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20之路—心路篇 - 江苏 - 8264户外手机版

  江苏

戈20之路—心路篇
从离开戈壁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天了。兄弟看到我憔悴疲惫的样子,好心地带我到陆琴捏了两次脚,无一例外两次我都是杀猪般嚎叫完成了疗程。看着我如此模样,他是又好气又好笑,终于忍不住问了我:你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戈壁虐自己是为哪般呢?是啊,为哪般呢?我自己其实也很迷惑。

早在报名的时候,姚队就希望我能参加MBA队伍,可能的情况下加强一下队伍的实力,但被我谢绝了,我的理由有两条:一是今年领导要跑A+,我没有实力全程陪同,做好后勤工作并部分陪同是应尽的义务;另一是我已经跑过两次A队了,都是拼命向前,没有充分享受到戈赛的过程乐趣,这次希望能沉浸式的体验一下,这是我上戈赛的最初心态,姚队很体谅地答应了我的要求。

当然,陪领导的任务总算是磕磕绊绊完成了,而沉浸式体验戈壁是有些牵强。本来是想全程走下来的,结果第一天走下来,体感比跑步难受多了,哪里还有更多的心情来体悟?于是后面三天都是连跑带走的,违背了初念,有些狼狈!

回想一下戈壁经历,戈14我是带着一种懵懂一种激情,从某些方面来说是被雄性荷尔蒙争强好胜的天性所主宰,所以义无反顾地向前向前再向前,完赛后大家泪流满面,正是这种拼命的精神把我们戈14的兄弟们紧紧地团在一起,至今感情依旧,恶劣的天气尽管给了我们身体上的摧残,但同时也成为我们心灵相守的纽带。戈16的我身体状态没有调整到最好,但依旧为了团队的荣誉而拼尽全力,尽管大家一起为取得好成绩而激动不已,不过有了第一次的铺垫,这一次我淡定了许多。有人曾经和我说:人生的意义在于你经历了多少个第一次,听了如醍醐灌顶。是啊,人是一个很奇怪的动物,喜欢尝新!怪不得康德总盯着那深邃的空间反复念叨。总重复同样的事,看着同样的风景,重复同样的动作,想着同样的内容,人生该是多么无趣啊?这次参加戈20,希望能补上曾经遗漏或忽视的风景,能在同样的地方看到不同的东西。

很多人告诉我:上了戈壁能体验到一种空灵的感觉。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前两次我也有那么点感触。去年夏天,我到了山南的桑耶寺,据说是莲花生大师来西藏后主持修建的第一座佛教寺庙,里面珠宝盈室,富丽堂皇,可以说是极尽奢华!后来我又到了离这个寺庙10多公里远的青朴修行地,亲眼看到莲花生大师的修行洞窟,极致的简陋!看完后我对莲花生大师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一个人能自由出入富贵,色空瞬移,深知其妙!佛学之深,难于言表!玄奘大师归来后拒辞官禄,潜心译经,初心依旧,意志之坚,令世动容!莲花生大师和玄奘虽然是佛教中不同门派,但都是佛学造诣精深的高僧,想来两位高僧都是迹行万里,历经艰难,久见繁复与单一,逐渐形成了他们能在色空间通其奥义,出入自如,进而佛学益增终成大德。

莲花生大师的踪迹追溯起来困难,但玄奘之路却是明明白白。所以这一次,除了用心看周围的风景,我还想还原玄奘的心境!从瓜州到新疆的伊吾有400多公里,莫贺延碛是其中最难的一段,据说玄奘五天四夜就穿过了,算下来他每天要走30多公里,这个强度对比戈赛AB队一点都不低啊,原来玄奘也是一个越野高手,而且看来玄奘对周围的风景似乎没那么感兴趣!

在我的印象中,玄奘大师构建起他高大形象的不是他的精深的佛学造诣,毕竟他创立的唯识宗在佛教中的地位一般,除了广为传颂的《心经》外,他潜心翻译的《瑜伽师地论》《解深密经》等经典现在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我心目中高大的玄奘形象来源于其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认定目标绝不放弃的决心。

走在戈壁滩上,口渴时我会想到玄奘打翻了水袋,在迷离之际是如何靠着默念《心经》来熬过那段时间的?冥冥中那瘦弱的枣红马莫不是观自在菩萨的化身?在狂风暴虐时,我想象着玄奘是否也依偎着瘦马狼狈地前行?在烈日炎炎下,玄奘的背篓是否能给他足够的遮蔽?抚摸着脚底的裂口,痛得钻心的我还是会想到玄奘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还有,据记载,玄奘出长安是农历8月,到达莫贺延碛的时间差不多应该是这里的秋天,他是否看到了浪柴沟或其他沟里的秋色?看到这里的秋色后他是否心喜还是心物相离?可惜我不能亲口问他,我希望通过《大唐西域记》和《三藏法师传》来揣摩他,可玄奘没有留下半点心迹来袒露自己的心境,给我一种磐石当道一般的感觉。

