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碑林”一日看尽千年字——福州鼓山灵源洞 - 福建 - 8264户外手机版

一,入山
国庆中秋,双节长假,趁着鼓山摩崖石刻的重新描红,我们再次来到鼓山灵源洞。

鼓山约有600段古代摩崖石刻,其中近半数集中在灵源洞的喝水岩、石门景区,这里不但数量多且珍贵,是鼓山风景区最精彩之处,峡谷之中,崖壁几无隙地,楷、行、草、隶、篆,五色杂陈;宋、元、明、清、民国,一线贯穿。
穿过涌泉寺红墙;不拜大雄宝殿,循东侧“灵源深处”小门而下,六十级陡阶尽头,两壁豁然劈裂,一涧中开——这便是灵源洞。洞口清荫逼人,盛夏亦觉披襟生凉。




鼓山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著名石刻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艺术瑰宝,被誉为东南碑林,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喝水岩
最先撞眼的是“喝水岩”三字,宋嘉祐六年(1061)施元长楷书,字径二尺有余。相传涌泉寺祖师神晏诵经,嫌涧声喧耳,大喝一声,水流改道,遂成此名。


宋,施元长书
三,“蹴鳌桥”
俯身岩下,旧涧已干,一条瘦瘦石桥,名“蹴鳌”,人立桥上,仰见两面峭壁如合卷的书,等待被翻开。“蹴鳌”桥下,朱熹单书一个“寿”字,高逾四米,藏在桥下暗壁,谐音“藏寿”。这是鼓山摩崖中最大单字石刻。

灵源洞~蹴鳌桥

晦翁(朱熹)书
四,“忘归石”与“国师岩”
左壁最显处便是蔡襄“忘归石”。宋庆历六年(1046)仲秋,蔡襄与三位同僚游此,流连忘暮,就地擘窠大书“忘归石”三字。字作颜体,横平竖直,却带闽人温润,“忘归石”乃鼓山最早的摩崖之一。


忘归石右侧有“国师岩”三个大字石刻,相传是当年祖晏祖师讲经打坐之处。


五、石门景区的“千年朋友圈”
沿着步道前行,曲径通幽处是石门景区。只觉左右石壁被古人刷成巨幅“朋友圈”。




这里也是摩崖石刻集中处,有朱熹与赵汝愚唱和诗刻、宋丞相李纲偕友游鼓山灵源洞诗刻等众多宋代摩崖,同样是鼓山摩崖石刻之精品所在。
李纲绍兴元年题:“……游鼓山灵源洞。丰甫之子升叔明,伯纪之弟经叔易……”满满三行,列出七位同行者,像今日旅行定位@好友;
赵汝愚诗刻:“几年奔走厌尘埃,此日登临亦快哉!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读罢,山风恰从洞口灌入,衣角猎猎,果然“天风海涛”四字被朱熹另榜高悬,成为鼓山最出名的“广告语”。

李纲游鼓山诗刻

赵汝愚诗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