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珠——香港 - 山东 - 8264户外手机版

  山东

  香港特别行政区,简称“港”,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位于中国南部、珠江口以东,西与澳门隔海相望,北与深圳相邻,南临珠海万山群岛,区域范围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和周围262个岛屿,陆地面积1114.57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640.40平方千米,总面积2754.97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总人口750.31万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人均寿命全球第一,人类发展指数全球第四。官方语言为中文及英文。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42~1997年曾受英国殖民统治。二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跻身“亚洲四小龙”行列,成为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中央政府对香港拥有全面管治权,香港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并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参加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国政府的基本国策。

  香港是一座高度繁荣的自由港和国际大都市,与纽约、伦敦并称为“纽伦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重要的国际贸易、航运中心和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被GaWC评为世界一线城市第三位。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把华人智慧与西方社会管理经验合二为一,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及完善的法治,有东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等美誉。

  香港的地形主要为丘陵,最高点为海拔957米的大帽山。香港的平地较少,约有两成土地属于低地,主要集中在新界北部,分别为元朗平原和粉岭低地,都是由河流自然形成的冲积扇平原;其次是位于九龙半岛及香港岛北部,从原来狭窄的平地外扩张的填海土地。虽然香港一名取自香港岛,但香港最大的岛屿却是面积比香港岛大两倍多的大屿山。

  香港名称的由来有两个说法。

说法一:香港的得名与香料有关。宋元时期,香港在行政上隶属广东东莞。从明朝开始,香港岛南部的一个小港湾,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因转运产在广东东莞的香料而出了名,被人们称为“香港”。据说那时香港转运的香料,质量上乘,被称为“海南珍奇”,香港当地许多人也以种香料为业,香港与其种植的香料一起,名声大噪,也就逐渐为远近所认可。不久这种香料被列为进贡皇帝的贡品,并造就了当时鼎盛的制香、运香业。可后来,村里人不肯种植了,香料的种植和转运也就逐渐消失,但香港这名称却保留了下来。

说法二:香港是一个天然的港湾,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来的水手,经常到这里来取水饮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这条小溪,也就被称为“香江”,而香江入海冲积成的小港湾,也就开始被称为“香港”。有一批英国人登上香港岛时就是从这个港湾上岸的,所以他们也就用“香港”这个词来命名整个岛屿。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别称。

尽管有不同的说法,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香港这地名最早出现在明朝,它最初是指今天香港岛上的一个小港湾、小村落,后来才扩大为对整个岛屿(香港岛)的称呼,最后,到了19世纪初,才成了被英国殖民主义者占领的整个地区的统称。

  圣诞前夕,与几个平日一起爬山的山友相约徒步香港麦理浩径。一行四人从香港北潭涌徒步起点出发,历经四天重装穿越,刚好在圣诞节这一天,圆满走完全程到达屯门终点。第一次出境来香港,接下来,肯定是要领略一下这个国际大都市的风采,从荒野走向都市,香港我来了……

  准备从屯门公交站乘坐香港特有的双层巴士去旅店,在巴士站竟然偶遇一个淄博老乡,小伙子是来香港工作的,非常热心,不厌其烦的的给我们讲解了在香港旅行的一些注意事项和巴士线路,在远隔家乡几千里外的陌生地,听着熟悉的乡音,心中不仅禁一暖……

  来到九龙油麻地我们在网上预定的青旅入住,卸下大包,美美地洗了个热水澡,除去了这几日的风尘与劳累。

在旅店小睡一会,到附近的庙街闲逛。

  庙街位于香港九龙油麻地,是香港一条富有特色的街道,同时也是香港最负盛名的夜市。很多电影都曾以该条街道取景。庙街以售卖平价货的夜市而闻名,被喻为香港的平民夜总会。

  清朝时期,庙街的中段建有一座天后庙,即油麻地天后庙,庙街因而得名。另一方面,由于庙街的性质与旺角的女人街相似,而到访的人则以男性为主,故亦有“男人街”的称号。香港年轻一辈,多以“老庙”作为庙街的俗称。

香港知名小吃鸡蛋仔,感觉就是小号的蛋糕。

  每日的傍晚时份开始,庙街路边的摊档便会开始营业。那些摊档售卖的物品相当多元化,包括男性服装、手工艺品、茶具、玉器、古董,甚至廉价电子产品都有。而在天后庙附近亦有不少算命和睇相的摊档,更会有粤剧表演。早年又有一些武师在此表演卖艺及卖药。

除此之外,庙街也有很多售卖特色小食的摊档,例如海鲜、煲仔饭及各类面食等等。价钱不贵之馀,水准也相当不错,亦深受当地居民甚至外地游客的欢迎。

庙街不算长,不过假日时人挤人的,也够你走上好一阵。走累了,不妨进一家甜品店,喝上一碗绿豆沙,驱一驱暑气。在庙街的尽头,有数家大排档,可以坐下来吃海鲜,也可以尝尝印度风味,或者干脆站在路边,嚼上几串牛丸、鱼蛋什么的。

