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祁门|徽池古道重要路段,流沙岭古道“被发现”! - 安徽 - 8264户外手机版

  安徽

流沙岭古道,是旧时徽州府到池州府官道(简称徽池古道)中的重要一段,垭口有青石筑成的关洞。位于祁门县安凌镇广联村东边谢家组,与琅丰村童儿山组交界的山岭之上。


流沙岭原属石埭县,1959年撤销石埭县(后重新设立石台县),石埭三乡赤岭、城安、雷湖划归祁门县,今属祁门县安凌镇管辖。


徽池古道在安凌镇的主要线路为:大洪岭(祁门石埭两县分界)→鸦坑→荷花街→芦荔桥→琅田→流沙岭→古楼墩。


古楼墩分路,往南下,越过赤岭(又名血岭),可至祁门历口。

往北上行,可至贵池县城,也就是池州府所在地,徽池古道终点。


由于现在公路四通八达,这些古道早已湮没在荒郊野岭。所幸大洪岭古道已被发掘与保护,现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前往大洪岭(大洪古道)徒步的摄友驴友络绎不绝。


而流沙岭古道,直到前天,我们在徽学专家张建平老师的带领下,得以前往实地探访。当我们看到保存完好的石板古道,以及岭头的巨大关洞感到震惊,一行人叹为观止。


流沙岭古道鲜为人知,入口被荒草掩盖。我们驱车到达安凌镇琅丰村童儿山组,下车后步行进山。张建平老师是安凌人,要不是张老师带我们上山,我们无论如何是找不到古道的。


古道前百米无石板,钻过茅草窠与竹林,之后的路好走许多,我们沿着石板路上山,古道越来越好,都是泛黑的石板铺成的。越往高处石板越宽大,直到垭口。


垭口海拔2百多米,现存一座巨大关洞。关洞为青石筑成,十几米长,高达五米。

关洞东边有额,上书:万绿亭。

左下有小字一行:乾隆丁酉年冬季月立。

乾隆丁酉年为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距今已达248年。


万绿亭内,有捐输碑一方,刻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

上面密密麻麻刻满小字,仔细端看,大多文字可读。

碑上记述康熙、道光年间捐输田租人姓名与田租具体数量。碑中提及流沙岭,位于徽池接武,饶皖通衢之地,乃交通要冲也。

碑文零碎摘录如下:

▲此地徽池接武,饶皖通衢。频来雅士云游,日见行商而汗……

▲康熙四十五年,名标?令二十六人捐赀,联名合买屋契弍凭,将租量数开输残碑。根源可溯,身等琅田苗裔,各认租名谁某残碑……

▲……开缘,诚恐石花不蕋,惟冀酪奴,?肇期培瑞草,占魅稽自万绿古刹……

▲桂自佳捐租一石、桂自宝捐租一石、桂文喜捐租一石、桂自芳捐租卅三觔……道光廿九年八月吉日


从童儿山村步行到流沙岭头,仅有1公里。到达岭头后,一部分人留在万绿亭周边继续调查拍片,一部分人下坡西行,一直走到古道尽头,一个叫东边谢家的自然村。这里属于安凌镇广联村,岭头到东边谢家也是1公里。


当天我们徒步流沙岭全程2公里多,古道完好保存石板的路段,至少1公里。这些石板应该是安凌本地的石头,石质较脆,颜色泛黑,有别于其他地方的青石。


建议去流沙岭徒步的朋友,可开车直到东边谢家。这边车子下237国道,百米直接进村,即可徒步去流沙岭古道。童儿山那边乡村公路窄一些,不便会车。


徒步流沙岭,半程往返2公里多,全程往返不到5公里,难度不大,绝对是个寻幽访古的好地方。

轨迹已上传至两步路与六只脚,搜索祁门祁心即可。



流沙岭具体位置(红圈处)

此图来源于民国《石埭县志》

徽池古道线路清晰可见

康熙《石埭县志》

流沙岭简介

流沙岭徒步轨迹图



10:00  安凌镇琅丰村童儿山组

前一 热情的村民给我们指路

拿相机的为张建平老师

参加徒步的美驴

村中老门牌

原来叫琅田村

并村之后改称琅丰村

打个卡

美驴:汪琴

10:15  进山了

10:19  找到古道入口

钻进竹林

走了一段路

看见散落的石板

古道边的石塝

9人探路小分队

秋叶满坡

阳光温柔

古道半山腰合影

古道石板规整

细看石材与常见黟县青不一样

张老师夫妇发现好看的菌子

如精美艺术品

10:50  流沙岭垭口

有座巨大的石头关洞

洞顶有额:万绿亭

请教多位练习书法的朋友

都说是绿而非缘

万绿亭内有道光二十九年

捐输碑一块

张老师察看碑刻

碑刻时间落款

碑刻上有:此地徽池接武,饶皖通衢

亭内还有佛龛

亭内地上 散落的石构件

张老师夫妇在亭子前留影

摄影师莲的矜持夫妇合影

美驴仰望幸福夫妇合影

认真拍摄 瞬间即永恒

11:00  从岭头万绿亭而下

走古道去西面的村子

古道许久无人踩踏  长满箬竹

天气冷了

行走这样的古道也不能放松

敲打竹叶  缓步而行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