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东南古建筑探秘之旅,第二站:晋城沁水窦庄古堡 - 安徽 - 8264户外手机版
安徽
因心一牛
3 天前
倒序浏览
901人浏览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9-13 18:02 编辑
“
天下庄,数窦庄
”
,这个窦庄就是被人们誉为
“
明清小北 京
”
的窦庄。我跟随淮 南户助户外群晋东南
古建筑探秘之旅来到这里。
窦庄古建筑群,又称窦庄古城堡,位于山 西省晋 城市沁水县嘉峰镇
窦
庄村。
窦庄原为窦氏家族聚居地,据《窦氏家谱》记载,宋哲宗曾赐封窦璘(左屯卫大将军)为"窦庄",成为家族封地名称。 明代中后期,
兵部尚书
张五典主持扩建窦庄为堡寨,历时9年完成(1622-1629年)。因张五典家族姓张,且其子张铨曾官至大 理寺正卿,当地人将"窦庄"称为"张家堡"。但因窦姓为最早聚居者,最终仍以"窦庄"为名。
据《窦氏家谱》载,其祖先窦璘参辅宋仁宗赵祯平息农民、士卒和少数民族起义而受宠,恩德荫及后人,其子窦勋赠封左领卫大将军,其孙窦璘,敕封左屯卫大将军。后来窦氏为避战乱,由陕 西扶风迁徙到端氏县(今沁水县),在端氏县沁乡西山下营造窦氏先冢。元祐八年(1093年),窦氏家族在先冢东侧兴建窦府,并划拨西曲里(今曲堤村)给土族张姓(当地贫民)为其先冢守墓。明代中后期,窦姓家族势力渐衰,而张姓家族金榜题名者绵延不绝,从张谦光起,辉煌十余代而不衰。天启年间,农民起义接连爆发。天启三年(1623年),兵部尚书张五典告老回乡后开始构筑窦庄城堡。天启六年(1626年),张五典病故,其儿媳霍太夫人主持营造。崇祯二年(1629年),窦庄城堡修建完成。
除了坚固的堡墙和众多堡门,村内的重要街巷节点还设有各式各样的庙宇阁楼。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见证了窦庄的变迁。走进这里,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2009年
窦庄入选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12年
被列入第一批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06年5月25日,窦庄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窦庄古建筑群,西依榼山,三面环水
,
地处沁河河畔。
东西、南北各长500米,修筑城墙2000余米,整体布局呈
“卍”
字形,现存古建筑占地面积约40000平方米,内部没有十字街,只有一条大的丁字街和几条小丁字街。街道与城墙交接处设城门楼,共建有八座城门楼,加上尚书府所修“瓮城”,合称“九门九关”,与北 京城格局相仿,因此有“小北 京”的称谓。街道两旁是“四大八小”二层四合院,有尚书府、窦氏宅院、常家大院、贾家大院、旗杆院、南门里院、当铺院、世进士第、商铺等,院子里的建筑多 为三 层结构,有地下室。楼梯设在门侧或院子里的某一个角落,楼梯的走向不是在一个方向层层向上,而是每走过一层,就调换一个方位。院落二层设置过街楼道,明隔暗通,互相串联,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回复
因心一牛
3 天前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9-13 17:52 编辑
告别泽州珏山青莲寺,驱车66公里,于下午17:00到达沁水县
嘉峰镇
窦庄停车场。由于大巴不能进村,我们下车徒步前往窦庄。
走不多远,便来到窦庄村口。
窦庄
村口矗立着抗金民族英雄张铨手持宝剑威武的雕像。张铨
(1577年—1621年)
,
明末文臣,字宇衡,号见平,
沁水窦庄人,
明代泰昌兵部尚书
,父
张五典
(
万历兵部尚书
),妻霍氏,女张凤仪(明末抗清女英雄),子张道濬(都指挥佥事)。
张铨
万历甲辰(1604年)中进士,任保定推官,后升任浙江道御史;出巡陕西茶马,后又巡按江西。先后任御史十多年。后任辽东巡按,驻辽阳。后金军入侵,又多次参与机密。因袁应泰无能,丧失辽东等地,张铨陷城中,被押见后金军统帅,立而不跪,反而引颈以待。后金帅无奈,又把张铨押回官署。当时城中百姓纷纷要求保护好张使君。张铨听后对大家说:“你们都是好百姓。”说罢,整好衣帽,遥拜京师,然后挥剑自刎,时天启元年八月二十二日(1621年7月12日),年仅45岁。
