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之行-风景篇 - 江苏 - 8264户外手机版
三上戈壁,这次总算是能有心看一下路上的风景了。
莫高窟没去,于我而言,去过两次,感觉那里名气大于实质。鸣沙山远观如旧,依旧是用粗砾的心塑成柔美的外形来吸引人。不过在我心中,鸣沙山还是很有魅力的,尽管不能到跟前一览芳容,远远地看看也算是解了相思之苦!

这一次我终于来到了心心念念的榆林石窟,一个藏在山沟里的艺术天堂。尽管只看了25号一个特窟,便足以让我欣慰不已,和莫高窟比较下来,“敦煌壁画精华在榆林窟”的传言在我心里得到了证实,当然莫高窟汹涌的人潮对比榆林窟稀疏的游客,这种观感友好度也给了加分。本来是想看水月观音或者思维菩萨的,但听工作人员介绍,25号特窟是精华中的精华,于是我还是决定听从专业人员的。我不是历史和艺术研究者,也无暇和无条件去看壁画上精美的细节,所以我只能听工作人员的灿若莲花般讲解,所以她是否用心决定了我对这里的观感。从壁画的内容看,都是经变故事,所以看5个窟和看一个窟并没有太大差别,重点是我到了这里,到了这个被艺术家称为中国艺术圣殿的榆林窟,完成了我的朝圣之路,亲眼看到了那洞窟中颜色依旧鲜艳的千年珍宝。
讲解完成后,我在锁上门的洞窟口前静立了片刻,看着那漆黑的洞窟,想象着当年工匠们点着豆灯,一笔一划勾勒出心中佛像的轮廓,他们此刻一定心无旁骛,是虔诚还是职业要求?我分不清楚,无论如何,他们留下了传奇。

除了榆林窟里面的壁画,榆林窟河边上的秋色也让人心动,在这荒凉的野外,下陷的河谷里居然有着这般浓郁的秋黄,那种阳光下透亮的黄色带来的视觉冲击充满了爆炸感,猛然的接触让你的眼睛瞳孔顿时放大,仿佛爆震波瞬间穿透了你的身体,一阵抖动后让人失去了思考的能力。生命的张力如此之大,让你此刻完全忽略掉周围的荒凉与孤寂,狭窄的河沟因成排的胡杨树而顿时闪亮了起来。
在戈壁上,没有颜色的水是世界的主宰,哪怕是只有一点点,便足以改变地貌,更何况这里沟里的涓涓细流呢?此刻没有风,沟里的水是眼见的唯一运动着的东西,浅浅地缓缓的,带着若隐若现的黄色倒影,配合着沟边的芦苇和金黄的胡杨林,构成了这沟中动静结合,颜色丰富的场景。而当这世界的精华遇到了世界的精灵人类呢?于是在这深深的河沟边,不仅有着自然主宰的颜色更替,也留存着人类永恒的精神希寄,人类把自己的思想精华和人生寄托都凝固在沟边上的洞窟里,看得出,能工巧匠们不是在完成自己的任务而是把信仰凝结在那一笔一划上,把毕生的技术和工艺都固化在洞壁的岩石上,惟其如此,方能惊诧后人,流传千年。


在离榆林窟不远的道路边上,高耸的祁连山在广袤的戈壁上延伸,只不过到了这里,祁连山也不得不收敛起来,不再是高不可攀的样子,一座山分裂成一个个小山包,象列好队一样一字排开在等待着检阅。似乎是看到这里的单调与偏色,祁连山作了些调整与改变,把黑色的石头放置在山顶,灰白色的土置于山脚,颜色依次过渡的,形成一定的层次感,远远地看去,似乎是一幅幅天然的水墨山水图,在路边上铺陈开来,面对这样一幅生动的画面,你不由得心生感慨:再好的手笔和构思也比不过自然!黄公望笔下的江南山水图在这荒漠之地神奇地走向了现实,让人不得不感慨万千!

