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金沙江一路北上到石渠 山川花海藏地人文尽收眼底 - 自驾游|摩旅 - 8264户外手机版

  自驾游|摩旅
本帖最后由 百草岭帽台山 于 2025-11-5 08:59 编辑






2025年8月上中旬,单位轮流公休,利用此假期再次自驾前往心心念念的川西。

此次行程时间近9天,实际紧凑点的话8天就能完成。最远目的地为石渠,重点线路为215国道和较少人走的巴白路、石渠乡道、香乡公路穿越大小雪山的路段,重点景区景点包括金沙江风光及18军进藏红色线路、雅砻江风光、德格印经院、格萨尔故乡、白玉寺、噶陀寺、色须寺、竹庆寺、巴格玛尼石经墙、松格玛尼石经城、小中甸自然风光、洱源古镇及乡间野趣。

整条线路串连香格里拉-德荣-巴塘-白玉-德格-洛须-石渠-色须-巴格玛尼-阿日扎-松格玛尼-玛尼干戈-竹庆-甘孜-新龙-理塘-稻城桑堆-乡城-青德乡-然乌乡-香格里拉。全程约3230公里。

Day1

8月7日,楚雄-洱源牛街乡,全程高速,路程270公里,行车时间3小时。

大理州有很多温泉,最有名的如地热国等都已经去过很多次。牛街的温泉也很有历史,但是路过这里很多次都没有停下来好好的体验一下。据说迪庆州的藏民很多一到冬天就举家来到牛街,包租一家带温泉的客栈或者小酒店,住上个把月,或者直到冬天结束才回家,很惬意。

我们这次第一站选择牛街,顺道体验一下这里的温泉,也权当出发前的修整。

下午快下班前出发,3个小时直达牛街。

到牛街了

这两年的牛街温泉名气日盛,确实是名副其实的。整个镇子上,从街上到背后的半山腰遍布大大小小的温泉客栈。每一家都各有特点。街上、停车场、酒店停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车辆。各家大小餐馆也是宾朋满座,热闹非凡。

牛街的餐馆,洗碗都用门口的温泉水

夜晚的牛街街头,当地群众正在自发组织跳白族传统民间舞“霸王鞭”

我们先把所有的大小客栈考察个遍,最后选了街心附近的一家温泉客栈落脚。小院别致,方便停车,安静不吵闹。

这是我们住的温泉客栈。进门就是一个小游泳池



在月光下泡一泡温泉,惬意无比

本帖最后由 百草岭帽台山 于 2025-11-5 09:44 编辑

Day2

8月8日,洱源牛街乡-香格里拉-德荣-中咱-苏哇龙-竹巴龙-巴塘,全程高速及国道,路程580公里。

早晨的牛街街头,群众自发清扫大街。对面的山上,半山腰有好几家漂亮舒适的温泉客栈
离开牛街了

牛街经高速至香格里拉。然后国道214至奔子栏附近的金沙江边。由此沿G215进入四川德荣县的瓦卡镇。瓦卡镇与奔子栏隔金沙江相望,有跨江小铁桥相连两岸,可通行小汽车。当时看到正在建造新的跨江大桥,已经快要完工。

经过香格里拉,在路边遥看松赞林寺,打一个卡

到奔子栏贺龙桥附近。从这里开始,左边是G214,前往梅里雪山,右边是G215,前往德荣


沿金沙江上行,绕过金沙江大拐弯,至与定曲交汇的大桥处。我们不过桥,而沿定曲继续北上。金沙江在这里向西拐了个弯,进入大峡谷里,然后再继续北上。原本有个打算,想从这里沿金沙江到达羊拉,然后一路前往巴塘,但是查阅所有的地图资料都没有说明这条路可以走通,虽然图上显示江边的公路已经修到了上游的昌波乡附近且有跨江桥梁,但是能否正常连接G215看不清楚,也没有资料可查,附近也找不到合适的人可以打听路况,所以不敢贸然前往。

