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查的旅行单车的一些资料 - 骑行天下 - 8264户外手机版

  骑行天下
。。。关注旅行单车,  在网上查看的一些资料,存在这里,也提供给感兴趣的人参考


旅行单车


著名单车设计师乔奥吉—特利(Georgena Terry)曾告诫单车商和单车杂志社,以及她的生意伙伴:不要认为单车市场仅仅限于那些“我喜欢刺激和泥泞”的二十岁年轻人,骑单车是一项公平的运动,它将快乐带给所有的人,包括任何年龄和任何能力的人。

    特利的话没错,在赛车和山地车之后,随着骑车旅行的兴起,单车旅行爱好者呼唤一种适合旅行需要的新型单车。美国《探险车手》杂志的技术编辑约翰—舒赫博特直接了当地表达了这个意思,他说:任何单车都可以用来旅行,但是,这样并不舒服,你为什么还要忍受?!说得好,旅行专用单车就这样应运而生。

    对于一个单车旅行者来说,预定的旅行类型影响了对单车的选择。如果将要驮上全副装备上路,而不是身揣一张信用卡支付一切费用;如果将要长年累月走四方,而不是在郊外湖滨逛几天,那么能够载重和跑长途的单车是你的首选。当然,如果信用卡就是你旅行的全部装备,邀三五好友闲逛湖滨,这种单车也同样适用。

    一部适合旅行的单车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一、坚固和可靠的车架
    它的车架不会过分追求轻巧,因为轻巧并非是旅行单车的首要标准。最早生产旅行单车厂家的葛顿(BRUCE GORDON)认为,那些车架太轻的单车,比如赛车,甚至是山地车,都不适合载重旅行。

    赛车之于旅行的弱点很明显,就不讨论它了。山地车的作用是山路越野,重心设计在两个车轮中间,主要是用来支持骑车者的重量和保持更好的平衡,载重并非其专项,而旅行单车为适应重载,则将载重点设计在前后轮上,这是完全不同的设计思想。当然,在砂砾路或山区旅行,是应该选用避震良好的山地车的,但就不能使用侧挂包,因为一般山地车的下后叉比较短,会绊脚,所以看到很多旅行单车友背着包骑车。而在美国,山地车旅行者多使用拖斗(TRAILER)。

    二、结实的车轮
    不管是26英吋还是700C的车轮,至少要有36根钢丝(前后轮都具有同样的钢丝数量,一般单车设计载重是在后轮,所以前轮钢丝少于后轮),而26英吋的外胎宽度至少要在1.25英吋,700C外胎的宽度要在32毫米以上。

    赛车手使用窄小的轮胎是为了保持转动时重量下降,增加加速度,减低路面的摩擦力。而单车旅行者使用较宽的载重轮胎,通过较宽外胎的体积增加摩擦,保证安全重载。另外,载重的宽胎使用寿命比较长,也不容易爆胎。

    如果是在乡间砂砾小路或山区旅行,可以选用抓地能力更强的山地车特宽外胎,但在沥青公路上就没有必要了,因为那种外胎只会额外增加摩擦而耗费你的力气。如果你选购的单车没有安装适合旅行用的外胎,在购买之前,一定要确定前叉和车架下梁的宽度,是否可以更换适合旅行用较宽外胎。

    三、预设多用途螺孔
    在车架的前后都应该为挂包架和挡泥板预设螺孔,特别是在前叉中部外侧上应有铜焊螺孔,以便安装前挂包架。再就是要有足够安装二个以上的水壶架螺孔,一般是在车架上管和下管上面。一部真正用于旅行的单车,必定会预设这些装置。

    四、适合的车架尺寸
    一般单车的车架下后叉长度只是考虑轮框的直径即可,但旅行单车还要考虑后挂包的因素。虽然挂包架类型的不同,大齿盘臂长度的变化,以及鞋子的大小因人而异,但是车架下后叉长度避免后挂包对腿部的羁绊还是有规律可寻的。一般来说,下后叉的长度至少要有17英吋,长点当然会更舒适。测量的方法是从后轮的轮轴中心到大齿盘轴的中心点。葛顿说过,下后叉的长度不必超过18英吋。当然,如果你已经骑在装有后挂包满载的单车上的时候,你就不用再去管什么下后叉应该有多长了。

