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赌城——澳门 - 山东 - 8264户外手机版
澳门特别行政区位于中国南部珠江口西侧,是中国内地与中国南海的水陆交汇处。
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开始在澳门定居,并在明朝政府的允许下进行贸易活动。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特别行政区宣告正式成立。

澳门由澳门半岛和氹仔、路环二岛以及路氹城(路氹填海区)组成,土地总面积为33.3平方千米,海域面积为85平方千米。地区地貌低矮,南高北低,北部为山地和高丘陵,南部以平原和台地为主。

澳门的文化深受中西文化交融的影响,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吸收了葡萄牙等西方文化的元素。这里的传统节日既有中国传统的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有具有地方特色的节日,如妈祖诞辰、关帝诞辰等。在澳门,您可以欣赏到独特的葡式建筑,如大三巴牌坊、妈阁庙等,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澳门是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拥有众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和娱乐设施。您可以前往澳门塔体验蹦极,欣赏澳门全景;或者前往澳门新濠影汇度假区,感受电影主题度假村的独特魅力;还可以乘坐影汇之星8字形摩天轮,俯瞰澳门的美景。当然,澳门的美食也是不容错过的,这里的葡式蛋挞、猪扒包、牛杂等美食深受游客喜爱,同时粤菜和闽南菜也备受推崇。

澳门特别行政区古称“蚝镜澳”,后“蚝”雅化为“濠”,遂称“濠镜澳”。“蚝”以海滩盛产蚝(牡蛎)而得;“镜”乃半岛海湾波平如镜之故。 历史上,澳门原属香山县管辖,该县南面有渔村和渔港因此而得名香山澳。明代著作中往往把濠镜澳称为香山澳,或两个地名并提。马交,是早期来澳门贸易的葡萄牙人对它的称呼。《澳门采诗》引《澳门记事》中记载:“葡人初入中国,寄碗澳口”,是处有大庙宇,名曰妈阁,葡人误会此庙之名为地名,故以初到所见者以名其地。各国历史称中国澳门为“马交”其名当起于此。”澳门原是一个渔村,因澳门半岛西侧为磨刀门支汊,濠江流注入海口,为渔船湾泊之处,明代把停靠船舶的海湾称为“澳”。据《澳门纪略》载:“其曰澳门,澳南有四山离立,海水纵横贯其中,成十字,曰十字门。”“四山离立”,就是指大、小横琴岛列东西, 氹仔、路环岛立南北。取濠镜澳的“澳”和十字门的“门”,合称澳门。《广东新语》中有另一说法:“(濠镜)澳有南台、北台。台者,山也。以相对,故谓澳门。”又珠江口外各水道出口多称为门,如虎门、崖门、磨刀门、蕉门等。因此,澳门因而得名,是根据这些地理上的特点而命名的。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英文名称源于妈祖。《澳门纪略》在追述妈祖阁的历史时指出:“立庙祠天妃,名其地曰娘妈角。娘妈者,闽语天妃也”。澳门的渔民称妈祖为“阿妈”,谓“娘妈角”为“阿妈角”。葡萄牙人正是在娘妈角登陆的,他们依渔民称此处的俗名称为Amaqua或Amacuao,此称后又简化为maquao,再简化为Macau,英文写作Macao。1555年Macau名称始见于葡萄牙人的信函中。随着葡萄牙人在澳门的扩张,Macau由澳门一角的地名变为澳门的全称。 在频繁的社会经济交往中,简便易记、形象可感的地名最易流传,澳门之称遂迅速广为接受,濠镜之名则隐入尘封的历史。

