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TMS|像潮湿寒冬里的一场大梦 - 跑步|越野跑 - 8264户外手机版

  跑步|越野跑


到镇上时,天空正下着雪。

我跑NHPL 50km组别。11月1日开赛,10月31日中午1点左右到达四姑娘山


报名了31号的老友VK赛,2点钟开跑。到了客栈匆匆收拾好领物所需的强装,便赶往主会场。


参赛物资很丰富,除了参赛包,还有满满一盒超级大满贯礼盒。今年是环四第十届,仪式感从头到尾都很浓厚。来不及细数,领好物资找了个地方寄存好,就去VK赛起点了。

因为原本也没计划要跑,全程往返四五公里就当溜腿了。但我穿着徒步软壳裤和羽绒服,还打把雨伞站在拱门前时,感觉自己格格不入。看到还有选手在跃跃欲试的开始热身时,我便伺机准备弃赛开溜了。拍完合照,我立刻反向突围躲出了人群。


时间立马宽裕的不少,我低头穿过广场,心里盘算着准备先去找狼哥,再一起去展位找刚刚赏我一杯咖啡的小凤聊天,突然听到有人喊我。抬头发现是宏玺运动管家展位的小周。去年大峰速攀夺冠后就是他帮我放松拉伸的。

他喊我去做赛前放松,我立刻直呼这简直太及时了,昨天刚骑完130km的车,从成都到彭州打了个来回,现在浑身肌肉还是紧张状态呢,加上髋关节近几个月一直不适导致左侧腰部持续酸痛。此时的赛前放松显得无比重要且及时。

经过小周老师噼里啪啦叮铃哐啷一顿专业操作和解说,我疼的叽里哇啦倒吸了几百口冷气后,髋关节和腰部明显好转很多,整个人也轻快不少。我想得寸进尺的让他再帮我放松放松臀腿,但后面还有人在排队,不好再耽误时间,只好满意又略带遗憾的起身让位。



因为恶劣天气的原因,傍晚技术说明会组委会出于安全考虑决定更改赛道。砍掉了八角棚海1.7km的爬升和略有难度及危险的横切,以及喇嘛寺后山的最磨人的山路。总公里数由原来的50.7km减少为44.8km,总爬升从2689m减为2040m。


我当然是有很大失望的,砍掉的都是我的绝对优势路段呀!但或许也是好事,毕竟缺乏跑量的我能否完赛都是未知数,降低点难度也好。



镇上一直阴天,和燕子姐、喜宝、北冰洋一同吃过晚饭后,便早早回客栈准备休息。

北冰洋是我帮简哥带队贡巴雪山时认识的队员。去年来参加大峰速攀时,被关在起点拱门下,原因是第一次参赛,出发时忘记带号码簿了。。这事每次提起我都能不厚道的笑出来。。好在今年复仇成功35km安全完赛~


本想早早休息。上周智齿发炎没睡过一个好觉,牙齿刚好觉还没补够。奈何辗转反侧到夜里十二点半,才渐渐入睡。



比赛日。
计划跑完当天就回成都,所以只定了一晚住宿。收拾参赛装备的同时,还要打包行李退房,3:20的闹钟。起床后看一眼山地天气预报,海拔3500-4500区间依旧阴天+不间断雨雪,有风,没太阳。了解好天气后开始上装备。

上装:
始祖鸟Norvan shell jacket冲锋衣。上周大峰速攀赛同款同件。本想穿红色的Alpha SL Anorak的,毕竟连续两周的比赛,换着穿衣照片才好有辨识度,但奈何Anorak是半拉链款,万一赛中出太阳了,外套脱起来很不方便,纠结再三还是选择了Norvan。
内层一件Taema Arc'Bird速干短袖,比大峰速攀时少穿一件骑行排汗衫,毕竟此次赛道最高海拔不到4200m。
包里依旧背一件始祖鸟Cerium排骨羽绒,要做防水处理,否则打湿了的羽绒服就是薄纸一张。

下装:
只一条始祖鸟Norvan shell冲锋裤,比大峰速攀赛少穿一条跑山短裤。经过上周的测试发现,这条冲锋衣裤厉害之处在于出汗后直接接触皮肤也不会觉得冰凉,所以拿来应付今天的赛道再合适不过了。