    五、舒适的车把
    关于旅行单车是采用赛车车把还是山地车车把,曾掀起过激烈的讨论。赛车的车把是下弯形的,使骑手身体低角度迎风,以减少顶风的阻力,但这不是一个悠闲的骑车姿势。而山地车的优势是它的车把尾提供了多种握把方法,从而可以不断调整舒适的骑车姿势,但没有应付顶头风的握把方式。

     空气动力车把(AEROBAR)具备了上述两种车把的优点。这种车把只求舒适,不求速度,但在顶风的时候可以提供低角度握把的方式。在长时间的骑行中,可以有效地放松手、手腕和臂部的紧张程度,更重要的是可以调整身体的位置,使骑车人不容易疲劳。

    六、良好的低速档
    正象特利指出的:著名单车零件厂商喜玛诺(SHIMANO)和 CAMPY 现在也开始承认旅行单车零件的特殊要求了——比如适应安装了挡泥板的长联杆门型刹车和低速档。现在 CAMPY为旅行单车提供最好的后变速齿轮只有26齿。

    许多新型的旅行单车具有赛车的风格,安装了刹车和变速杆组合件(比如SHIMANO的STI,和CAMPAGNOLO的ERGO POWER)。这对变速来说比较方便,而且修理也变得更容易。

    当重载翻山越岭,真正的旅行单车应具备20-25英吋之间的低速档,和大约100英吋的高速档(所谓传动英吋相当于前变速齿盘的齿数除后变速齿轮的齿数,再乘后轮直径英吋)。

    格林动力单车公司(GREEN GEAR CYCLING)的总裁和星期五折叠车的设计师舒考尔兹说:旅行单车友是自由自在的快乐一族,他们并不是朝三暮四跟潮流的年轻人。我认为旅行单车将会成为最有前途的车种。

作者: 219.156.12.*  2006-1-28 00:27   回复此发言
长途单车旅行的装备选择?
悬赏分:20 - 解决时间:2007-4-30 09:44
提问者: D0721005 - 试用期 一级

下面是我提供的一点信息,希望能够帮到你一些。

货架和驮包:大载重和在较差路面上骑行时的颠簸容易损坏货架和驮包。使用钢质管材的货架通常比铝制的牢固,并且并未增添多少重量。对于前货架更是如此,钢质管材制作的前货架拥有更长的寿命。通常货架的弱点是,仅仅靠一颗5mm的螺丝支撑重量,可以尝试将货架焊在车架上来解决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廉价驮包来说,用于钩住货架的塑料钩子是薄弱之处。作者和大多数长途骑行者比较推崇Ortliebs这个牌子的驮包。Vaude的驮包在设计上仿照了Ortliebs,但钩挂系统是自己设计的。

车架:许多人使用很普通的车架也同样进行了很长距离的旅行,所以这个方面并不是很重要。但是何时的车架可以使你的旅途更愉快(减轻你的痛苦)。作者并不推荐使用山地车架,而是使用专为舒适旅行设计的车架,如Roberts和Orbit。如果你选择了山地车架,你最好是用燕把而不是直把,前者更舒适,更利于改变骑行姿势。特殊的旅行把(我猜是蝶把)比普通车把更舒适。
另一种选择是旅行车架(700C),前提是它的车圈和车胎能满足你的要求。作者建议使用40mm(相当于1.75吧)的胎,作为一个应对多种路况的折中办法。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车架要有足够的硬度,尤其是后三角部分;偏软的后三角载重后,会在爬坡时严重泻力。避震前叉较少使用在旅行车上,原因之一是万一坏了很麻烦,之二是,很难给避震叉装货架钢车架的可修复性较好;款式老土的车不依招贼惦记轮子:主要考虑的是规格的普遍性,这样能够很轻易找到替换和备用。