环绕窦庄的沁河,是黄河一级支流,晋城最大河流,山西第二大河流。发源于地处
黄土高坡
山 西省的长治市沁源县 ,切穿太行山,流入河南省内,经济源、沁阳、博爱、温县,于武陟县白马泉(左岸)流入黄河。
沁河历史上
在历史上被称为“小黄
河”,黄河干流下游河道相似,也是“地上河”,历史上决口泛滥频繁,也是我们国家重点治理的河流。目前
通过拦水筑坝,对
河道两侧的生态环境进行了系统治理和升级改造,
使沁河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过窦庄沁水大桥,路边有“宋代古庄园,明清小北京”的宣传墙。
关于“小北京”的由来,有这么一段故事:相传明朝时窦庄出了一位仕途之人,名为张烈功,是出名的孝子。其母多病,久往村内。有人劝其母曰:“你儿在京为相,何不去京城颐养天年。”其母心有所动,捎信至京城。张烈功回书禀告其母。信中曰:母亲疾病在身,不宜长途跋涉。不如儿派人在村中修个北京城,在家便可欣赏京城景致。其母欣然同意。后按北京城样,修筑城池、街景、院落,老人果然静养于此。
当然这也只是野史而已,窦庄古堡的修建历经几世几代,并非一时之功
。
回复
因心一牛
3 天前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9-13 17:53 编辑
窦庄的大门口,
矗立着
一座四柱二楼的石
牌坊,飞檐翘角,
斗拱华丽,匾额上刻有“中国窦庄”四个大字。
沿着石板路往庄里走,两侧是一色的灰瓦黄墙的山 西特色的古民居。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窦氏宅院。这是在宋代时,窦氏所建的一处外宅院,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遗憾的是没有开门
。据资料介绍,
窦氏宅院,是有一座四合院,北面正房为两暗三明,东西为土夯屋,梁檐下有“大宋”字样,高一丈五尺,进深一丈五尺,瓦大而厚,全为扣瓦,墙垣为木柱顶梁式造房结构
。
盖家院,是一处清代的建筑,分前后两院,从大门匾额“亚魁”亚魁可知,其先祖曾为乡试第二名举人。
窦庄古戏台是山西省晋城市窦庄古堡内的明代建筑遗存,具有典型的明清戏曲文化特征。其建筑结构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椽,采用四檩前后廊式设计,可容纳传统戏曲表演所需的空间规模。 戏台整体保留了元代戏曲砖雕艺术风格,斗拱层叠、梁柱粗壮,台面铺设青砖,形成独特的回音效果。 作为当地历史最悠久的戏曲表演场所之一,窦庄古戏台曾见证明清时期“蒲州梆子”“上党梆子”等地方剧种的繁荣。据记载,这里曾上演过《长平之战》、《关公战秦琼》等大型历史剧,成为研究山西戏曲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回复
因心一牛
3 天前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9-13 18:09 编辑
来到窦庄古堡南门。
南门为明兵部尚书张五典为避兵祸于天启年间筑城时同建,整体高三丈,下建拱顶门,门头镶嵌砖匾上刻"南门"二字,城楼顶建有炮台瞭望孔。前挖深壕用以排放村西之山洪,也为护城河,并设有吊桥相通。整个建筑巍峨屹立,颇为壮观。南门外
挖深壕用以排放山洪,也为护城河,并设有吊桥相通,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护城河已不见踪迹。
窦庄古堡南门上方建有佛庙
,是古堡内重要的宗教建筑之一
。该佛庙作为古堡防御性建筑群的组成部分,与城墙、城门楼等共同构成了明清时期北方民居的典型代表。
走进南门巷道后的第一个院子,是“南门里”。
走进院内,迎面影壁墙上是一幅宽大的红色文化墙,
上面
“窦庄”二字非常独特。
这里是沁水古堡明珠花灯民俗产业公司旗下的一家花灯制做工坊,一位村民正在手工编制花灯骨架。沁水花灯是山西省沁水县极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尤以窦庄村的莲花灯和豆庄花灯最为著名,其历史可追溯至500年前。从腊月开始制作,小年夜悬挂,延续至元宵节。其工艺精湛,门头花灯成为当地年俗的重要标志。
回复
因心一牛
3 天前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9-13 10:41 编辑