配件:
越野包:依旧始祖鸟Norvan 7。容量绰绰有余,优点见大峰速攀赛记,此处不再赘述。2025大峰速攀赛|我在风中慢行许久
越野鞋:始祖鸟Slyan Pro。不同于上周比赛的荧光绿,今天换了个粉色款。拿粉色鞋子跑四姑娘山的泥巴马粪混合赛道,我也是颇有想法的
帽子:始祖鸟Calvus Visor空顶帽。主要用来遮阳挡雪,冲锋衣和羽绒服各有一个连衣帽,保暖足够了。
袜子:赛事包里的戴适防水袜。这真的是四姑娘山雪地越野必备款。
头灯:奈特科尔NU27。
充电宝:奈特科尔超轻充电宝。碳纤维外壳+保暖套设计完全满足高海拔赛事需求。也可以为了减重选择不带保暖套。
运动手表:高驰Vertix 2S,这款手表综合了出色的导航功能,超长的续航能力,以及全面的数据覆盖,是我高海拔攀登和赛事的首选手表。

收拾装备的间隙准备了早餐:热牛奶+燕麦片+两片面包。
4:45到达主会场,强装检查帐篷里乱做一锅粥,转了一圈连排队的地方都没有,我便挤出帐篷先去上个厕所。再回来检查强装时,已经4:55了,依旧乱成一锅粥。匆匆忙忙总算查完,想往靠前的位置挪一挪,却也不好意思在人群中穿行,便排在了靠后的位置等待发枪。
先调好轨迹。高驰的手表设计了环四十周年表盘界面,很是好看,和整个赛事氛围相得益彰。但手机已经和充电宝急救包一同装进了背后的防水袋里,遗憾没有现场拍照留念。

5:00,正式开赛。


游客中心-打尖包


打卡时间6点18分。分段用时1:18:23。(赛后复盘,这段用时太久了,起步没有热身,身体懒懒的一直没有进入状态)


出发就在下雪了。


发枪跑了500米,对自己的身体状态评估完毕:

髋关节活动优良、腰部状态优良:不得不说,这百分百得益于宏玺运动康复赛前一天的放松。

心肺功能优良:上周大峰速攀的高海拔适应。

臀腿略显疲惫:赛前两天的彭州130km骑行还未充分恢复。

右侧大臂酸痛:赛前一天出发时家里电梯停电,从二十几楼搬了个超重行李箱下楼导致。


起跑站的比较靠后。

都知道出发的公路跑完,上了山路就会立刻堵起来,我便尽力往前赶一赶。

但明显能感觉到,大峰速攀选手较50km组别选手的综合水平还是略胜一筹,刚转上山路没多久,人群竟然已经稀疏了起来,第一梯队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宽敞的木栈道让我一时觉得自己是不是跑错路了。因为按以往经验,不到斋戒坪,队伍都是一直堵车的。



已经做好了玩泥巴的准备,看见泥浆自然都是毫不犹豫的直接踏过。三公里后到达山脊,前后基本没几个选手了。热身完毕,我望着不远处山脊的头灯开始追赶。

今年总跑量不到400km,参加的最长的越野赛也只有30km不到,所以对于今天45km“长距离”比赛的后半程心里完全没有底。

前期还是慢一点,稳妥完赛最重要。

CP1保守起见预计用时75分钟,和上周发烧发炎状态下持平就好。


但也许是前后选手太少的原因,少了太多追逐和竞技,也没有节奏很好的人可以跟着,不知不觉速度慢了很多。到打尖包时竟然用时78分钟。



到达打尖包时,雪已经下的很大了,纷纷落下和柳絮似的。在头灯的照射下,有时甚至需要眯着眼,才能看清眼前究竟是泥巴路还是雪花。

那烂泥浆里根本找不到一块坚硬的土地可以落脚,只有在鞋子和泥巴接触的时候,才能知道这一脚的深浅,需要短时间快速调动核心来控制身体重心。有一脚没踩稳,我便崴了右脚。仿佛是听到了什么声音,但自我评估完应该无大碍,便接着跑了。赛后轻微疼痛,问题不大。


图为到达打尖包打卡点时,和工作人员确认参赛号码。没被拍到更好的照片,以此留念。

打尖包完全没有进站补给。

比赛全程基本都没有在站内停留。这次赛程站内停留时间加起来应该不超过三分钟,算是比较高效的吧。

路上有工作人员告诉我名次第二,没多问具体是谁。体感相当舒适,那就先按这个节奏跑吧,稳住就好。



打尖包-八角棚海下1.7km处

打卡时间7点17分。分段用时59:04。


和一位红色冲锋衣黑色紧身裤荧光绿防水袜的男选手一起进出站,他也没有过多停留。我跟在后面,拿出第一根胶开始补给。

今天一共带了三根胶,一包盐丸,一包QQ糖。


高海拔越野赛吃东西真的是呼哧带喘上不来气。一口胶下去瞬间感觉要憋死了,放慢速度磕完胶后便继续去追红色冲锋衣。很快到了老牛园子的下坡,雪大到根本看不清路,雪下浮盖的是坚实的泥土,还没有被踩的很滑,但我误看成了冰,小心翼翼的下了好一截,感觉脚感不对呀,才反应过来看错了。来不及加速,就已经到了过河处。


