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用三天时间漫游一座城,尝一尝这的 “咸” 与 “甜” - 辽宁 - 8264户外手机版

  辽宁
序:赴一场以 “盐” 为名的邀约

出发去 盐城前,我在地图上反复描摹这座城的轮廓 —— 它躺在江苏东北部的黄海之滨,不像苏州杭州那样被 “江南水乡” 的光环笼罩,也没有南京上海的繁华喧嚣,连名字都带着一股朴素的烟火气:“盐城”,听着就像从千年前的盐滩上长出来的,每一笔都浸着海盐的淡咸。查资料时,那些零散的标签渐渐拼成了它的模样:这里是中国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区,丹顶鹤每年冬天会来此越冬,勺嘴鹬把这里当作迁徙路上的 “加油站”;这里是中华麋鹿园的所在地,全球近 70% 的麋鹿都生活在这片湿地;这里还是 “千年盐都”,从西汉设 “盐渎县” 开始,盐业就成了它的血脉,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盐城人。我总觉得,名字里藏着一座城的基因。“盐城” 这两个字,没有浪漫的修饰,却让人好奇:风里是不是真的飘着盐粒?湿地的芦苇荡里藏着多少故事?街头的早餐会不会也带着淡淡的咸?带着这些疑问,我买了一张去盐城的高铁票,想亲自去尝一尝这座城的 “咸” 与 “甜”。高铁缓缓驶进盐城站时,窗外的风景从密集的高楼变成了开阔的田野,空气里没有想象中的海盐刺鼻味,反而带着草木的清香。走出车站,阳光不燥,风很温柔,出租车司机师傅操着略带盐城口音的普通话问我:“第一次来盐城吧?想去哪玩?咱这儿的鸡蛋饼和鱼汤面可得尝尝!”一句话,瞬间拉近了与这座城的距离。我知道,这场以 “盐” 为名的邀约,才刚刚开始。

盐城欧洲风情街

盐城欧洲风情街

中华暗夜星空保护地野鹿荡

DAY1:盐城市区 —— 烟火气里的千年盐韵「清晨」老巷里的鸡蛋饼,咬出盐城的实在

在 盐城 的第一个清晨,我特意起得早,想去找寻本地人常吃的早餐。住的酒店在老城区,推开窗就能看到青灰色的瓦檐和巷口的梧桐树,楼下传来铁板滋滋的声响,混着淡淡的酱香 —— 不用问,肯定是鸡蛋饼摊。

顺着声音走到巷口,果然看到一位穿着蓝色围裙的阿姨守着一个小推车,车身上用红漆写着 “张阿姨鸡蛋饼”,旁边围了三两个早起的居民,阿姨的动作很熟练,左手舀起一勺面糊,右手拿着小刮板在铁板上一圈圈转,面糊瞬间变成一个金黄的圆,边缘微微翘起,带着焦香。“小伙子,要加什么?油条、火腿肠、榨菜都有,咱 盐城 的饼,料给得足!”阿姨笑着问我,手里已经磕了一个鸡蛋,用刮板把蛋液抹匀,蛋黄的香气瞬间漫开来。接过鸡蛋饼时,油纸袋还带着铁板的温度。我迫不及待咬了一口 —— 外层的饼皮脆中带软,鸡蛋的嫩、油条的酥、榨菜的脆在嘴里层层叠加,甜面酱的咸香刚好中和了油条的油腻,没有多余的调味,却吃得人心里踏实,作为一个从鸡蛋饼大省来的人, 盐城 鸡蛋饼还是给了我小小的惊艳。

旁边的阿叔看我吃得香,笑着说:“小伙子,咱 盐城 的鸡蛋饼,跟别的地方不一样。 南京 的饼薄, 上海 的饼爱加生菜,咱这饼,讲究的是‘实在’—— 面糊要厚,油条要脆,榨菜要足,一口下去得有嚼头。以前我们上班赶时间,买一个饼,能顶一上午的饿。”我点点头,又咬了一大口。原来,一座城的性格,藏在最普通的早餐里 —— 盐城 的 “实在”,不用言说,就藏在这一口热乎的鸡蛋饼里。吃完饼,我沿着老巷慢慢逛。巷子里的店铺渐渐开门,有卖豆浆的小摊,有现做包子的铺子,还有修鞋的老师傅坐在小马扎上,阳光透过梧桐树的缝隙洒在地上,留下斑驳的光影。没有匆忙的人群,没有刺耳的喇叭声,只有居民们慢悠悠的脚步和亲切的寒暄 —— 盐城 的早晨,像一杯温吞的茶,让人舒服得不想加快节奏。