1.车圈尺寸(我选较常见的26寸和700C翻译)26寸:几乎可以说是国际标准,26寸的车圈,内胎,外胎随处可得。最好在出发前装上质量上乘的车圈,这样可以不用带备用。700C:跑车的国际标准,在欧洲相当普及,但是车胎普遍偏窄,在欧洲以外使用不多,需要带好足够的备用。车轮在大负荷的长途骑行中饱受折磨,所以花更多的时间进行比较和选择。
2.花鼓:36孔是世界标准;尽量选择封闭式花鼓,带上少量防水性较好的轴承润滑油,每千公里进行一下维护。
3.外胎:* 花纹:主要的要求是耐用。在较差路面上骑行,许多外胎的侧面比胎面坏得更快,所以不必特别关注外胎的胎面有多耐磨。侧壁较厚的平纹外胎(光头胎,花纹连贯的山地胎)是不错的选择。* 宽度:许多人喜欢用50mm的外胎,它足以应付各种路况,但是37mm-40mm的外胎是个更折中的选择。
4.内胎:同样要求耐用,最贵的不一定是最好的,许多内胎更注重重量而不是强度。尽量别用较细的内胎配较粗的外胎。

杂项:(我挑几个翻译)
1.飞轮:内飞比外飞更不易受损,但是一旦出故障很难维修。
2.链条:出发前就换上好的链条,并带上几节链条作备用。
3.水壶架:塑料的比铝的更不易损坏。
4.踏板:长途骑行很少考虑速度,所以不必使用自锁,一旦自锁鞋坏了就很麻烦。两用自锁踏板可以考虑。
5.鞋子:长途骑行者更倾向于选择户外运动鞋而不是山地自锁鞋,后者的寿命相对更短。带好一双凉鞋,涉水时可换。
6.带上照明设备,轻便气筒和码表。工具和备用部件:带上组合工具,中轴拆卸器,曲柄拆卸器,刹车块,备用车线,备用胎,补胎工具,螺丝若干

最后的建议:
1.崎岖地形经常使螺丝松动,要定期检查,上紧螺丝
2.注意车子发出的声音,如有异常要立即检查,找出声音的出处
3.将一些现金和身份证件的复印件放在密封袋里藏在车把里。将钱和重要证件放在驮包的不起眼处。
4.带上防晒霜
5.对于高原反应和干热气候要提前做好适应准备
6.如带有野营燃料,注意安全存放7.在行李中放一些樟脑丸,防止跳蚤等不速之客8.证件和睡袋必须保持干燥

回答者:hejiantao005 - 试用期 一级
作者:白羽
--  发布时间:2005-10-5 14:41:00

--  何谓单车旅行?
有那些不同的单车运动?骑单车的目的不外乎为了运动、通勤或休闲。以运动为核心的单车群体是最容易区别的,他们通常穿着五颜六色的车衣车裤,集体在周末假日出?,跨下单车昂贵且光鲜,有些是为了竞赛而训练有些为挑战自我,彼此的话题落点总集中在一些比赛消息或是一些新型、轻量化的单车组件上;以健身为重点的单车群体虽和前述运动型的单车群体类似,但其人数相对较少(美国而言),也比较不注重车子的配件,而比赛的消息对他们也无关痛痒,骑单车只是为了身体健康。  
  单车的实用主义者是第二个容易识别的群体,通常每天清晨及黄昏都可发现他们往返于住家和工作场所之间。由他们的单车和车度可以研判出他们周末时的骑乘属性(例如运动型的人可能会骑跑车、爱好旅行的可能会骑旅行用车),但通常登山车或混合用途的单车是最常见的。  
休闲骑的单车群体是最大也最难定义的群体。他们没有特定的穿著,骑乘地点不同,骑的单车类型也不相同。他们可能在市区的单车道、森林间的泥土小径或乡野间单独或成群地巡航。简单地说,他们对追求速度或把单车当单纯的代步工具没兴趣,他们只对享受骑乘乐趣情有独衷。当然他们也可能是为了建康而骑,但他们不会到需要心跳表来监视心跳那种程度。单车旅行是一种休闲活动,但休闲单车并不等同于单车旅行。  

何谓单车旅行?我想,休闲骑的单车人并不见得是单车旅行的人,那什么是单车旅行?旅行是由甲地到乙地的一个过程,通常它隐含着有某种层度的探险意味在。单车旅行者虽希望透过单车去探访这个世界,并不是一定得持续骑几个小时以上才称得上享受单车旅行的乐趣,有很多单车旅行就是由骑在乡间享受自然的行程所构成。就我所住的地方来说,我经常带着一张地图,闲暇时来一趟附近道路的探险之旅。

