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古城之首——阆中古城 - 山东 - 8264户外手机版
阆中古城立于山环水绕的穴场吉地,其建筑布局,也严格遵循风水穴法规划布局。阆中古城内街巷,均以中天楼为核心,以十字大街为主干,层层展开,布若棋局。各街巷取向多与远山朝对,古城中上千座的民居院落,主要为明清建筑,歇山单檐式木质穿斗结构,鳞次栉比,青瓦粉墙,雕花门窗。院落或坐北朝南,坐东朝西,以纳光避寒。

阆中白塔建于明代末期,共十三层,高二十九米,外十二层,内六层并有螺旋梯道九十一级供人登临绕窗远眺,以便从各个不同角度观览阆中风物。白塔建立在城东嘉陵江外侧高山之上。当登临顶层往西北方向欣赏时,看不见脚下山崖,人感觉仿佛凌空飞翔。

该塔密檐式和楼阁式相结合,塔盘用石料砌成八边形须弥座,塔身用青石砌成八边形锥体,通身布上白灰,巧借峥嵘突兀的山势屹立在阆中城东嘉陵江对岸东山之巅,是阆中的又一标志性建筑。有人又称作文笔塔,有诗文匾额。

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白塔7层以上被震倒。后经3个多月的紧急抢修,恢复如旧,成为四川灾后重建中第一个整体竣工的文物项目。

作为中国四大古城之一,阆中古城藏着被时光凝固的三国风云、千年风水格局,以及让味蕾疯狂的川北美食。这座被嘉陵江环抱的城池,既有丽江的诗意,又不失平遥的厚重,却因低调少为人知。

古城格局:遵循 “天人合一” 的风水理念,以中天楼为中心,8 条主要街巷呈 “天心十道” 向四周延伸,站在中天楼顶层,可俯瞰整个古城的棋盘式布局。
阆中古城是中华民族本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路史》注:“所都国有华胥之渊,盖因华胥居之而得名,乃阆中渝水(即嘉陵江古称)之地。”华胥是伏羲的母亲,伏羲的母亲在阆中,由是阆中与甘肃成纪、河南陈州就构成了伏羲文化的链条。

阆中古城在古代是巴人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巴文化。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巴国的最后一个国都定于阆。还可以从“巴文化活化石”巴人舞以及川北灯戏、傩戏、牛灯竹马等流传于阆中民间的民俗艺术中,看到饶有特色的巴人遗风。

阆中古城风水文化独具特色。阆中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的中游,其由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水系交汇聚结形成严密缰绕合护的形胜之地。“三面江光抱城廓,四围山势锁烟霞。”其山川形势独特,山水城融为一体。其城市选址是按照中国古代风水学的理论为指导选择的,”“符合“地理四科”即“龙”“砂”“穴”“水”的意象。
阆中古城是三国文化旅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国时蜀汉大将张飞,任巴西太守,驻阆中达7年之久(214—221年),在这里他率精卒万人,打败了曹操的上将张郃带领的三万人的进攻,取得了“保境安民”的胜利。张飞伐吴前夕,他被部下范强、张达所杀,身葬于阆中,后人为其建的“桓侯祠”,今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三国蜀汉名仕周群、谯周、程畿,镇北将军黄权,镇南大将军马忠等都是阆中人。

阆中古城科举文化底蕴深厚。阆中在唐代出了尹枢、尹极二状元,宋代出了陈尧叟、陈尧咨二状元,是四川出状元最多的地方。建于清代的贡院,坐落于阆中古城的学道街,清顺治九年(1652年)全川未靖,四川临时省会设于阆中,在此举行四川省乡试四科。据《保宁府志》、《阆中县志》列名,阆中出进士116人,举人404人,被誉为四川的状元、举人之乡。

阆中古城是中国古代民间天文研究中心,西汉著名历算天文学家落下闳就是阆中人,他创造的《太初历》是中国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完整的历法。落下闳是浑天说的创始人之一。浑天说是中国古代先进的宇宙结构学说。经他改进的赤道式浑天仪,在中国用了两千年。东汉末年的周群、周舒、周巨,祖孙三代天文学家也是阆中人;东汉的张道陵在阆中“云台山”“文成山”的“元台”观测天象,后来“飞升”于此。唐代的袁天罡、李淳风,二位阴阳风水学家在阆中观测天象,后来同葬于阆中的天宫院,在当地留下了许多传说。
阆中古城宗教文化源远流长。自汉唐以来,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先后传入阆中,稍后,基督教、天主教又相继而来,教徒们在这里建寺庙、修教堂,构成了阆中多元文化中一道风景线。伊斯兰教的圣地清真寺、巴巴寺,天主教遗迹天主堂,西南最大的基督教堂——阆中福音堂,以及道教的云台观、吕祖祠、八仙洞,佛教的大佛寺、观音寺、永安寺、五龙庙、圆觉寺、千佛寺、长青寺、净圣庵等,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碗地道的热凉面,开始了我的古城之旅。
武庙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