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问道太行:太行山的前世今生
前世:地质演化
1.早期海洋沉积
约28亿年前,太行山地区被海水淹没,形成巨厚的基底构造层,主要由片麻岩、变粒岩等变质岩构成。此后历经多次构造运动,如五台运动、吕梁运动,地层发生褶皱、变质,奠定了太行山的地质基础。
2.燕山运动与断裂带形成
中生代燕山运动期间,太行山新华夏式褶皱带逐渐形成,并发育了太行山前深大断裂带,使太行山与华北平原分离,东侧断层构造明显,相对高差达1500-2000米。
3.喜马拉雅运动与隆升
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使太行山强烈隆升,山前华北平原相对下沉。约240万年前,太行山最终成型,成为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线。

历经:古-中太古代~中太古代~新太古代~中元古代~中生代~新生代
注:具体的可以再通过百度等途径展开了解
为什么称为“太行山”?
太行山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太”有大、高之意,“行”有行列之意,因其山势雄伟,山峰连绵如行列,故名太行。

来源网图
太行山名字由来还有以下几种说法:
1.形象说
太行山山势雄伟,山峰众多且连绵起伏,犹如一道巨大的屏障横亘在大地之上,其山体高大、险峻,给人一种巍峨、磅礴的感觉。“太”有“极大、高大”之意,“行”有“行列、行列状”的意思,古人可能直观地看到太行山像一排巨大而高耸的山脉行列,所以用“太行”来命名,形容它高大且连绵成行的山体形态。
2.方位说
在古代,人们对方位的认知和表述影响着对地理事物的命名。“太”在古文中可表示“最、极”,也有尊崇、重要的含义;“行”可理解为“方向、道路”。“太行”可能暗示着这是非常重要、处于显著方位的山脉。太行山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它纵贯河北、山西、河南三省,分隔了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在地理位置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古代中原地区与北方地区交流和分隔的关键地带,古人认为它是极为重要且具有标志性的一列山脉,故而命名为太行山。
3.“传说”说
相传远古时期,天上有十个太阳,烤得大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百姓苦不堪言。后羿射下九个太阳后,其中一个太阳躲进了太行山里。为了寻找这个太阳,天帝派了一位名叫“太行”的神将到人间。太行神将历经千辛万苦,在这片山脉中找到了太阳。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神将,就将他寻找太阳的这座山脉命名为太行山。不过这只是民间传说,并没有确凿的历史依据,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太行山在当地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今生:历史变迁
古代:太行山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远古时期就有人类活动,留下众多文化遗址。它是jun事战略要地,许多朝代在此发生重要战役,如战国时期长平之战。同时也是交通要道,太行八陉是穿越太行山的重要通道,促进了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

来源网图~具体可百度等展开了解
近现代:太行山是抗日战争时期重要根据地,八路军在此建立晋察冀、晋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太行山地区进行大规模生态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改善,交通更加便利,经济发展以农业、矿业、旅游业为主。
太行山,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地理位置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是我国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地理分界线,也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线。
关于太行山脉的范围一直存在争议,但普遍按照主山脉走向,则基本位于山西省,与华北平原之间。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三省一市,北起北京西山,南至山西省西南部的中条山,西依山西高原中部盆地与吕梁山脉相望,东临华北平原,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约400多公里,所以也称为“八百里太行。”

来源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