图为2023年11月4日早7:44分老牛园子大堵车。我在这里等待返程,高烧站了1个多小时。


这条河我可是有惨痛记忆的。2023年UTMS 75km,顶着高烧爬到八角棚海后嗓子失声头痛难耐,选择弃赛后独自下撤。撤回这个独木桥时,正赶上后出发的50km慢速选手排队过桥。

几乎所有滞留选手都不会过这样的独木桥,需要赛事救援人员反复摆渡搀扶过河,其间甚至有位选手因为害怕或平衡能力差导致落水。桥上一直有过河的选手,我若想先行返回,首先需要去和不停过河的选手沟通交涉,但我已是退赛选手,不好意思耽误正在比赛选手的时间;其次是那时我已经很难正常说话了,发音都是嘶哑的,别人不一定听得懂我在说什么,于是乎我硬生生裹着薄薄的排骨羽绒,在寒冷的雪地里原地等了一个小时左右,等排队的50km选手依次通过后才得以继续下撤。也因为如此,更加加重了感冒与高烧。


现如今看到,这小桥已经被加宽加固了,足够两三人同时通行,必定是23年大堵车事件后的优化和改进。



过河后几乎都是平路,没多久就到了第二个补给点,再下个补给点是花海子。

思考一秒后我钻进补给帐,抓起一小块面包就出站了。一边跑一边吃,一边寻找刚才在打尖包一起出站的红色冲锋衣选手。

天还没有亮透。他原本一直在我前面不近不远的地方,忽明忽暗能看到头灯的距离。

但在刚才短下坡处,我误以为有冰减速后被他甩开,此时即将到达上坡路段,按理来说应该可以慢慢追上他了。


开始爬坡后先是一段树林里的陡峭上升,林子密的甚至需要持续俯身弯腰才能钻过。


钻出树林后天光渐亮。

地上的雪越来越厚,天上的雪却慢慢停了下来。沿着前面选手的脚印拾级而上,定然不会走错路。两边的矮草灌木上都覆盖了一层厚雪,像是披着一层松软的雪白棉被。抬眼望见向左蜿蜒而上的陡坡尽头有头灯闪烁,那应该是男子一集团选手所到的位置了。但怎么搜索都锁定不了红色冲锋衣男生的位置,我想必然是我又偷懒降速了,赶紧调整节奏加快脚步。



快节奏的又爬了十分钟后,依旧不见其踪影,这多少有点蹊跷。以我“尾随”他至打尖包前后时观察,他的爬坡能力断然没有如此让人望尘莫及。检查了路标和轨迹,确认我并没有走错后,我决定重新调整节奏。


站在雪地里回望上来的山路,山脚下第二补给点清晰可见。后面的选手开始扎堆在那条细长狭窄的平路上,此时雪停了风也停了,丝毫不觉得冷。我一边回望但脚步却没停,顺着一路向上的头灯指引慢慢收回目光,忽然在最近的一盏头灯后看到了若隐若现的红色冲锋衣。哈哈,这不就是刚才我一直在寻找的那位选手,原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竟落在了我后面。


谜底揭开后我便不再记挂他,开始继续专注于自己的节奏。越野赛中,如果想要取得好成绩时,我总是喜欢观察前后选手在不同路况的节奏和优劣,以此鞭策和参考自己的速度和节奏。

关掉头灯,继续爬坡。很快到达第二打卡点,此时是早上7:17分。整个站点悄无声息,应该都还没有起床,只有路边帐篷里蜷坐着一位打卡工作人员,裹着厚厚的羽绒,和我说了句“加油,张心怡”,我回以感谢后继续向前。


大爬升路段已经结束,还是没有看到女子第一名,那不出意外的话,冠军必然不是我了。彻底放平心态后我准备再吃一根胶,休息一下。



八角棚海下1.7km处-花海子

打卡时间8点13分。分段用时55:33。


此段基本都是下坡+横切+极短的小上坡。作为爬雪山的人,纯雪地路况应该是我的主战场了吧

掏出今天第二根胶的同时,我看到了前方又有一个人影。这在空旷且寂静的赛道上显得格外亲切。他应该是刚在雪地里滑了一跤刚爬起来,穿着短裤,看着都冷路过时我扫了一眼他的状态,毫无大碍不需要援助,我便丝毫没做停留继续大步流星往前走。


