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计划了两场比赛,第三个周末的连山越野50K(爬升3000+),和第四个周末的长沙马拉松。连续两个周末的背靠背,对于我们这种渣渣来说,纯粹就是以赛代练,重点还是12月的广马。
这几个月的训练量上来了,身体的疲劳也在累积。非天赋型选手,又不肯投入资金到康复中,于是打起了女儿的主意。
女儿今年的开销有点大,没到年底,设定的预算已经见顶了,急需资金支持。于是我跟她提议,负责给我按摩,一个赛季的基本薪酬50,如果今年我能在某个比赛中破四(比现在的PB提高18分钟),加奖金30。
女儿有运动员的底子,她小时候高强度训练后,都是我给她做肌肉放松。也不用什么工具,桡骨做筋膜刀:放松大块的肌肉,肘尖做筋膜枪:直达板结痛点。这样不仅省钱省力,还更安全。
看到这个薪酬方案,跑群友说:你这个黄世仁!
还别说,劳动合同顺利签订了(口头的),女儿虽然经常翘班,但每次上班时都是兢兢业业的,尤其是跑山后的浑身酸痛,那些大块、发硬的肌肉,她要用全身的力量才能慢慢揉开。多亏了这位私人按摩师,让我整个夏天的训练能顶住,没什么伤病。
但危机总是在周边潜伏。最近,她似乎开了民智,在某次下班后,她说:太累了!你这个给得太少了,而且,我也不相信你能破四!
这也太打击人了。资本家需要思考的问题是:面对罢工要挟,囚徒困境,要给加点工资么?
9月还是下了苦工的。计划的130K跑量完美达成,跑最后一次时,掐着表,完美达标。不是说要反内卷嘛,就从堆跑量开始,说跑多少,就跑多少,一米都不多跑。为准备越野赛,计划了3000米的爬升,跑了一次白云山,两次凤凰顶,健身房跑步机(调到最大坡度)、爬楼梯无数,最后累计爬升4000米。

面对50K,爬升3000+的比赛,准备度还是不够的,但连山越野我也就是计划完赛,体验赛道的,慢慢用时间熬完,应该问题不大。几年前的丹霞50K,2500+的爬升,我跑了15小时。这次,维持住就行,为的是拿到一个50K的比赛记录,有没有可能这两年,冲击一下百公里呢?
保持一份热爱,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