           何谓单车旅行活动?                
黄昏时或周末在乡间小道来个几英哩的骑乘以享受户外及车道沿线的风景可以算是一种单车旅行活动。单车俱乐部经常会安排一些20到50英哩或更远的行程,在参加该类行程前要先知道这个团体的骑车步调,因为有许多人认为平均时速要达20英哩才算单车旅行.  
单车旅行的团体在夏天会有些一连数天的骑乘活动,其行程可能包含平直的公路及崎岖的山路,并以沿途景观或几个著名的景点作为行程的重点。参加这些行程的人可能得露营或住旅馆,所有过夜所需的用品可以放在随行的补给车上或自行携带。当有单车发生故障时,有些团体会有随行技师,有的则提供工具或备用单车,也有帮故障者运送到单车店或下一休息站的,多数则希望你能自行排除问题,这些细节是你在参加任一团体所办的旅行之前必须先确知的。  
独自旅行或几个朋友组成小团体一起旅行是最普遍的,有的人是在汽车旅馆过夜,有的是以露营为主,他们可能装备简单但计划周详。单车旅行者都骑怎样的车?他们依所骑道路的性质及路途的远近来选择他们的车。用来旅行的单车基本上
1.会有较长的后下叉,以便容纳鞍袋及增加骑乘舒适性及稳定性。
2.中等尺寸的轮胎,以适用土石路面并且在柏油路面不会造成太大阻力为原则。
3.车架上有专用螺丝孔以便加装挡泥板及货架。  

单车旅行的人会加一些单车运动的人受不了的配件在他们车上:货架、挡泥板、鞍袋、车首袋以及前后车灯。鞍袋挂在车子的两侧以装载大量的物品,车首袋方便拿东西时人不须下车,挡泥板在小雨的天候或潮湿的路面时相当有用,灯则有警示提醒他人保障单车人的作用。

是不是一定要有旅行专用车呢?答案是否定的,有旅行专用车当然比较好,没有的话每天用来通勤或运动用的单车也可以用来旅行,当然你不能期望它能像旅行专用车可以装载那么多东西,但一部只载轻便行李的单车应该会较轻快更具运动性。  
多用途的单车与登山车装上货架及挡泥板后也经常被用来当旅行用车,为它们加上休息把让双手多一些休息的地方是个不错的主意。当旅途是一般的平坦路面时,登山车的外胎应该更换为窄胎,以降低阻力及重量。

            旅行服装
单车旅行者旅行时喜欢怎么穿?他们的服装会比较像竞赛选手或登山车手服装的折衷。我个人习惯穿一件亮眼的车衣,比较容易被其他用路人看到,以保安全。夏天时我会穿有侧袋的休闲裤,冬天时则穿保暖的户外专用裤,单车专用裤裤底会有一片衬垫,可预防长途骑乘时臀部磨破,对我而言用处不大。我习惯穿便宜的运动鞋并在踏板上加上定趾套以防止踩踏时不小心由踏板上滑落,你也可以穿单车专用鞋加上卡式踏板,要注意的是某些卡式踏板的卡子必须搭配特定的鞋子才能正确安装。

             旅行装备
那些装备是单车旅行者最经常携带的?短程的旅行并不需要带太多装备,但是打气筒、补胎片、备胎、前后车灯、锁、简易工具包以及水壶等都是出门时必备的。此外,我通常会带一套雨衣裤、备用灯泡(磨石灯用)、几个备用螺母及垫片,夏天时我会戴上头巾以保护颈部和耳朵,并作些防晒措施,车子上通常有二瓶水。  如果需要过夜但不用搭帐篷,我会带换洗衣物(特别是内衣裤及袜子)和盥洗用具。到达目的地时,先冲个澡,换上干净的衣服以避免周遭的人嗅到异味,隔天再换回骑车时的衣服。有些人会喜欢多带一双轻便的鞋子。  如果是在青年旅馆过夜,一个轻便的睡袋是必须的,也可以带纸牌、书本等空闲时防无聊,如果还有个轻便闹钟,隔天起床时间到时会相当有用。

