楼楣上有“鹏搏九万”四字;其下三楹上楣分别为“状元”王式丹、“榜眼”季愈、冯煦、“探花”朱士彦的匾额,巍峨壮观、气势雄伟,俗称“三鼎甲坊”。清代,宝应境内先后出状元王式丹,榜眼季愈、冯煦,探花朱士彦,出现三鼎甲俱全的盛世。1802年宝应人王希伊筹建鼎甲坊,纪念当时文人荟萃之盛况。



在泮池北边的这几根石柱,是棂星门的遗址:

戟门,是整个学宫建筑群的正门:

戟门西边有一组碑刻,最前边的这块碑因碑首残缺未见碑名已无从考证:

最西侧是宝应博物馆原地清理出土的石龟驮碑,刻有重修儒学碑记:

最北边的是重修崇圣祠碑,是为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而建:

中间的是学田碑,为研究清代科举考试提供了实物见证:

走过戟门进入院内,东边这一排小房间还原了古代科举考场,一人一间,结构简单。号舍既是考试答题的地方,也是考生食宿的地方。由于空间太小,民间戏称之为“鸽笼子”。

继续往前走,看到的是宝应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两株银杏树,它们已经有400多岁了,依然枝叶苍翠。有人把它们比喻成孔子的两支笔,大笔如椽。东边的树是雄性树,夏天授粉;西边的树是雌性树,秋天结果;夫妻和合,各司其职,相伴相守四百余年无阻。
东边的雄性树:

西边的雌性树: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