再往前走,是常家大院。此处院落为清末官僚贾四爷为报恩常家,随女陪嫁的一处豪宅。其
院门、院墙建筑
风格是
中西合壁
合壁
形式,
以尖顶和曲线修饰。
常家大院由常家大院东院、常家大院中院、常家大院西院组成。高高的院墙,长长的
巷道,可见其的恢宏和豪华。
相传清末官僚窦庄贾四爷才高而家贫,适逢科举之年,欲上京考取功名,苦于没有盘缠,曾多次向榼山寺住持借贷,均不能如愿,当时常家虽并非巨富之户,但认定贾四爷为可造之才,于是解囊相助。贾四爷功名成就,为报常家资助之恩,将女儿嫁于常家为媳,并投以巨资建筑豪宅,作为陪嫁送于常家
。
遗憾的是三座大门紧闭,看看快晚上6点了,可能早早地关门了吧。
紧邻常家大院的是一座
佛庙,建于元代至正六年,为一进院落,有正殿三间、耳殿及东西配殿、大门楼。明、清又有扩建并多次维修。
走进佛庙,可以看到隔壁常家大院的房舍气势恢宏,高大的外墙、气派的穹顶和精美的装饰就像一座雄伟的城堡。
佛庙
正殿坐北面南三开间,前出廊,悬山顶。前施四根小八角石柱,上施大额枋,额枋之上施平板枋,施柱头斗拱四垛,明间补间斗拱一垛,为单翘单昂斗拱,昂为真昂。门枕有元至正六年(1346年)落款。
佛庙正殿内供奉的是三世佛(又名三方佛),中央是释迦牟尼佛,左边是东方药师佛,右边是西方阿弥陀佛。
佛庙两侧是十八罗汉,墙上是精美的壁画。
回复
因心一牛
3 天前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9-13 11:01 编辑
窦庄的“大司马”
牌坊
是窦庄古建筑群中的重要历史遗迹,与当地明清时期的军事防御文化和官宦家族历史密切相关。窦庄古堡因明代兵部尚书张五典及其家族而闻名,牌坊与其官职“大司马”(明代兵部尚书的别称)相对应。
“
恩伦叠沛
”牌坊。
象征着帝王对臣民的恩赐与关怀
如层见叠出般充盛。也就是
“
皇恩浩荡
”
的意思。
“
巾帼英豪
”牌坊。《明史》中记载,窦庄因“夫人城”而闻名。公元1632年,崇祯四年,窦庄城遭到张献忠流寇的围困。张五典的儿媳霍氏,带领女眷和童仆,奋勇抵抗,坚守了四天四夜,直到流寇退去。这段历史,让窦庄被誉为“夫人城”,至今村里还保留着明崇祯帝御赐的“燕桂传芳”牌匾。
武坊院
,是当年窦氏作为士兵习武、临时休息和兵器存放地。
世进士第,是兵部尚书张五典后裔居住的处所。因其子孙代代有人中进士步入仕途,意为世世代代有进士,祖祖辈辈出官员。祖孙父子兄弟叔姪聮芳。
尚书府下宅由三个院落组成,位于城堡西街,南院为两进院,街口处设四柱三门式的砖、木、石牌坊式大门楼,平面呈八字形,由四根石柱支撑,明楼歇山式,次楼悬山式的屋顶,斗拱均为两层花拱。明楼为下三上六共九跳,次楼下二上五共七跳。两次间砌砖雕墙壁。明楼斗拱前挂一竖匾,上部楷书“圣旨”,中部书“旌表”。三横坊间两块花板,上板书“天恩世锡”四个字,下板书“兵部尚书张五典张铨”九字
。
回复
因心一牛
3 天前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9-13 11:38 编辑
古公堂,位于豆庄村村北,为吏治建筑,由公堂和地牢两部组成。公堂坐东朝西,正中为主审厅,建于石砌台基之上,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硬山顶,明间为格扇门,次间为格扇窗,南北两侧为和议厅,东侧设有砖雕门楼。
地牢位于厅堂西南地下5米处,有砖拱窑洞8孔,内置石磨,墙上置有铁环,通道口高处修筑砖堡看守。
贾氏宅院为三院串联建筑,
是民国时京议员贾受德的住宅
,砖雕门楼。门、墙上部均有砖雕斗拱飞檐,筒瓦结顶,门头砖匾刻“怡善”,左、右两边凸刻斗大的“忠”、“孝”二字。
走进院内,可以看出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型式。其房屋多为三层(地下一层),二屋木质楼梯在外,门廊兼做阳台。红砖灰瓦,门窗变化多端,或为方形,或为筒形,上有花格栅。
走在窦庄村内街道与院落都是互通的, 使人顿感曲径通幽,如进迷宫一般,这正是窦庄的特有的建筑风格,这里对其描述为 “下雨不湿鞋,出门不过街,一门通百户,百门窜遍村“。堡内大大小小的廊道、过街楼,把整个古城串联起来,院院相通。每一个宅院的大门,都可进院堂、通街巷,街巷接着城墙。很多个院内暗设小门,院院互通,一旦敌寇来犯,窦庄村民就可以利用这些曲径迷道与敌人周旋,既可抵抗,又能逃生,邻里之间还可相互支援。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格局才使得窦庄古城在崇祯年间四次遭受流寇的攻击而不被破坏。