奔子栏至德荣沿途





沿定曲至德荣,吃饭,加油。再经茨巫翻越大山之后下到中咱。这段路是第二次走,所以路况很熟悉。几年前我经中咱翻越波吉莫拉卡前往格聂神山,就是走的这条路。

定曲河由北向南穿德荣城而过,最终汇入金沙江
翻越茨巫与中咱之间的大山途中,回望茨巫方向
翻过垭口,第二次在这里留影
茨巫与中咱只见的最高垭口
下山前往中咱的途中,山里面开始下阵雨了

过中咱之后继续沿G215顺河流向西而行。从此就是没有走过的路了。一路下行,路况很好。过昌波乡之后再次回到金沙江边。

金沙江上正在修建电站,沿途遍布工地。各种工程车辆来来往往,灰尘漫天,但是路况很好。沿途的乡镇、村子也很繁华,餐馆、酒店随路可见。

江对面,西藏的村落也建的很漂亮。新建的民居,整齐有序。

沿江而上,可见很多连接四川西藏两岸的桥梁。可以想见两岸的来往是非常方便的。

不久到达苏哇龙乡。眼见得金沙江上的苏哇龙电站旁边,公路隧道的山顶上有一座金光闪闪的寺庙,便专门找寻道路开车上去,心想那里应该是欣赏金沙江电站及库区风光的绝佳之所。

到达苏洼龙乡,远观电站大坝
谷峨荣桑珠土登尼夏林寺
寺庙下面就是苏洼龙乡
在寺庙里俯瞰苏洼龙电站大坝




这个寺庙的名字很长,叫做“谷峨荣桑珠土登尼夏林寺”。把寺庙大殿周围转了个遍,但是没有爬到山顶的最高处,实在是太高了。然后继续赶路。

沿苏哇龙库区一路往北。经过无数的隧道群。全程几乎大部分路段都在隧道中穿过。边走边感叹中国基建能力之强大,能建成这样的一条公路也不亚于人间奇迹,对“基建狂魔”的称谓有了更切身的体验。强烈对比之下,可以想见以前的人们从这里经过是有多么的艰难。

到达竹巴龙时,时间已近下午六点,但是依然兴致勃勃地把车开过大桥,一定要到西藏的土地上踩上一踩。

远观金沙江上的G318竹巴龙大桥。近剩桥墩的是以前的老桥,前几年被洪水冲坏了




从竹巴龙开始,G215与G318合并。继续沿金沙江往北,七点半顺利入住巴塘县城内酒店。

快到巴塘了

巴塘城里,酒店窗外




Day3

8月9日,巴塘-盖玉-白玉-河坡-噶陀寺-河坡-岗托-德格,全程国道、省道、乡道,路程340公里。

从巴塘县城开始,318线离开了金沙江。

我们沿G318往北而行。进出西藏的车辆众多,道路拥堵,不时出现事故车辆停在路边。可以想见我们算是幸运,没有被堵在路上。33公里之后,出拉纳山隧道立即左转,由此离开G318 ,再次归入G215。我们向北,G318向东而去。

实际上,从岔路口沿G318向东不远就是措普沟景区,但是我们放弃了。以前是非常想去措普沟看看的,那时还没有开发,风景漂亮自然野趣。但是近几年经过了旅游开发,自驾已不能进入,自由度降低,而且听说门票区间车价格不菲,所以不想去了。

从此开始,我们进入巴白路,一路轻松而行,沿途几乎没有遇到其他车辆。看见风景优美的地方,想停就停,不用顾虑影响道路安全。这段路是新修的柏油路,可能还没有很多人想过要走这条路吧。

沿途而行,一路绿水青山,景色怡人,绝少人为的干扰破坏。实际上金沙江也在我们的左边沿国道平行向北而行,但是在国道上是看不见大江的,中间还有山川阻隔。

巴白路边的村子



不久穿过欧帕拉山隧道。整个隧道一片漆黑,有3.5公里长。出隧道之后,下山的过程中就看到了正在建设中的白玉县火车站。川藏铁路穿越山川大河而来,由此向西北方向跨越金沙江而进入西藏。整个车站建于两山之间的桥上,已成雏形,看起来很快就将建好。