转过头来,对面的山虽然不高但也陡峭嶙峋,透着一种威严和刚毅,又给你一种冷酷、倔强和孤傲的感觉,再加上岩石中的赭红色添加,更增添了一种血脉喷张的气质,让人有一种冷漠的距离感。这很符合这里的气候特点,历经风沙的磨练,造就了这荒凉而遗世孑立的品质,让人叹为观止而又心生郁结!
也许是见过太多的民族征伐,也许是气候的恶劣,祁连山在这里展现的难于言状的气质风貌,既让我赞叹又让我心有沉重!
得益于雨带的北移,这些年西北湿润了一些,所以前些年看到的低矮的红柳和骆驼刺今年长得蓬松起来了,在离村庄稍远的地方,这些植物长得茂盛起来,几乎覆盖了土地,在公路两旁形成了大片绒绒的景观地貌。
即使是在盐碱地上,这些植物也顽强地活着。其实,盐碱地也是因为有水的浸润溶解再干涸造成了盐碱的析出,在地面上形成了白色的盐霜。而水是这里生命的主宰,在一切向水看齐、一切向水靠拢的法则下,生命如此卑微,也如此顽强!
而我们所经过的路线显然是经过安排的,大部分都是不毛之地:白戈壁、黑戈壁、盐碱地、风蚀地,剩下的就是山上的沙岩了。因为都是连片的,所以每一种地貌都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路程,所以总有一种宽广雄浑的体验,只不过时间长了也伴随着景观上的单调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有些压抑和疲惫。

能让人眼睛一亮的东西只能是遗址,在这种荒凉的戈壁上能看到几千年前古人的遗迹,就那么明晃晃地展示在你眼前,可能是一个废弃的古城,也可能是一两个孤立的立在大地上的莫名的建筑。能在这个荒漠中生存的人绝对是强者,虽然不用和猛兽作斗争,但长年累月地和自然对抗,一定造就了他们坚毅的性格,但同时也一定形成了他们崇拜自然,期待有超能力的信念,这也是佛教能在此盛行的原因吧?!
这些城池或建筑在千年的风沙磨砺下依然耸立,只是没有了人的活力的持续加持,其残缺的模样让人有些唏嘘。夕阳照在六工城的城墙废墟上,土墙依旧雄伟高大,在余辉下还熠熠闪光,似乎在诉说往日的辉煌。塔尔寺前的佛塔依旧高耸,只不过褪去了颜色,只留下依旧如圆丘般的身形伫立在原地。立在跟前,人们是否会记得,这里曾经人潮涌动,一位来自大唐的高僧在这里轻颂禅音,开启民智?

其实,除了零散稀疏的遗址和接近终点的水流河谷外,我认为莫贺延碛最好看的路段在于穿越的那些峡谷,尽管山不高,尽管颜色不鲜艳,但一个个上黑下灰独立的小山包列在你眼前,也绝对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远看圆润敦实,近观则粗糙陡峭,这很符合人性原则:远观都是温勤恭俭让,近看多是冷懒自张狂。
很喜欢的一张照片是我在这里捕捉到的,小妹妹柔美的造型和后面刚毅的山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只可惜没有在更大范围内来取景,不能很好地展现这种对比,不过我想此刻她们一定是非常开心的,大山如果有感情的话也一定非常抒怀。这个世界讲究平衡,一幅刚柔相济的画面总能给人带来美感。

至于戈壁的终极风景,那自然是最后的5公里了。涓涓细流边上是绿色的芦苇,芦苇荡外是高高的金黄色的胡杨林,胡杨林背后是灰黑色或赭红色的山岩,共同构成这绝美的秋色,只可惜差了点阳光和蓝色的天空。能在这戈壁滩上享受到如此风景,也算是给大家121公里征程的馈赠,


当然,对我而言,小伙子小姑娘们努力争先勇争第一也是一道风景,这是人性的向上的力量,值得为其点赞。在我看来,成绩重要也不重要,拼尽全力就是胜利,人生的意义更多的是来自于体验,于体验中找到自己的快乐,风景由眼入心,拼搏由体入魂!

当然,还有一种极致的风景就是沙尘暴,大风扬起的沙尘遮天蔽日,仿佛世界都陷入了这昏暗的时刻,一切都裹挟在这狂风怒吼中,没有了时间,没有了方向,也没有了世界,只有心中那盏不灭的灯!

戈壁的风景是对立的美,是平衡的美,只有用心体会你才能发现它的美是一种压抑的张扬,一种扭曲下的释放、一种反抗下的声张,这很符合当下的社会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