  造价达300万港元的庙街牌坊于2010年12月18日晚上6时30分揭幕,两座牌坊分别位于甘肃街及佐敦道交界,它们高10.5公尺、阔8.9公尺,是香港第一座地标牌坊,剪彩仪式由民政事务总署署长陈甘美华主持从佐敦道向南望入庙街的牌楼对联:“庙宇辉煌四海昇平千业盛;街衢熙攘九州物阜万邦通。”从庙街向北望的牌楼对联:“庙显中华传统文化;街现香港创新精神。”

  庙街在不少香港电影和一些有香港作为场景的外地电影均会出现,通常被描写成为一个龙蛇混杂、充满罪案的地方。此外,无线电视的电视剧集《庙街妈兄弟》,也以该条街道作为故事场景。

  在庙街周围逛了一会,排队吃了点当地知名小吃,感觉味道一般,不怎么合口味。再加上我们刚经过了四天的野外徒步,对新鲜的肉食、蔬菜和水果有点馋,就去附近的超市,购买了各种鲜肉片、鸡蛋、鱼蛋、蔬菜、水果,还有当地的美酒,回到入住的青旅,准备来一顿自助火锅。

地方简陋,但氛围不错,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开启香港一日游的第一站黄大仙祠

  香港黄大仙祠又名啬色园,始建于1945年,是中国香港九龙有名的胜迹之一,是香港最著名的庙宇之一,在本港及海外享负盛名。

  经过几十年的悉心经营,整个殿堂金碧辉煌,建筑雄伟。整个庙宇占地18,000多平方米,黄大仙祠又名啬色园,建于1945,是香港九龙有名的胜迹之一,是香港最著名的庙宇之一,在本港及海外享负盛名。

  每年农历大年初一,市民都要争头柱香。相传祠内所供奉的黄大仙是“有求必应”的,十分灵验。该祠也是香港仅此一所可以举行道教婚礼的道教庙宇。

  据传说,黄大仙又名赤松仙子,以行医济世为怀而广为人知。在每年农历年底及正月初一至十五日,有大量善信前往该祠,所有黄大仙的弟子会于正午时份聚集于祠内的主殿参与祭祀活动。

  黄大仙祠的建筑雄伟,金碧辉煌,极尽中国古典庙宇的特色。庙宇占地18,000多平方米,除主殿大雄宝殿外、还有三圣堂、从心苑等。其中以牌坊建筑最具特色,充分表现中国传统文化。

黄大仙祠内的九龙壁仿照北京九龙壁而建,壁上刻有中国佛教协会主席的题诗,增添黄大祠的中国传统特色

大雄宝殿辉煌宏伟,雕刻精细。在香烟弥漫下,善信顶膜礼拜,祈求福至。殿内有碑文一则,简介黄初平成仙的经过。

  除了大雄宝殿外,祠内其它建筑也充满传统特色,如三圣堂奉祀吕祖(吕洞宾)、观音和关帝,并挂有万世师表孔子的画像。祠内又珍藏不少道教、佛教和儒家的典籍,可谓集儒、释、道三家于一身。黄大仙祠赠医施药,也参与不少社会活动。更获批准在祠内举行婚礼,为新人办理注册事宜。


  据风水学说,该处似狮子驮铃形,属九龙的第七枝龙脉,自狮子山落下,变成蜂腰鹤滕落脉在黄大仙区,名为“丝线吊金钟”,或“狮子驮铃”,盖两者形象相似也。

山形地势,坐落庄严,左右山峦防护周密,前面三台案峰,峰峰回顾,风景优美,化气开面,钟灵毓秀四方山峰朝拱,绿水汇聚于前,所谓“日进金钱夜进宝”,相呼相应,窗藏聚气,穴口天然,坐落天心,鹊鸣报喜,上胜天,下应地,大仙坐落其间,一若君皇坐殿,其能久享港九各地万家和香火鼎盛不衰,良有以也。如细心察看,不难觉得山地之不凡。亦未见有伤害附近的风水。

  据说黄大仙的签文十分灵验,所以许多善信都远道而来一求指点迷津。游人可于正殿旁取得签筒,内有一百根竹枝,分别编上1-100之数,每问一事,以摇签筒直至其中一竹签跌出为止,看其数字作取签纸,签纸上之经文即为大仙回应。而庙祠旁的两层建筑物则是解签之地,内有很多专业解签相士为设解签服务,价钱约每支签大约$20至$30。

院内景致小巧精致,令人赏心悦目。

龙凤呈祥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