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中国两个国际贸易自由港之一,货物、资金、外汇、人员进出自由,也是区内税率最低的地区之一,具有单独关税区地位,与国际经济联系密切,更与欧盟及葡语国家有着传统和特殊的关系。因此,澳门在区域性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连接内地和国际市场的重要窗口和桥梁, 经济具有开放和灵活的特点。传统上,澳门的经济以出口为主,在加工业进行转型以适应新时代的同时,服务出口在澳门整体经济上所占的比重变得越来越大。 经济的特色及优势有:澳门是经济高度开放的自由贸易港,是以服务业为主的小微经济体,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既是国家对澳门的发展定位,也是澳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最具潜力和优势的领域,同时还是澳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的重要途径。
澳门特别行政区餐饮主打粤菜和葡式澳餐。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居民多为广东移居,所以粤菜的传统在澳门被保留下来,并且融合了西式烹饪的技巧,使得粤菜别有一番风味。 葡式澳餐是澳门最独特的美食。 澳门中西南北美食式式俱备,不同风味的餐馆烹调出各式美味佳馔。除了风味独特的澳门菜外,更有富葡萄牙风情的正宗葡国菜、汇聚大江南北的中国菜,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风味美食:日本、韩国、泰国、印度、巴西、意大利、法国等菜式均可在澳门品尝到。佳肴配美酒,在澳门出售的各国餐酒价廉物美,琳琅满目。在澳门美食之旅中,还有不少富热带风情的东南亚美食,以及杏仁饼、蛋卷、猪扒饱、葡挞等地道小食。
2012年,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艺被列入《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澳门于2017年10月31日获评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美食之都”。

圣诞前后徒步走完香港麦理浩径,到香港市区稍作休整,因时间关系只在香港游玩了一天。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乘地铁转巴士赶到港珠澳大桥的口岸,准备过关去澳门。

办理过关手续后,花65港币,乘坐大桥穿梭巴士直奔澳门。
巴士驶上著名的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全长55千米,设计使用寿命120年,总投资约1200亿元人民币。大桥于2003年8月启动前期工作,2009年12月开工建设,筹备和建设前后历时达十五年,于2018年10月开通营运。
大桥主体工程由粤、港、澳三方政府共同组建的港珠澳大桥管理局负责建设、运营、管理和维护,三地口岸及连接线由各自政府分别建设和运营。主体工程实行桥、岛、隧组合,总长约29.6千米,穿越伶仃航道和铜鼓西航道段约6.7千米为隧道,东、西两端各设置一个海中人工岛(蓝海豚岛和白海豚岛);其余路段约22.9千米为桥梁。

珠澳口岸人工岛总面积208.87公顷,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珠海公路口岸管理区107.33公顷、澳门口岸管理区71.61公顷、大桥管理区29.93公顷,口岸由各自独立管辖。13.4千米的珠海连接线衔接珠海公路口岸与西部沿海高速公路月环至南屏支线延长线,将大桥纳入国家高速公路网络;澳门连接线从澳门口岸以桥梁方式接入澳门填海新区。
穿梭在伶仃洋上

经过近40分钟的车程,到达澳门口岸。

过关进入澳门

乘坐口岸附近的免费发财车到达澳门十六浦娱乐场,我们网上预定的东亚酒店就在该娱乐场的对面,到酒店办理入住,放下行囊后,就开启的我们的澳门之旅。

沿着澳门古朴略显狭窄的老街,步行去酒店附近的大三巴牌坊游玩。

路经位于十月初五街中段的康公庙,也叫康真君庙。
康公庙位于十月初五街中段,超逾二百年历史。庙内正殿供奉康公真君,即宋朝爱国将领——康保裔。左是南海广利洪圣大塘王,右为西山金圣候王,偏殿前为六祖圣佛,後为汉代神医华佗先师。该庙专主民间喜庆法事,殿前中央放置有“酒船石”,於清咸丰间雕刻而成,并有船,鲤跃龙门、龙凤呈祥及鹤延年吉祥图案,该石专给善男信信女向神佛礼拜奠酒之用,因而称为“酒船石”。

早在此处尚未填海之际,康公庙便立于海湾之畔。昔日澳门的市集多集中在人群聚集的寺庙附近,或城内对外交通路线旁。由于康公庙的位置,船舶纷纷在庙前空地停泊装卸货物,因而带动了这一带成为商贸集散中心,加上早期各地的市集,都是从寺庙前地为发端,藉着庙宇的香火鼎盛,吸引人流聚集,故往昔之时,康公庙前地一带商贩处处,货品种类琳琅满目,并设有小食、理发、算命等摊档。直至二十、三十年前,康公庙前地和十月初五日街一带仍然是澳门兴旺的街区,只是到了近十几年,随着新赌场一一兴建,该区的优势才渐渐被新赌场内外的新兴商圈所取代,逐渐没落。