风中隐约听到他说:好倒霉啊杖断了。

我此时节奏正好,不想乱了呼吸便没做回复。

能听到他紧跟身后,窸窸窣窣的摩擦声和嘎吱嘎吱踩雪的声音若隐若现。



横切路很窄,左侧是山崖,陡峭的山坡上长着许多植被,暴露感不强,无需异常谨慎才可通过。不像真正的八角棚海横切,部分路段较强的暴露感容错率极低,必须减慢速度才好安全通过。赛道右侧则是较缓的但也无法通行的山坡。我怕行进速度太慢挡到紧随身后的选手,便说:你要觉得慢,我让你。

他倒是不着急,跟在后边也不催我。我们基本上就这样前前后后相隔时远时近的一起跑了一路,直到终点。


越野赛道上能碰到节奏相差无几的人,属实是难得。

赛后交换信息得知了这位N1025号选手大名许路阳,但赛中我一直给其冠名为“小绿包”。因为他穿白色外套背绿色越野包,在雪地里最显眼的必然是那绿色的背包了。



我和许路阳一起开始长距离雪地下坡路面。

这段下降是有点陡的,略逊于中梁子下坡。我带了一对冰爪,但没有拿出来用。因为是很简易的易坏冰爪,所以赛前计划是不到万不得已不穿戴,至少要保证中梁子下坡有得用。


经过简单的试探和适应后,我对自己的雪地下坡开始自信。此时的温度渐渐升高,粉雪变得有些粘稠湿润,一脚踩下去会融成一片,使得雪面变得更加丝滑。我尝试将步频调整到很高,在落脚的瞬间迅速切换到另一只脚去着力,以此达到像是滑着下坡的感觉。我确信这样的路况下是没有藏着会崴脚的大石头的,因此滑得肆无忌惮。



在这样的快速下坡中我仿佛进入了心流状态。我为这样轻快的节奏雀跃,也为自己难得可以肆无忌惮的享受下坡路上的奔跑而愉悦。路两边时而树木环绕,时而灌木丛生,有时需要蹚水过河,有时又要爬一段小坡。但这些都没有阻止我想要奔跑的一腔热血。

很遗憾这两个cp点没有一名摄影师,无法记录雪后八角棚海和俯瞰花海子的壮阔美景。



热血却在某个瞬间突然被浇灭。

在快下到大海子时,我突然踩到被大雪覆盖的光滑大石板,摔了个屁墩儿。倒是不疼,但瞬间让我警觉了起来。

我想起2020年跑UTMS 75km时,也是从八角棚海下花海子的路上,我摔断了尾椎骨……详情见之前赛记【越野跑 | 四姑娘山】坚强的尾骨

这一跤又让我变得慎之又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让开道给许路阳说你先下吧,我在后面。


之后便一路小跑地到花海子。期间还差点跟着两位75km退赛选手走错路,还好他们提醒我才及时掉头。



花海子-中梁子

打卡时间9点40分。分段用时1:27:49。

出发前就听说陈帅在花海子当裁判。

快到站点时老远就看见他端站在雪地里,和另一名工作人员一起,宛若两尊佛。


这个时候有点饿了,我进补给站拿了两小块面包,准备开始爬坡。

花海子到中梁子的路,大体是由爬坡+山脊小路+爬坡组成,中间的山脊小路可跑性很强。渐渐追到了越来越多75km组别的选手,他们是昨晚23:00发枪的,到现在已经鏖战了八九个小时了,应该已经比较疲惫了。渐渐开始需要在狭窄的山路上频繁说“借过”;一会中梁子下坡还要和35km组别的选手并线,希望不要堵车。



路边碰到勒吾哥,是赛道的救援人员。我跟他确认和前面女生的距离,他回答“有点距离哦,不好追”。他的判断我是肯定信服的。

一路都有其他工作人员和我讲:你离前面第一名很近,加油;就差五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但这些全凭估算和感觉的判断其实根本不准确,我也并不会作为参考。勒吾是四姑娘山当地协作,带过的登山的客人不计其数,对每个人的状态、行进速度,最重要的是对山路的了解和时间的预估,都要比很多人准确太多。“不好追”,我理解的就是,追也不是不行,但是会很费劲。那...与其折磨自己去争个未知的第一,不如先享受这久违的视觉盛宴,悠哉悠哉保住第二。


记忆中跑到这里时,雪渐渐停了。

但整个四姑娘山又好似一直在大雪纷飞。

像是大梦一场,大梦未醒,大雪不息。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