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冲!冲!穿越黄石旯! - 天津 - 8264户外手机版

  天津
2007.11.17穿越黄石旯游记及攻略---文字原创港民  2007年11月17日,人之野户外运动俱乐部的九人小组成功穿越黄石旯。此次穿越的成功之处在于以下三点。
  1、完成了当日负重露营装备环绕穿越黄石旯山谷,并安全返回出发点。
  2、突破了某些村民所说的某段不可通行的岩壁,九人小组后命名为“壁虎岩”。
  3、实现了此次为人之野户外运动俱乐部开创一条全新线路的终极计划。

      
穿越黄石旯游记及攻略(-)

一、上山前的热身,石板路的徒步有点累
  经过第一天晚饭腐败与未眠之夜,在第二天晴朗和旭的阳光中,我们从热情款待而不失乡土气息的朝阳公社田书记家小院出来,转过两个弯。沿着院后的小路走出去,两旁是商业化气息颇浓的农家院,不过其中一崔姓家的柿子却很正宗。
  这段所谓的村子小路其实是水泥板路,却不断转弯和上升。似乎对于吃饭后就急于上山的九人小组来得早了些、长了些。幸好有路边时而间断、时而浏的山涧流水用歌声欢迎着我们,为我们消除疲惫。经过这一公里半的徙步热身,同学们的疲劳期都过去了。也恢复了正常的穿越队型,从山脚下的土路开始瞄着高高在上的黄石旯进发。

二、午饭前的山间行走,不断上升和下降
  土路越来越窄。开始还见狗骑兔子的轮印,后来渐渐变成两人并行宽度。不断的上升却没有改变。阳光越发充足,一向注重仪态的朝阳公社也在夫人的教诲下,摇身一变,面目全非,以重装上阵的恐怖分子标准装扮示人。
  在上升到一处山坡转弯,直立着一块的大石,灵巧的追梦人轻松攀上,站立于之上,眺望山脚下蓟县城区。
  就是这样接近40度角并一直上升的路况,到我们绕过第二个山头的向阳面才结束。我们又看见了那黄石旯山峰还在高高的俯视着我们。
  绕过山头,我们欢快的脚步踏着下降的山间下路曲折而行。两位到山中散养小土鸡的村民告诉我一个常识。这个季节需要将路边的浮土翻开,小土鸡才好找到些小活物来吃。这些小土鸡似乎对我们也很好奇,也很热情,一直送着我们走出了很远。
  来到黄石旯下的这个小山凹里,经过蓟县本土人士朝阳公社的指点,同学们终于发现了隐藏在杂草之中、半掩埋于土地之中的和尚塔林遗址及塔座基石。或圆、或方、或八面的大石上只有尚可以辨认的纹路,为我们无言的讲述寒夜与木鱼的清苦修行。
  同学们也在感叹之中,用光与影的技巧记录下这些令人遗憾而追思万千的一幕幕。
  到了山谷,来到不相识的农家。又见到许多小土鸡,还有几只阿黄。阿黄很是尽职尽责的“汪汪”一直叫。提醒着主人,来了九位不速之客。走到这里,看到如此唯一的农家,几只阿黄,许多土鸡,以及不远处的和尚塔林基石,不禁让我想起“觉远”与“白无霞”的故事。
  见到农家男主人与女主人自顾忙着农活与家务。我们放弃了打扰的念头,继续前行。
  路更窄了,只能一个人通过。路边的树木,也将枯杆伸到路中间,阻档我们进行的脚步。同学们少了些玩笑,多了些提醒。不时在台子里相互照应,相互鼓励。不停的攀爬,不停的向上,不停的穿越。通过台子与领队联系后确认的一个岔路口,再经过一小段这样丛林穿行之后。出现了一个小山坡,并有一块大长方石栏住了去路。小山坡的旁边有几堵矮矮的石墙。据说这里曾住过几位看破红尘的女尼。无奈,如今已是人去庵毁了。只留下数面断壁为我们挡挡风。
  同学们下了包,留下三位看守,其他走走探探。心急的追梦人在此处的某地折损了登山杖。此处因此命名为“断杖庵”。
  看看太阳,已在我们的正上头。回来的同学们说前面发现两个山洞。上包,来到第一个,还算干净,空间尚可满足简单的路餐的要求。飘飘取炉头、烧热水,同学们补水、休整之后,合影、惜别。飘飘、田夫人、山人夫人、鱼、豹大哥等五位轻装同学,择路返回。朝阳公社、木门山人、追梦人、港民等四人按照计划重装前行,向着黄石旯冲、冲、冲。