在火车站附近就可以看见下面河谷里面的沙马乡了。从沙马乡开始,道路进入了狭窄的河谷区域。受地形限制,这一段路相对较窄,视线受阻,超车不易。

火车站下面的河谷,沙马乡

30多公里后到达盖玉镇。由于附近金沙江上建设叶巴滩电站,盖玉镇这里已经变得非常繁华,工地遍布,大小餐馆酒店林立,镇子狭长而规模很大。



相传,以前父系部落的年代,我们沿途过来的几个乡镇,包括金沙江边的山岩乡,这一片地区由于非常闭塞,物资匮乏,民风彪悍,崇尚劫掠。外人不慎进入此地则多被抢掠,很难幸免。现在一比较,哪里还有旧时的影子,而已经是天翻地覆,文明进步。

盖玉镇之后开始陡然翻越大山,但是路况非常好。一路感叹公路建设者的开创性。非常陡的大山,直接沿沟谷往上是爬不上去的,由于人为加了很多S型的桥梁弯道,虽然延长了路程但是降低了坡度,驾车上行非常平顺。



靠近山顶的地方,路边不时有猴子等待投喂,我们把面包和水果丢给它,休息逗乐一番。




继续往上行,穿过明亮灿烂的米拉山隧道。由此之后开始下行,一路沿风景漂亮的河谷到达绒盖乡。在三岔路口处与甘白路合并,之后继续向白玉而去。沿甘白路向东不远便是亚青寺,但是我们两年前已经去过,所以这次不再前往。

快到白玉县城了

沿欧曲向西北方向15公里就到达白玉县城。直接导航到紧挨城区的白玉寺。导航给我们领了一条“捷径”,可能是考虑到我们从南边进城吧。穿小巷,爬陡坡,一路胆战心惊地开进了白玉寺里。幸好路上没有碰到对头车辆,否则真不知道如何会车。但是这边却才是真正的正门。

白玉县城内。前边往右进入小巷,爬陡坡到达白玉寺
进入白玉寺正门的道路
从路边僧房的间隙里可以看见山下的县城

白玉寺依山而建,始于清康熙年间,有“灵鹫莲花院,人间明镜台”的美称已历12代活佛主持。白玉寺四周地形具有吉祥之相,其中'白玉'意为'吉祥之地',为红教寺庙。






前面有一个栏杆,从哪里有大路直接下到城里,但是是后门










在白玉寺里面逗留了近一个小时。然后从反方向的大路下山去到了城里。午餐休息。

在县城的餐馆里就可以看见白玉寺



吃饱喝足,前往50公里之外的噶陀寺。

出白玉县城,沿G215向北几公里再次回到金沙江边,一路伴江而行。20公里之后离开金沙江,向东沿S458到达河坡镇,再往南到噶陀寺就不远了。


河坡镇与噶陀寺山脚之间的道路。一排转经筒作为分道线


噶陀寺上山的道路是很危险的。从山脚到噶陀寺海拔高差超过一千米,全程坡陡弯急,很多急弯需要打一把倒挡才能转上去,路面狭窄,路边没有护栏,沿途看去天高路远。当天可能是休息日,有很多年轻的喇嘛学员骑着摩托、驾着车一路俯冲而来。在一个急弯处,我们差点与一辆疾驰而下的SUV相撞,幸好刹车及时没有碰到一起。只听见对面传来一阵惊呼声,然后是一片欢快的笑声,才发现对面的车里坐满了年轻的喇嘛。在陡峭的转弯处好不容易错开了车,惊出一身冷汗。


从前面那个弯绕进去,就可以看见噶陀寺全貌了


噶陀寺是很值得来的,巍峨壮观,远观有布达拉宫的感觉。

‌噶陀寺始建于1159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康区最早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被誉为“宁玛派母寺”。噶陀寺是十明佛学院‌,涵盖藏传佛教的“大五明”(声明、因明、内明、工巧明、医方明)和“小五明”(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星算学),教义体系更完整。‌色达是五明佛学院‌,其课程设置源于噶陀寺的传承。