                                  较年长的单车人.  
年纪对旅行而言会构成问题吗?旅行比竞赛和缓多了,正常的情况下,七十几岁的人都还可以从事单车旅行。大部分的情况,"老年"是对那些长期不想动的人专属称呼。但在年纪比较大时才开始骑车的人,需要花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改善身体的情况。

           年幼的单车人
幼童也可以参加单车旅行吗?当然可以,只要在行程及里程数上作一些对儿童上比较合适的安排。太小的幼童可以坐在尾车或单车专用的儿童座椅上,较大的孩童则可以和大人骑协力车,或骑在一种可以链结在前车座杆上的儿童拖车上。十一、二岁的孩童就可以单独骑车在你的前面,便于你能随时掌握他骑车的状况。在旅途中儿童可能会很容易感到无聊,但刚开始他们会比大人还快找到单车旅行的挑战性并且迅速适应。

             如何开始呢?
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开始玩单车旅行?如果你的单车已经很久没骑了,建议你在出门前好好的从头到尾检查一次。第一次骑乘路程要安排得近一些,然后再慢慢拉远。如果你并不经常骑车,最好将距离订在5英哩(8公里)以内。如果你对经常骑的距离已经感到很轻松,可以试着将距离加倍。在准备和别人开始一趟旅行之前,尽可能以那次旅行距离的一半多骑几次,直到你觉得很有把握。还有行前训练时,不要太在意速度,即使在训练时全程用尽力气,也不能保证在长途骑程时会有个舒适的步调。在旅行的内容上我们能作些什么安排呢?有些人喜欢周末骑出去找一家餐馆,有人则以临近的某个城镇为目标来个二天一夜的行程。对许多人而言,旅行是社交活动的一项,是和同僚、小孩、好友们共享美好时光的时刻。你可以藉由参加当地的单车俱乐部结交到新朋友,如果该团体有你喜欢的活动的话。当地的车店也是和其他单车同好接触的好地方,而有时在路上碰到的同好也会变成好朋友。身为一个自然的爱好者,我借着旅行寻求自然界的一些经验。我喜欢凝视春天的到临,新叶满树,花朵夹道。在盛夏时分,我会沿着湖泊骑乘,找一个地方停下来游游泳。秋天带来红、黄、褐、绿等缤纷的色彩,若碰巧在初雪中骑车,更是一种难得的愉快经验。夜骑回来,总是满天星斗,有时还会看到流星。单车让我和自然愈来愈接近,我可在任何地方停留,尤其特别喜爱在溪流边安静的树丛?休憩。
  无论你的兴趣是什么,找到一些可以让你的旅行显得相对有意义些点,这样的话,你将可以一直持续你的单车旅行嗜好好长一段时间。
(转贴)

旅行單車

幾次的單車旅行之後,
我們深深地愛上這種旅行方式,
它巧妙地把露營、登山、健行、自助旅行、單車和攝影的經驗都結合了起來。
單車夠快,使得幾百公里甚至幾千公里的旅行成為可能;
單車也夠慢,慢得讓人不不會錯過身邊的花草和動物。
和健行一樣,騎著單車,很容易讓人敞開心胸,
對自然環境開放,也對遇到的人們開放。
而結合露營和健行的單車旅行,
更是一種非常深刻的旅行經驗,
在於更深入地探索,
也在於因著簡單的物質生活而感受到的身邊的豐盛。

這樣的旅行方式深深地吸引著我們,
心中有了到國外長途旅行的想法,
因此興起了打造旅行車的念頭。
原本的登山車有避震器,加上碳纖材質的後叉,
騎起來很舒適,但是平把能提供的手握位置有限,
碳纖材質的車架,對長途旅行而言也多了些風險。

研讀了許多的資料之後,
發現鉻鉬鋼(Cr-Mo)是相當適合旅行車的車架材質,
它有著優異的剛性,良好的緩衝和吸震能力,同時經久耐用。
對以公路為主的旅行車而言,能提供許多位置和姿勢的彎把,是普遍被採用的選擇。
相對於公路車,旅行車有著較長的後下叉(chain stay)、
較長的rake(前叉上管的延長線到車輪軸心的距離),以及較長的軸距,以便能提供更穩定的騎乘感。
傳動系統近似於登山車的系統,有著較一般公路車更輕的齒比,更適合載重爬坡之用。
煞車系統以懸吊式為主而非公路車慣用的C夾,
因為旅行車大都使用較寬且胎紋較深的輪胎,通常也需要安裝檔泥板,
需要能提供較大空間的懸吊式煞車系統,
而懸吊式煞車的行程也能和用於彎把的煞車把手相容。
此外旅行車具有完整的前後貨架、擋泥板以及水壺架(通常為三個)孔位。