十月初五日街位于澳门半岛西部。北端接于爹美刁施拿地大马路与沙梨头海边马路交界处,南端出口接火船头街。
十月初五街旧称泗孟街,此名称源于己拆卸的泗孟码头。昔日的十月初五街原属海湾浅滩,后来经填海而逐渐变成内陆的街道。从附近的街道名称如大码头街、新填地街等,我们亦可想像到旧日的地理面貌。为了记念葡萄牙于1910年10月5日发生的革命,澳葡政府后来将之改名为十月初五日街。
在澳门老一辈眼中,十月初五街是一条陪著他们成长的街道,在这条街道中,留下著他们不少的回忆与足迹……
在四五十年以前或更早的时候,内港一带最为繁盛,自早上至傍晚以至深夜,在海傍以至十月初五街的人流熙来攘往,各大行业都在这里开设店号,其中以海味杂货店及找换店为多。本澳居民及邻近澳门各乡村民也前来物,令十月初五街成为一个较繁忙的经济活动地区。自新马路把它成两半以前,这条交通要道沟通了城墙外位于内港西北的沙梨头和中国城的中心,它曾经被人认为是全澳最长的街道之一,后来随著城市发展而续渐被淡忘。

大三巴斜巷

大三巴牌坊,澳门标志性建筑之一,是圣保禄大教堂(又称“天主之母”教堂)正面前壁遗址,也是澳门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位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花王堂区炮台山下。
大三巴牌坊的前身圣保禄教堂,始建于1602年,直到1637年修建完成;后于1835年被大火焚毁,仅余下正面前壁、大部分地基及石阶,目前所见的大三巴牌坊就是教堂前壁的遗址;1990年至1995年间,澳门政府对教堂遗址进行了维修工程,并建成了一个天主教艺术博物馆,收藏各类画作、雕塑和礼仪饰物等展品。“三巴”是葡文“圣保禄”(S?o Paulo)的译音,本地人因教堂前壁形似中国传统牌坊,将之称为“大三巴牌坊”。大三巴牌坊的建筑设计采用意大利巴洛克风格,而其中雕刻又具有东方特色;牌坊总共有五层,主要以花岗岩建成,宽23米,高25.5米,坊前有68级石阶,三至五层渐收构成一底边宽为8.5米的三角形山花。牌坊上嵌有耶稣会圣徒、圣母像、天使浮雕以及耶稣圣龛等雕刻,也有石狮、汉字以及日本的菊花雕刻等东方元素,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长期受到中外建筑人士的高度评价。

利玛窦像

大三巴牌坊融合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一个中西文化交融的艺术品,又称“立体的圣经”。2005年,大三巴牌坊与“澳门历史城区”的其他21栋建筑物文物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炮台,别名圣保禄炮台、中央炮台、大三巴炮台,位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花王堂区澳门博物馆前地112号。
大炮台占地约8000平方米,设施完备,炮台内设有蓄水池、军需储存库、官兵营房等一应俱全,是当时澳门防御系统中心。炮台可架设多达32门大炮,与其他炮台一起构成覆盖东西海岸的宽大火力防卫网。
2005年7月15日,大炮台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炮台位于澳门半岛中部海拔52米的小山头上,呈不规则四边形,边长平均约为100米,四个墙角外突成为棱堡。炮台东北、西南及东南面墙身建基于3.7米宽的花岗石基础上,炮台的底部由石块砌筑,墙身以夯土砌建,并以蚝壳粉末作灰泥批荡,墙高约9米,往上收窄成2.7米宽。子墙高约2米,成雉堞状,可架设32门大炮。东南墙两角更设有碉堡。

大炮台的正门入口设在东南墙上,大门后又设有一些简单房间,是当时军事用房,现作为旅游设施。沿一条短短的弯曲坡道,可到达大炮台的平台,历史上大炮台平台上及其下层空间均设有军事设施,如西面棱堡内之弹药库(现为小展览区)及储水池等(现为博物馆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