地面都是用铜皮包起来的






寺庙里面停车还算方便。在这里参观了约两个小时,下午四点离开下山。下山的过程就顺利的多了,因为已经算是熟悉了路况。

原路返回,经河坡随赠曲回到金沙江边。继续沿G215伴金沙江向北而行。


金沙江与赠曲交汇处,泾渭分明,浑水是金沙江,由右边而来

我们沿金沙江而上
金沙江沿途




五点半到达岗托。从这里开始,G215与G317合并。再次驾车进入西藏境内。这次更厉害,开车到岗托村里面参观了一圈。这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强渡金沙江、打响昌都战役第一枪的地方。岗托村成为西藏首个解放区域和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因此被称为“西藏解放第一村”。


岗托渡口全貌 远处红色房子的部分是西藏境内的岗托村











眼看天色将晚才返回四川境内继续赶路。六点左右离开岗托,公路也离开了金沙江。


大约半个小时后到达德格县城。

我们选择住在离城1公里的河边,这是一家新开的酒店。事后证明这个选择非常明智,因为德格县城实在是狭窄拥挤,在里面停车或者掉头都是非常困难的。


我们住在离城1公里的路边酒店


乘酒店的专用接送车到城里。先到印经院探探路况,然后把整个县城转了一圈,最后到河边吃了晚饭。感觉分量价格都很实惠,味道也很不错。

只见老的G317直接从城中心的河边经过,虽然现在已经不走了,但依然很拥堵。


德格城内。河的右边是老317

对面的山脚下就是穿城而过的317






印经院前

商店内



从这个广场往前走下去就是河边。广场两边都有免费的公共电梯可以乘坐,很不错


Day4

8月10日,德格-柯洛洞-洛须镇-石渠-色须寺,全程国道及省道,路程270公里。

天气不好,下雨了,但是依然兴致勃勃。

一大早,酒店的专车把我们直接送到了印经院门口。

印经院还没有开门,但是门口已经是人山人海。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各地的藏民,他们等着进去朝圣。还有很多人正绕着印经院转经。他们进去不用买票,而我们游客是需要购票的,50元一人。




待藏民们都已经全部进去完了我们才慢慢进去。要是人多挤在一起就没法静静体验了。

一进去我就被震撼了。只见一楼洗经板的地方,一些藏族群众正举着手巴掌,围着洗经板的师傅讨要洗过经板的汁水,然后把浸满墨汁的黑水抹到额头上甚至直接吃进了嘴里。此情此景,让人无比动容,直接跪服于他们的虔诚!






然后按照指引,顺时针逐楼参观。经板储藏室、印经现场、雕版现场,每一个环节无不让人小心翼翼,心生敬仰。


















这是印经院门口的穹顶

德格是藏文化三大发祥地之一,也是传说中的格萨尔王的故乡。德格印经院收藏着70%以上的藏文化典籍,拥有30多万块印版和6000多块画版,其中不乏珍本、孤本和绝本。无论是从典籍的数量、规模,还是从印版的古老和珍贵程度来看,德格印经院都堪称“藏文化三大发祥地”之首。这里承载着无数藏族人的朝圣之心。‌‌

参观完印经院,立即向今天的既定目标石渠而去。新的G317不经过德格县城,而是穿过县城旁边的隧道就到了城市的另外一边。

穿过一段峡谷,到达柯洛洞乡附近的三岔路口。我们向左走G215继续向北,而G317向东而去。


柯洛洞乡附近的村庄,小桥流水


公路在山中穿行,越爬越高,还看不出草原的样子,雨下得更大了。

穿过彭措桑多山隧道之后,眼前豁然开朗,大片的高山草原出现在眼前。雨雾中,可见点点的牛羊散布在草原深处。我们在大雨中转向西边而行。

过俄支乡之后,大雨也逐渐停了,天上开始露出了些许的阳光。草原的景色越来越漂亮,远处的山谷里,不时闪现漂亮的村庄,村中的寺庙金顶闪闪发光。在观景台上看一下风景,感觉很冷。













翻过一个垭口,远远地就可以看见洛须镇的金沙江河谷了。

到达格萨尔王的大将邓玛遗址旁边,洛须镇的面貌越来越清晰。



在靠近洛须镇附近的观景台,遇到了至今还在感叹的一幕。刚一下车就听到对面传来一声“老乡你好”,原来是一群喇嘛老乡,他们来自白马雪山脚下的东竹林寺。一番热情交谈之后,就此别过。也没想到后面还会再次相遇!