我一直相信:人都是有欲望的。没有欲望的动物根本就不能活着,普通人的欲望就是快乐无忧地活着,觉悟者的欲望是摆脱肉体的羁绊实现精神上的自由,而伟人的欲望纯粹单一而且不是以个体解脱为目标。1396年前的玄奘的愿望是西行取经来教化天下,解救苍生,所以他不会因为路途遥远、气候恶劣、地形险峻抑或风景优美而停下脚步。现在的我试图通过体验玄奘曾经走过的路,期待有感而发来理解他,进而解脱自己,所以我也不会怨路途辛苦,烈日暴晒、沙尘肆虐,但我却忍受不了风景的诱惑。

于是我感受到了戈壁的神奇:初看荒凉、寂静、宽广、雄浑,细品却充满生机、喧嚣、单一、逼仄。这极端的对立让我想起了桑耶寺的繁华和青朴修行地的简朴,细心揣摩,似乎能看透其中的奥秘。物极必反,只有站在对立面,你才能看到或体会另一面的真实存在!人对外界的感受来源于势差,势差越大我们的感受越强烈,无论是体感还是心理感受都是如此。戈壁上这种强烈的势差对比时时刻刻都呈现出来,无论是戈壁上与城市的风貌还是戈壁不同时刻的气候环境,这种对比放大了我们的心灵感应,让我们在剧烈的内卷中有那么一瞬能抽身出来,换一种心境生活和思考,看到自己心中真正想活成的样子。原来我们的心里需要的是平衡,哪怕是短暂的对立也有足够的权重。困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太久了,我们需要看见原生态的泥土,吃惯了精米白面的肠胃混着点沙尘也觉得更有滋味。这世界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如何化解变化带来的困惑,玄奘选择了佛的加持,所以他有来自外在的无穷精神力量。而我,惟有用心体验,用时空的异位来平衡和化解这外界变化带来的心态上的变化,用对立和统一来平衡精神上的内耗。

王阳明曾说过: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一切都是外在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心越空,对外界的反映越灵敏,所谓大师,也就是练就了不断排空本领的人,这样的人不需要对立面配重来平衡,真正做到了物我两忘的空灵。而戈壁把这种空具象化了,身体接受到的信息单一化简单化,无需我们的大脑高速运转,也自然就放空了心情,清空了大脑,于是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疗伤和思考。就如同牛一样,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反刍,更好地吸收营养。

玄奘放空的心灵只用来装一件事:西行求法普渡众生!所以重心始终稳定,心情方能平如静水。而普通人欲望甚多,重心被扯得四处游荡,心情颠沛流离,无处安放。走在这茫茫的戈壁上,许多欲望被压制或暂时忘记,人生在这一刻简单化了,所以才能感触到真实的滋味,在炎炎烈日下,对水的感受是那么甘甜,在漫漫旅途后,对食物的感受是那么美味,在对成绩的追求中,对身体上的痛苦是如此的忽视,在呼啸的风沙里,对活着两个字的感受也是如此的深刻。简简单单,一切那么平凡而又那么真实。

在戈壁上,一切都那么明显纯粹,简单的一件事一个景或许都会引发我们心灵的感应。一个本来简单的跑步,会引发我们很多的感触直至流泪,这里面包含了可能是难受、可能是激动、可能是不甘、可能是委屈还有可能是释怀,总之简简单单眼泪一出就解释了,无需多加说明,懂的都懂,纯粹明了。

每次戈壁之行都让我有不同的感受,而这次戈壁之旅让我认识到了简单的魅力,单调不仅仅是简化,而更意味着纯粹,一种凝练。到了一定的阶段,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你获取得更多,更丰富多彩,而在于你获取的是否纯粹,你的目标是否更聚焦!取舍之间需要大智慧。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走完戈壁,忽然发现思维仿佛顺着老子的讲法做了一个回溯,从万物看到了一,而要追溯到老子口中的那个“道”,可能尽毕生之力也未见其功,可遇而不可求也!于我看来,色是外在、是万物,空是内在、是灵魂,作为一个小人物,尽量把外在的色的繁复统一到内心的单一的空中,做到内心平静,淡然处世,平平安安过一生足以!

再见兄弟,我告诉了他:其实我没有虐自己,只不过我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平复一下内心的躁动而已!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