在搜尋資料的過程中,
發現了國外許多小型的專業手工單車製造廠,
都有推出配備著26''輪胎的旅行車,
許多這樣的車廠和單車旅行的愛好者都推崇著這種設計的好處:
相較於傳統的700C輪胎而言,26''輪胎有著更多樣的胎寬、胎紋選擇,適應不同地形;
較堅固的輪圈,利於耐久和載重;
同樣的齒比之下爬坡較省力(相對地平路上速度較慢);
在世界上大部分的地區(特別是較落後的國家)容易取得。

於是心中旅行車的樣子漸漸清晰起來,
它是一部採用26''輪胎、彎把、登山車的傳動系統、懸吊式煞車以及鉻鉬鋼車架的單車。

我的身邊有一台超過十年的老登山車 GIANT A951,
原本是哥哥的,後來給了我,
但一直因為尺寸不適合(它是19'',我騎21'')而很少騎,所以車況還相當好,
它的車架正好是看來非常強健的CrMo,
車架上也有安裝貨架和擋泥板的孔位,
看來是一個很棒的起點~

除了車架之外,
其餘零件都必須重新組裝,
對於沒有組車經驗的我而言實在困難重重。
許多的規格,例如龍頭、前叉、碗組、車把、煞變把、變速器...
一環扣一環,即使問了許多人,
還是不知從何下手。

好在後來經鄰居介紹同為新竹e-ma車隊,組車經驗豐富的米粒,
加上朋友幫忙取得一些零件,
隨著問題一一解決,組裝的工作也漸漸開展,
終於在一個月之後,A951 Touring誕生了!

試騎了幾個月,
覺得這樣的單車是很適合旅行的,
於是也開始幫Iris打造她的旅行車。
很幸運地,我們竟然在Yahoo拍賣上面發現了一模一樣的全新庫存車,
同樣是19''的CrMo車架,只是名字改為Yukon,煞車改用V夾。

第二次組裝就順利許多,
不久之後,Iris的旅行車Yukon Touring也完成了~

我們分別為它們取了名字,
銀色的"月光",
和金色的"晨曦"。

看著兩台老登山車蛻變成獨特的旅行車,
這個過程是非常驚喜而有趣的,
而它們的完成,也將帶領著我們走向一個寬闊無邊的天地。
(接上)

A951 Touring 月光
Yukon Touring 晨曦
這是它們原本的樣子:
(接上)

組裝的過程中我們碰到的問題如下,

車前部分:
原本的前叉是有牙式(threaded)的避震前叉,
還好是目前最普遍的1-1/8''規格,
因此在更換為無牙式(threadless)頭碗組以及CrMo的硬前叉之後,
可以輕易地搭配龍頭以及彎把。
由於原本的避震前叉行程約只有50-60mm,
與更換的硬前叉有著相同的"快拆軸心到前叉上桿下緣"(axiel-to-crown)長度,
因此更換前叉之後,
車架保持著與原本相同的頭管和立管角度。

變速系統:
公路車右邊煞變把可以相容於登山車的後變速器(例如九速),
但很可惜地左邊煞變把其變速線行程與登山車的前變速器並不相容。
相容性問題是個棘手的問題,
從國外旅行車的資料中,
大體上有幾個解決方式:

- 使用登山車的大齒盤和前變速器,搭配bar-end形式的變速撥桿,安裝在彎把的最末端。
這是非常普遍的做法。Bar-end變速撥桿主要用於三鐵的公路車,如果是非成位式的(friction),就有足夠的行程可以控制登山車的前變速器。

- 使用公路車的煞變把以及公路車的前變速器,搭配較小齒速公路車的大盤(52/42/30)或是較大齒速的登山車大盤(48/36/26)。
這種做法由於是使用公路車的前變速器,因此車架必須是下拉式的變速線走線。

