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游西湖 - 山东 - 8264户外手机版

  山东

  西湖,又名钱塘湖,位于中国浙江杭州市西湖区龙井路1号,杭州市区西部,汇水面积为21.22平方千米,湖面面积为6.38平方千米,为江南三大名湖之一。

  西湖南、西、北三面环山,东邻城区,南部和钱塘江隔山相邻,湖中白堤、苏堤、杨公堤、赵公堤将湖面分割成若干水面,湖中有三岛,西湖群山以西湖为中心,由近及远可分为四个层次。

西湖流域内年径流量为1400万立方米,蓄水量近1400万立方米。

西湖是一座设备齐全、管理完善的灌溉济运水库,通过河渠和闸门,为杭州市区及周边农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西湖还可以协助调节钱塘江的水位,防止城市内涝。2007年,西湖所在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西湖在历史是一座设备齐全、管理完善的灌溉济运水库,其灌溉效益的发挥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着密切关系。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时查访民情,得知下塘一带一千多顷耕地都仰仗西湖水灌溉,但当年湖堤倒塌,湖水难以存蓄,农田连年干旱。于是他在唐长庆三年(823年)带人重修湖堤,建水闸,修渠道、管道和溢洪道,增加了蓄水量,完善了供水和防洪工程,形成人工水库,并以江南运河为灌溉干渠,与下游一些湖泊联合使用,灌溉钱塘(今杭州市)、盐官(今海宁县)一带土地千余顷,为更好发挥西湖水利的效益,白居易亲自制定了严密的管理制度:规定大雨季节要严密防范溃堤;水位过高时由预留的“水缺”泄水,再高时同时启放水闸和水涵。

  五代和北宋,对西湖进行了多次整治,其中以苏轼主持的治理最为著名。苏轼出任杭州知府时,湖中葑草繁茂,淤积严重。他调军队进行疏浚,并利用疏浚的葑草和泥土修建西湖风景堤。后人为纪念苏轼的功绩,将该堤称为“苏堤”,如今的苏堤春晓仍然是西湖胜景。南宋时,杭州是都城,城区人口已超过50万,居民用水仍取于西湖,有专门沉沙与净化水的设施。当时城内河渠,既作为运河的输水线路,又是京杭运河向城内的延伸,也取水于西湖。

  元代以后,多次进行修治,其中以明代杨孟瑛主持的一次成效最为显著。由于泥沙淤积,陆地继续向大海推进,杭州城的地下水质逐渐淡化,西湖向城内供水作用减小。

  西湖自古以来便流传着《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苏小小》等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白蛇传中的“断桥相会”“白娘子被压雷峰塔”等情节与西湖十景有着联系。

  相传天上的玉龙和金凤在银河边的仙岛上找到了一块白玉,他们一起琢磨了许多年,白玉就变成了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宝珠的珠光照到哪里,哪里的树木就常青,百花就盛开。但是后来这颗宝珠被王母娘娘发现了,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将把宝珠抢走,玉龙和金凤赶去索珠,王母不肯,于是就发生了争抢,王母的手一松,明珠就降落到人间,变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玉龙和金凤也随之下凡,变成了玉龙山(即玉皇山)和凤凰山。

来杭州游玩,早餐怎么能错过杭州小笼包呢。

  西湖有白居易、杨万里、欧阳修、苏轼、厉声教、辛弃疾、林逋、柳永等诗人留下的诗词。

环游西湖的第一站从岳王庙开始。

  岳庙,多称为岳王庙,位于西湖栖霞岭南麓,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初称“褒忠衍福禅寺”,明天顺间改额“忠烈庙”;因岳飞追封鄂王而称岳王庙,历代迭经兴废,现存格局于清代重建后形成,分为墓园、忠烈祠、启忠祠三部分。岳王庙位于西湖西北角,北山路西段北侧。


  重檐歇山顶,檐间“心昭天日”匾额是叶剑英元帅于1979年岳王庙重建时题书的。正殿西侧壁有明代浙江参政洪珠题写的“尽忠报国”四个大字,正殿中间为岳飞塑像,原是戴冕旒的帝王形象,“文革”时被毁。武将装束的坐像高4.54米,头戴帅盔,身披战袍。像前高悬“还我河山”匾,传为岳飞手迹。


  配殿启忠祠,原祀岳飞父母,今改作岳飞抗金史迹陈列室。

  岳墓,也称岳坟。岳飞被害后,狱卒隗顺潜负其尸,葬于北山之麓,宋孝宗即位后,以礼改葬于此。陵园入口处有“精忠柏亭”,亭北侧墙上,为冯玉祥书写的石刻题词“民族英雄”。进墓园门,两侧是碑廊,陈列历代石碑125块。北廊是岳飞诗词、奏札等手迹;南廊是历代名人凭吊题咏、岳庙几次重建的碑记。岳飞墓阙是1979年整修时按南宋建筑风格设计的,墓道两旁陈列的石虎、石羊、石马和石翁仲,是明代的遗物。墓阙下有四个铁铸人像,反剪双手,面墓而跪,即陷害岳飞的秦桧、王氏、张俊、万俟呙四人。跪像背后墓阙上有楹云:“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 臣。”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及其子岳云墓葬处。1162年由宋孝宗安葬于此。墓以块石围砌,周围古柏森森,墓道有石俑庄严,阶下有秦桧等四贼跪像。

遭世人唾骂的秦桧等四奸臣铁质跪像


明人洪珠书写的“尽忠报国”四个字。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