[ 本帖最后由 朝阳公社 于 2007-11-21 22:12 编辑 ]
三、穿越黄石旯哑口,寻路的艰难
  人员减少了,信心没有减少;体力补充了,斗志更强了。朝阳公社与山人交替开路,追梦人居中,港民断后。在齐腰高的灌木林中穿行;与其说是穿行,不如说是跟着感觉在寻路。因为田老师也是在夏天走过此路,但山中景色一年四季不同。所以,往往是开路的同学看着略有的树间痕迹开路;后面的同学盯着眼前的脚下。
  虽然这一段距哑口只有近三百米,但因我们的视线受到灌木林的影响,速度相对在山间小路行走时慢了一些。一小段上升后,在枯树林的间断中,我们四人踏上一块大方石。见到了远处下山的小路上一队隐约而熟悉的身影。手台联系,果然是另五人成员。当朝阳公社转身前行时,山人依然挥着手并深情的眺望。
  风也大了许多。灌木林中没有赏心悦目的景色,没有相互调侃的玩笑,只有左顾右盼的辩别路的痕迹,只有深浅不一的登踏移挪。不时有难缠的枯枝绊在脚下、绕在背包上、抽在脸上,我们四个人猫着腰,为了安全而拉开了距离,也是因为总是要停下来,确认一下路线。就是这样,终于在这些灌木林的尽头,两三棵依然绿色的松树迎接了我们。经过短暂的校对方向。我们向右横切数米,并继续向着哑口攀爬。攀爬的过程中,我们开始领悟“黄石旯”这个名称的由来。这是一座黄色的石头山。
  前面的三人终于停下来,我仰视着他们,听到朝阳公社说到,就是这了。到达了哑口前的最后一处险地,“壁虎岩”。
  这是一处山岩,全长十米左右。无树、无草,脚下宽度不足一脚掌,只能侧行。纵壁的角度绝不在八十度以下。因而只须微微前倾就可以接触到纵壁。据村民说,此处无法行走。四位成员最后决定挑战自己,原因有四。首先岩壁上有可以抓攀的部位,其次脚下侧行可以站稳,第三距离不长体力尚可,第四当时风速不大、风向也是吹向岩壁。
  成员商量之后,迅速采取措施,准备通过,将登山杖插入背包上,看准手抓位置,慢慢挪移,朝阳公社、山人、追梦人、港民,鱼贯通过。
  之后的上升略缓,开始转入哑口,也是黄石旯峰的背面。只有从这面才可上升、登顶。

[ 本帖最后由 朝阳公社 于 2007-11-21 22:15 编辑 ]
四、登顶黄石旯,遥望长城、远眺蓟县城区
  原以为到了哑口的背面,只需一段上升就可以冲顶、登峰了。谁知道,先是要沿着山脊走上一段路。这段路可以算是平坦,只是因为在山的背面,有些风大,将身子吹得冷冷的。很不舒服。
  我们顺着平坦的山脊路,我们再次踏进熟悉而陌生的灌木林。熟悉是因为和刚刚走过的山那边的一样毫无生气的灰白色,陌生是因为比那片还要高、还要密,更加的没有路可寻。我们只有顺着枝干间隙的的黄石旯方向,努力攀爬。经过奋力的攀爬,我们把在几块巨石上的停留作为冲登之前最后的短暂休息。其中一块石头上硬生生凹进去,大小正适合一人端坐。
  在冲登的行程中,并是很艰难,都是在整块的巨石上升。若是夏天会有些滑,深秋初冬却增加了摩擦力,只需保持运动的平衡就可以。这一点对于四位成员并无难度可言。如此数分钟,我们终于实现我们的计划。在风中展开了俱乐部的队旗,并把相机垫上手套放在黄石旯顶峰的石头上合拍。因为角度底,前景可见若干杂草。
  之后,成员的蓟县本土人士朝阳公社,为我们指点长城、电场、水库、小盘山、…。
  身上的汗水经山顶的冷吹袭,似乎催促着我们下山,督促着我们完成穿越的计划。我们先按冲登的路线返回那几块巨石,再入齐人高的灌木林,后沿山脊横行。到达哑口的正背面,折行。即向山背面下降。计划从黄石旯背面下山,到梁庄子村。再寻找完成穿行的路线,或是露营、或是回到朝阳公社的农家院与五位成员汇合。

未完,待续
:) :) :) :) 11月16日晚,我们一行9人到达盘山基地,到达时间:18.56分!
:D :D :D 出发!好象是9点多大家由基地出发,徒步到黄石旯下的时间是11点半.....
在古寺的遗址休息...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