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山见己:在九华之巅,照见心中的浪浪山 - 湖北 - 8264户外手机版
【题记】你我皆凡人,偏生一念起,踏碎凌霄九万重。这一程,不为成佛,只为在菩萨脚下,寻回那个被生活磨钝的自己。

缘起:叩问心中的浪浪山
酷暑流金的盛夏,背囊里塞着半生烟雨。放下键盘敲击声与地铁轰鸣交织岁月,踏上了开往九华山的列车。

车窗外的江南水田如绿绸掠过,耳机里循环着李宗盛那句"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闭目养神,思索万千。
脑海浮现《小妖怪的夏天》里那个想冲出浪浪山的小猪妖,在日复一日的循环里,揣着星辰大海的梦,却困于生活的樊笼。


九华山云雾缭绕的峰顶,在手机屏保上亮了很长时间,地藏菩萨佛曰,人间除生死皆可放下。这次我要在佛国圣境里,找寻属于凡人的解药。


两年间第三次朝拜,山在或不在,原是心的选择。心若没有浪浪山,步步皆是坦途;心若住着浪浪山,何处不是樊笼?

山门初叩: 三见大愿照樊笼
九华山雄踞安徽境内,作为中国四大名山之一,自古便是修行圣地。地藏菩萨应化道场,千百年来香火鼎盛,承载着“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慈悲宏愿。

午后一时,踏足九华山境,一路风尘六个多小时的车程在此刻沉淀。穿过缭绕香火,步行前往大愿文化园,九十九米地藏圣像巍然屹立眼前。

凝望,叩问,在圣像慈悲垂目的瞬间,忽然照见心中那座“浪浪山”的本来面目——原来困住我的,从来不是现实的高山,而是妄念的重重影踪。

年岁渐长,始觉寺钟经诵尤为亲切。每一次踏入寺庙,不管此前心绪何等纷乱,只一瞬,无与伦比的宁静便从心底升起,漫至全身。
【朝圣行程】 D1 武汉出发→午后抵九华山→朝拜99米地藏圣像→夜宿后山“驴之家”
D2 徒步十王峰-天台-花台环线(16KM/10H 爬升1500米)→经打鼓岭下山-返回武汉。

九华山云开雾散时,99米地藏圣像穿透云雾,蓦然撞入眼帘——那一刻,震撼到失语,心却澄明。

长长的台阶上人潮涌动,香客们或焚香礼拜,或合掌低眉。每一张脸上都写着庄重与虔诚,汗水在日光下熠熠生辉。
我拾级而上,看菩萨右手持锡杖,左手托宝珠,低眉垂目,法相庄严。九十九米金身,呼应九十九峰,暗合九九归一之境。

闭目拈香时,脑中空无一物,唯有热泪涌出。原来人真正匍匐于信仰面前时,竟是无言可诉的。99米地藏圣像,照见众生悲欢。

微闭双目手拈清香立于香炉之前,脑中竟然一片空白,没有逻辑没有思维,唯有热泪上涌瞬间湿了眼眶。

虔诚仰望圣像时,我想人们心中滑过的愿念与金钱地位无关,或许只是一句“平安顺遂”,抑或是都市生活中无处寻觅的一份坦然与释然。


谛听心声: 洗尽铅华见本真
循着祈愿之路前行,遇见凝神“倾听”的谛听。它双耳微敛,身躯稳沉,仿佛在听风、听愿、听大地心跳。
安静地立在那里,仿佛正听着山间的风、香客的心愿,乃至更遥远的大地之音。

我们经过时摸摸它的尾巴,笑言“摸摸谛听尾,顺风又顺水”。其实大家未必真信这一摸的灵验,只是借此表达美好愿望罢了。

见有人在菩萨脚下号啕大哭,如孩童扑进母亲怀抱。那些生活中坚不可摧的成年人,在此刻碎得淋漓尽致。
一个在生活中伤痕累累都不曾落泪的人,在菩萨脚下却哭得旁若无人、撕心裂肺,怎能不让人动容?

凡人求神拜佛,求的不过是“被看见”——被生活看见努力,被命运看见不甘,被自己看见初心。

谛听无声,却听尽千般心愿。

沿窄仄小门拾级而上,终至莲花宝座之巅。众人皆俯身抱佛足,或紧拥左右,或将心口贴于菩萨趾尖,久不肯起。

不见痛哭流涕者,唯见每一张脸沐浴着前所未见的澄明与虔敬——这并非急时抱佛脚的功利,而是对地藏菩萨最本真的亲近与仰望。

人们还是大多抱了左脚又抱右脚,更有人伏身下去将胸口紧紧贴在菩萨脚趾上许久不肯起来。我想这更多的是要表达对地藏王菩萨的无比亲近和虔敬。
我独绕莲座三匝,欲言却无言。胸中忽热涌如潮、忽静水无波,万语千言终凝作一句:“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暮色四合时,宿于后山“驴之家”,合唱“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恍然明白所谓人生的朝花夕拾,不过是把散落的时光,收入记忆的篮中。

“驴之家”里灯火温润。老板小王端出八菜一汤,春笋腊肉的镬气缭绕其间,远处刚走过的松涛瀑布隐隐低语。那一刻让人不禁觉得:往日叠起的褶皱深处,也能生出新的舒展。
是夜扎营山脚,篝火星碎,照亮着七月十五的思恋。山影如墨,心安寺的钟声断续入耳,星河垂手可触。这一夜山河入梦,天地同眠。


夜半,佛心蠢动,及至登临山巅心安寺,夜半忽闻钟鸣荡彻云间。尘嚣顿落,万纷皆轻。始知心安不必远求——抬眼见山,山已在心间。
云峰问道: 汗雨交融破执念
次日晨雾未散,便向天台进发,山径如盘绕青龙。山陡坡急,汗雨齐下,十王峰石阶湿滑如镜。


这是一条16公里长、爬升1500米的硬核路线。石阶湿滑如镜,汗滴砸碎在青苔上,脚步声与喘息声交织成行路的韵律。


登顶十王峰时,云海豁然洞开——群峰如青莲浮于银涛,天地澄明如初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