「海盐博物馆」 —— 触摸千年盐文化的脉搏

盐城 旅行的第一站,打车去 海盐 博物馆。司机师傅说:“要了解 盐城 ,先得去 海盐 博物馆。咱 盐城 ,就是靠‘盐’起家的,没有盐,就没有这座城。”海盐 博物馆的外观很有特色,整体像一座巨大的盐晶,外墙是浅灰色的石材,阳光照在上面,泛着淡淡的 光泽 。走进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 “盐” 字雕塑,旁边的墙壁上刻着 “盐渎千秋” 四个大字,瞬间把人拉回千年前的盐业时光。

中国海盐博物馆

中国海盐博物馆

中国海盐博物馆

博物馆共分四个常设展厅和两个临时展厅,《 海盐华章》由“引海制盐”“行盐四方”“盐政春秋”“海盐兴城”四个部分组成,同时设《煮海之歌》与《环海盐趣》两个反映海盐文化与世界盐业概况专题厅以及一个常设临时展厅。按照时间轴我来到第一展厅,这里展示了从远古到明清时期的盐业发展历程。我沿着展区慢慢走,看到了很多古代制盐的工具:有新石器时代的陶盐罐,罐身上还留着当年煮盐的痕迹;有汉代的 “牢盆”,是煮盐用的大铁锅,直径有一米多,据说一口牢盆一次能煮出几十斤盐;还有唐代的盐仓模型,里面堆满了用草席包裹的盐块,旁边站着几个盐工的雕塑,有的在搬运盐块,有的在记录数量,神态栩栩如生。讲解员说:“宋代的时候,盐城是全国重要的盐产地,每年产盐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这些盐商账本,是当时盐业繁荣的见证。那时候,盐城的盐通过运盐河,运到扬州、南京、苏州 等地,甚至还远销海外。”

中国海盐博物馆

中国海盐博物馆

第二展厅详细介绍了 盐城 从西汉设 “盐渎县” 到现代的盐业发展。墙上的地图清晰地标注着不同朝代 盐城 的盐场分布,从汉代的 “盐渎盐场” 到唐代的 “海陵盐场”,再到明清的 “两淮盐场”, 盐城 的盐业版图不断扩大。展区里还有一个 “古代盐场” 的场景复原:盐工们穿着粗布衣服,有的在盐滩上晒盐,有的在灶房里煮盐,灶房里的 “火” 是用灯光模拟的,看起来像真的在燃烧,旁边的铁锅里还飘着 “蒸汽”(其实是干冰),让人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盐场。“您知道吗?以前盐工的生活很苦。” 讲解员指着一组盐工的雕塑说,“夏天的时候,盐滩上的温度能达到四五十度,盐工们光着脚在盐滩上走,脚都被盐卤泡得发白;冬天的时候,灶房里虽然有火,但外面寒风刺骨,很多盐工都得了关节炎。那时候,盐是‘百味之祖’,也是国家的战略物资,盐工们用自己的辛苦,换来了一座城的繁荣。”

中国海盐博物馆

中国海盐博物馆

中国海盐博物馆

中国海盐博物馆

走出 海盐 博物馆时,已经快中午了。阳光照在 “盐晶” 般的建筑上,我忽然明白:盐,不是冰冷的矿物质,而是 盐城 的血脉。它见证了这座城的兴起与繁荣,也融入了 盐城 人的生活 —— 就像刚才吃的鸡蛋饼里的甜面酱,就像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都带着淡淡的 “盐味”。