我们在这里遇到了从东竹林寺而来的喇嘛老乡



洛须镇的历史很曲折。洛须镇旧时是个县,名叫邓柯县,一段时间属于西藏管辖,一段时间属于四川管辖,反复几次,现在属于石渠县的一个镇。




以前的川藏友谊桥,现在已经不使用了
现在的新川藏大桥

驶向金沙江对面的邓柯乡

在金沙江边参观完十八军进藏纪念场馆之后,跨江进入西藏的邓柯乡。这边倒是完整地保留了原来的旧地名,规模没有洛须镇大,也没有宽阔的街道市集,但是建设得很漂亮,同样也建有十八军进藏纪念设施。


邓柯乡境内的十八军进藏纪念碑,回望洛须镇
邓柯江边的观景台

在邓柯乡zf门口还遇到一位大理考过来这里工作的年轻人。他已经在这里工作十年了,家安了在大理。恰逢暑假期间,他儿子过来这里跟他作伴。感觉他们一家人真不容易!

洛须镇很繁华,不愧为旧时的县城。这里的海拔相对较低,有3000多米,地处金沙江河谷平坝,感觉比较富庶,看起来石渠县的党校等机构都设在了这里。在这里,古老的寺庙、玛尼堆与现代化的大楼街道交织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



寺庙门前,好像是个香炉
洛须街头

在洛须的餐馆里

在街上吃过午饭后,参观了邓玛大将纪念馆。邓玛大将是藏族英雄人物,相传为格萨尔王麾下三十六大将之首。其故里位于洛须镇邓柯村。

邓玛大将
邓玛大将纪念馆内供奉着数十位各地高僧活佛的塑像

这位老人专门开门让我们参观,非常热情。可惜室内光线暗淡,照片太花

然后向北前往70多公里之外的石渠县城。

出城不久,在半山腰的公路边就看到了照阿娜姆石刻。照阿娜姆石刻由唐朝文成公主随行汉族工匠雕刻,是为纪念公主远嫁吐蕃而建。石刻中的佛教造像与藏文经文保存了唐代艺术风格,是研究吐蕃时期宗教文化与藏族地区融合的珍贵实物。




从此一路爬山,海拔也越来越高。在翻越海拔4825米的莫拉山垭口之后,就进入了石渠附近的大草原了。从这里开始直到石渠附近,牛羊点点,草地上一片片的各色花朵随处可见。在离石渠20公里的地方,蓝色的花朵汇集成了大片的花海,夺人眼目,诱人前往。










我们爬上半山腰的蓝色花海,漫步徜徉。看远处的美女在花海中奔跑,犹如仙境。流连忘返,几不欲走。








路边的野花


从这条路的右边爬上去就是蓝色花海
路边的乱石缝里,居然看到了可爱的石貂

眼看天晚,在暮色中奔向石渠。

高原上的县城规模不大不小,人口不多。由于当天刚刚结束文旅活动赛马大会,街道上车来车往,还算热闹。绕城转了一圈,没找到合适的酒店,也觉得没有必要在这里住一晚,干脆转头向西北前往30公里外的色须寺。


前往色须寺的途中

据说色须寺里有宾馆可住宿,但是它主要接待僧侣等佛教人士,所以不对外宣传,没法找到联系方式。联系好色须镇上的一家酒店,作为备用,然后放心前往。

半个小时之后到达色须寺宾馆,正好天也将黑。宾馆就在国道旁边,紧挨色须寺,离青海交界的歇武镇仅有60多公里了。宾馆里很少宾客住宿,院子里非常安静。有全天供氧,还可以电暖加热,虽然我们没有用上。