回复
因心一牛
3 天前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9-13 11:47 编辑
九宅胡同,是兵部尚书张铨之子——锦衣卫都督同知张道浚的府第,共有九院,互相连通,俗称“九宅”。
门头匾额为“进士”二字。胡同右首第一院为“燕桂传芳”院,为御赐门匾。
走进了院内,其也为四合院,形制都差不多。我注意到其窗花格栅里面加了一层现代的塑钢窗。过去没有玻璃,花格栅是为了贴纸,也增加了其坚固牢实性。
九宅胡同
中间的过街楼,可以使两边院落互相串通
。
回复
因心一牛
3 天前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9-13 11:49 编辑
慈母堂,也叫念修院,是清代窦铤的居所,门额上书“念修”两字。二门匾额为窦铤中举的捷报及历次受表彰的记录。匾额背面是一篇家训,叙述窦氏先祖的业绩和诗礼传家的传统,教导子孙“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忆前烈重自策励”。正房木匾上刻“慈母堂”三字。现为《
窦氏家风家训馆
》。
旗杆院,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占地面积180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著名
作家赵树理,
沁水人氏,
小时候在窦庄读书,经常到旗杆院玩。后来把旗杆院的主人李常有写进了长篇小说《三里湾》,塑造出一个有心计的农民形象“常有理”。
一进院无建筑,只有两根铁旗杆。二进院门头是刻有“笃实辉光”四字砖雕,院内正中建砖砌照壁一座,为六边蜂巢形墙,院内建有东房。三进院内建筑都是二层,建于石砌台基之上,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
。
门头匾额为“司寇第”,司寇为朝中主管教育的官员。因此院曾为张氏宗族私塾,乡民习惯称其为“书房院”。
窦庄人崇尚文化,喜读诗书,在窦庄中随处可见匾额、碑文和题记。就在这个小城堡之内,先后走出了8名进士和28名举人,官最大的做到兵部尚书。
回复
因心一牛
3 天前
本帖最后由 因心一牛 于 2025-9-13 18:16 编辑
来到“迎宾院”,古朴、庄重且充满岁月感的大门是精美的砖雕,券门上“寅賓”一词源自《尚书·尧典》,原文为“寅宾出日”,是古代一种恭敬地引导、迎接日出(或贵宾)的礼仪。此处的运用,极为高雅地表达了“恭敬地迎接宾客”之意。
一扇镶嵌在灰墙内的中式木窗,以规整的方格和精致的雕花,静谧地演绎着古朴与雅致。
卢家院,原为窦氏明天启年贡士窦如乾居所。抗日战争年间,曾是朱德总司令宿处。
走到窦庄的最北边,在一个小巷中看到有楼梯可以上城墙,
楼梯很窄只能单人上下,
我也跟着上去看看。
窦庄村的城墙高约12米,墙头宽约1.5米,周长约2000米,现存500余米。城墙修筑坚固,下为条石,上为青砖,城墙内部填有砖和土。城墙的防御功能健全,城门处建有门楼。城墙各拐角处还建有角楼,
八面设窗,使楼外山水尽收眼底,如有来犯之敌,数十里外皆无所遁形
。
部分城段还修建有暗道与城内建筑及城外建筑相连通,便于防守、出入。
城外绕墙设置藏兵洞,每洞可容五人藏身。
登上城墙视野顿时豁朗,刚才在高墙围绕的街道上略显压抑,现在感觉敞亮了许多。
在城墙上看窦庄村的建筑群落,青砖绿瓦间,古建筑在阳光下显得更加迷人,仿佛时间和历史都停留在这美好的一刻。
走出小北门看城楼。
小北门与城同筑,砖圈拱顶并装有铁门,开门出入方便,闭门无处可通,小门即内城门,此谓外城门通街,内城门通巷,与小北门所通者为九宅巷,即小北关,为九门九关之一关。
(全文完)
回复
精选推荐
穿越天神的后花园年保玉则
珠峰东坡倒影湖日照金山
十年爬了45次房山
纪念我的朋友小熊
一座被俺小瞧了的城市
法国大阿尔卑斯全境穿越
新浪微博
QQ空间
腾讯微博
回复
新浪微博
QQ空间
腾讯微博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
登录
查看全部
取消
[#avatar]
[#author]
[#dateline]
[#message]
回复[#reply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