「中午」沈先进拌面 —— 一碗面里的家常味

从 海盐 博物馆出来,肚子已经咕咕叫了。想起酒店前台老板推荐的 “沈先进拌面”,据说这家店是本地人公认的 “老字号”。

按照导航,我没费什么劲就找到了这家店。门头很旧,木质的招牌上写着 “沈先进拌面” 五个字,店里的空间不大,摆了几张小桌子,几位老顾客,有的在埋头吃面,有的在和老板聊天。“老板,来一碗罗氏虾拌面,加一份鸡柳!” 我找了个空位坐下,对着厨房喊了一声。片刻后服务员把面放在我面前,笑着说:“不是本地人吧,第一次来吃吧?咱这面,得拌匀了再吃,葱油和肉酱的香味才出得来。”我点点头,拿起筷子开始拌面。面条粗细均匀,裹上葱油和肉酱后,颜色变得油亮油亮的。葱油的香气很浓,却不油腻;肉酱里有瘦肉和香菇,颗粒分明,咸香入味。我夹起一筷子面,送进嘴里 —— 面条筋道有嚼劲,葱油的香、肉酱的咸在嘴里融合,没有多余的调料,却吃得人胃口大开,罗氏虾各个饱满,物超所值。吃完面,付了钱,老板还送了我一瓶水:“小伙子,下次来 盐城 ,还来吃我的面!”走出面馆,阳光刚好照在巷口,心里暖暖的。原来,最好吃的味道,不是山珍海味,而是藏在街头巷尾的家常味 —— 就像一碗普通的拌面,没有华丽的包装,没有复杂的调味,却用 “实在” 和 “用心”,留住了食客的胃,也留住了一座城的烟火气。顺便一提,这家面我后来又去吃了一次,原因无他,唯味足尔。

「黄海湿地博物馆」—— 遇见湿地精灵

从沈先进拌面出来,下一站去黄海湿地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很特别,是由 盐城 老火车站改造而成的 —— 旧站台、铁轨痕迹,都保留着老火车站的原貌,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的历史感。

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

博物馆的展区沿着旧站台展开,主展区分为海陆天成、天际旅程、河海交响、湿地家园、全球使命 中国 担当五大主题。我沿着参观路线慢慢走,仿佛在穿越湿地的四季。走进博物馆,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湿地场景模型,上面标注着 盐城 黄海湿地的范围:从条子泥到丹顶鹤湿地,再到麋鹿保护区,整个湿地像一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黄海之滨。模型旁边的屏幕上,播放着湿地的四季变化:春天,芦苇发芽,候鸟归来;夏天,荷花盛开,麋鹿在水中嬉戏;秋天,芦苇变黄,滩涂变成金色;冬天,丹顶鹤在雪地起舞,场面壮观。

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

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

走到 “候鸟迁徙” 展区,我被一组丹顶鹤的标本吸引了。这只丹顶鹤的羽毛洁白,头顶的红色像一颗红宝石,姿态优雅。旁边的介绍牌上写着:“这只丹顶鹤名叫‘红顶’,2018 年在 盐城 湿地被救助,当时它的翅膀受了伤,无法迁徙。经过工作人员的精心治疗,它恢复了健康,但因为翅膀留下了后遗症,无法再回归野外,所以被制成标本,留在博物馆里,成为湿地保护的‘见证者’。”展区里还有一个 “候鸟迁徙路线” 的互动屏幕,我用手指点了一下 “勺嘴鹬”,屏幕上立刻显示出它的迁徙路线:从 俄罗斯 的西伯利亚出发,经过 中国 的黄海湿地,再飞到 东南亚 的越冬地,整个迁徙路程长达 1.5 万公里。讲解员说:“勺嘴鹬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球只有几百只, 盐城 黄海湿地是它们迁徙路上最重要的觅食地。每年春天和秋天,都会有很多勺嘴鹬来这里停留,补充能量。”

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

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

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

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

在 “麋鹿家园” 展区,我看到了一段麋鹿奔跑的视频。视频里,几百头麋鹿在旷野上奔跑,蹄子踩在草地上,发出 “哒哒” 的声音,阳光洒在它们棕褐色的皮毛上,像镀了一层金。讲解员说:“麋鹿是 中国 特有的动物,以前因为环境破坏,野生麋鹿灭绝了。1986 年,39 头麋鹿从 英国 回归 盐城 ,经过 30 多年的保护,现在 盐城 的麋鹿数量已经超过 7000 头,占全球总数的 70%。”最让我感动的是 这里展示了 盐城 湿地保护工作者的故事:有凌晨三点去滩涂观察候鸟的科研人员,有冒着风雨救助受伤麋鹿的志愿者,还有一辈子守护湿地的老渔民。墙上的照片里,他们的脸上带着疲惫,却笑得很灿烂 —— 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 盐城 的湿地才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多的精灵在这里安家。

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

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

走出黄海湿地博物馆时,夕阳透过老火车站的窗户洒进来,给砖墙镀上了一层暖光。我回头看了一眼 “老站台”,忽然觉得,这座博物馆不仅是湿地的 “档案馆”,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 它保留了老火车站的历史,也承载了湿地保护的未来;它让我们看到了湿地的美,也让我们懂得了保护的意义。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