以我的需求而言,需要小一點的大盤,而A951的車架是上拉式的走線,
Bar-end的撥桿在台灣並不普遍,而且似乎也不若煞變把便利及安全。
因此只能以公路車的煞變把試著搭配登山車的前變速器。
煞變把只要能支援三盤,行程皆是一樣的,
因此需要嘗試的是前變速器。
試了許多常用的型號都不行,下小盤與上大盤無法兼顧。
經過米粒耐心的嘗試,終於找到可以搭配的組合,
目前使用的是SR Suntour以及Alivio。
雖然上大盤是可以的,但是受限於煞變把的行程,
當後變速器使用較小飛輪(較外側)時,鏈條會摩擦到前變速器。
雖然經過細心調整,是可以調到一個兼顧小盤與大盤的狀態,
只是會是在很marginal的情況,
下小盤時失敗率較高,特別是鏈條較緊的時候,往往無法順利下到小盤。
對單車旅行而言,大盤使用的機會相對上是少很多的,
因此在調整的取捨上會以小盤和中盤順暢無虞為主,
當使用到大盤的時候,可以在上到大盤之後,
藉由安裝在煞變把旁的行程調整鈕將變速器再多往外推一些些,
便可以順利使用,意思跟使用無段式的bar-end撥桿是一樣的。

另一種解決方法如下:

- 使用登山車的大齒盤以及登山車的(左邊)變速撥桿,安裝在彎把的平把位置。
24或27速的登山車變速撥桿很便利,也能與登山車大盤完美地運作,只是其固定套環尺寸與公路車的彎把不同。
而使用在學生通勤車上的21或18速的定位式變速撥桿(Tourney系列),因為固定環是不鏽鋼片,因此可以安裝在彎把上(平把位置)。

這聽起來是個不錯的辦法(右邊仍使用9速的公路車煞變把),
國外也有一些車友樂於使用這種早期的撥桿,
除了可以解決使用登山車大盤的問題之外,也由於它的簡單、耐用、易於維修。

煞車系統:
公路車的煞變把可以相容於懸吊式煞車。
如果搭配目前常見的V夾,會有行程不足的問題。
由於V夾較普及,在性能上和調整上都很優秀,
因此國外有使用一種行程轉換裝置來解決這個問題。
不過曾看到過(疑似)使用行程轉換裝置而導致煞車線斷裂的例子,
因此還是決定使用懸吊式煞車(center-pull cantilever)。

懸吊式夾器用在早期的MTB上,
90年代後期之後MTB均改用V夾,
懸吊式夾器就只有在一般的學生通勤車上才看得到。
它的煞車片、拉繩、夾器彈力...等等各方面調整較不方便,
需要花較大的功夫才能發揮正常的功效。
不過懸吊式夾器的制動力相當優秀,
構造簡單,重量也輕。
比較麻煩的是,傳統懸吊式夾器的來另片市面上可能不太好找了。

然而懸吊式夾器在國外仍然延續著生命,
因為與彎把煞車把手行程相容,制動力高,
所以被廣泛使用在cyclocross的車種上,
另外也使用在需要載重的旅行車上,特別是更重的雙人協力車。

新一代的懸吊式夾器改用了與V夾相同的來另片,
很容易調整位置和角度,
另外也採用與V夾一樣的直線型彈簧(而非繞圈型),
並且有彈力調整螺絲讓兩邊夾器維持等距以及同時動作。
如此一來原本難以調整的缺點改善了,
而來另片也很容易買到。

如果車架上沒有專為懸吊式煞車設計的止線器,則必須另外加裝。
我們使用的是Tektro的產品(Oryx),很高興能使用台灣設計和製造的好東西~

女生適用的煞變把:
Iris的手較小,
而煞變把主要是以男生的需求來設計的,
因此她的手在握煞車把時很難施力,
往往必須握下把才能煞車,而且也有點勉強。
雖然可以調整煞變把在彎把上的安裝位置來改善,
但畢竟不會經常性地握下把。
後來發現有些款式的煞變把可以藉由加裝墊片而減少reach,
使得較小的手也可以握的到煞車把。
2007年式的Tiagra煞變把即是可以加裝墊片的款式之一,
另外它的hood較細,對小手更有幫助。
都是好车零件啊!
不错的东西
学习一下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