色须寺宾馆。这是第二天早上照的


安顿好之后,冒着夜色前往宾馆另外一边的佛学院餐厅吃饭。一进门厅,右边是餐厅,而左边是一个现代化的图书馆,灯光明亮,没想到这是色须寺的图书馆。点好菜之后,趁上菜的间隙跑到图书馆里参观了一番。

图书馆里正有一些年轻的喇嘛在安静地学习。在我以往的认知里,藏传佛教是非常遥远的,它远离现代社会,而与古老和神秘连为一体。这样一个图书馆,装修典雅,藏书丰富,藏文书写,印刷装帧精美,内容包罗万象,完全打破了我固有的映象,对藏传佛教文化产生了全新的探知欲望。













在餐馆吃饭时,居然再次遇到了在洛须遇到的那群喇嘛老乡,他们应该是来色须寺交流或者学习的。热情地问候交谈一番,然后互祝前程似锦告别,之后他们将前往成都。

吃过藏餐,悠然地踏着夜色走回宾馆。公路对面的草地里,传来一群年轻喇嘛轻松愉快的交谈声。

Day5

8月11日,色须寺-巴格玛尼-格孟乡-新荣乡-阿日扎-松格玛尼石经城-阿日扎-长沙干马乡-虾扎镇-竹庆镇,全程乡道、国道、省道,路程360公里。

天气晴好,蓝天醉人。

一大早进入色须寺参观。色须寺在宾馆旁边,仅隔着一条小路。石渠县的名称就来源于色须寺,先有色须寺,后有石渠县。

小路左边是宾馆,右边是色须寺。伞下面一名僧人正在给老百姓拿药,不知道收不收钱

色须寺宏伟壮观,金碧辉煌,距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色须寺是甘孜州规模最大的寺庙群,而且还是康巴地区唯一有资格授予“格西”学位(佛学博士)的佛学院。这里的两个现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先是广场旁边的小房子,里里外外挤满了僧众,一打听,原来是活佛正在给他们诊病,一位年轻帅气的小喇嘛说很灵验的,让我们也去看看,无奈人太多,实在轮不到。后是大殿后面,一楼的窗缝里传出阵阵的读书声,原来是年轻的喇嘛学员正在学习,一间间的僧房里坐满了学员。有两位小学员正坐在庙宇后面的廊道边认真读书,有点像面壁,也不知道是不是被罚了。



正在等待看病的老百姓
















色须寺门前的大路向北直通巴格玛尼石经墙。道路平阔,车辆稀少,穿行在扎溪卡大草原中,心旷神怡。



曾经也计划过从西边的玉树绕行藏东回云南,但相关信息显示芒康到德钦一段正在实行长时间的交通管制,后段路程必须走318到巴塘,然后再沿G215原路返回,实在不想走回头路,因此放弃了。也因此把石渠境内的环线改为了由西向东而行,最终从四川境内返回,而且路线选择较多。

从色须寺到巴格玛尼石经墙20公里的路程,很快跨过雅砻江就到了。本想开车沿石经墙外围的土路先环绕一圈,看个彻底,可是土路坑深,前方山陡,无奈而返。


环绕石经墙外围的土路,有隔离栏,坑坑洼洼,非常难走
远观石经墙


乖乖地沿石经墙旁边的转经道向里走去。边行边探,边惊叹于藏族信众的无穷伟力。巴格玛尼石经墙是世界上最长的玛尼墙,由刻有经文的玛尼石堆砌而成。其城墙状结构全长约1.6公里,高3米,厚2-3米。墙体起源于巴格僧人放置的第一块玛尼石,经300余年累积形成,据传现存经文石板约2.6亿块宗教地位与拉萨大昭寺齐平

石经墙的正面起始点


两面石经墙的中间







当地百姓在围绕石经墙转经


石渠县又称为“石刻之乡”,那都是因为巴格玛尼石经墙及后面的松格玛尼石经城以及散布各处大大小小的石经墙和石经城所造就。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