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17穿越
黄石旯游记及攻略---文字原创港民 2007年11月17日,人之野
户外运动俱乐部的九人小组成功穿越黄石旯。此次穿越的成功之处在于以下三点。
1、完成了当日负重
露营装备环绕穿越黄石旯山谷,并安全返回出发点。
2、突破了某些村民所说的某段不可通行的岩壁,九人小组后命名为“壁虎岩”。
3、实现了此次为人之野户外运动俱乐部开创一条全新线路的终极计划。
穿越黄石旯游记及攻略(-)
一、上山前的热身,石板路的
徒步有点累
经过第一天晚饭腐败与未眠之夜,在第二天晴朗和旭的阳光中,我们从热情款待而不失乡土气息的
朝阳公社田书记家小院出来,转过两个弯。沿着院后的小路走出去,两旁是商业化气息颇浓的农家院,不过其中一崔姓家的柿子却很正宗。
这段所谓的村子小路其实是水泥板路,却不断转弯和上升。似乎对于吃饭后就急于上山的九人小组来得早了些、长了些。幸好有路边时而间断、时而浏的山涧流水用歌声欢迎着我们,为我们消除疲惫。经过这一公里半的徙步热身,同学们的疲劳期都过去了。也恢复了正常的穿越队型,从山脚下的土路开始瞄着高高在上的黄石旯进发。
二、午饭前的山间行走,不断上升和下降
土路越来越窄。开始还见狗骑兔子的轮印,后来渐渐变成两人并行宽度。不断的上升却没有改变。阳光越发充足,一向注重仪态的朝阳公社也在夫人的教诲下,摇身一变,面目全非,以重装上阵的恐怖分子标准装扮示人。
在上升到一处山坡转弯,直立着一块的大石,灵巧的追梦人轻松攀上,站立于之上,眺望山脚下
蓟县城区。
就是这样接近40度角并一直上升的路况,到我们绕过第二个山头的向阳面才结束。我们又看见了那黄石旯
山峰还在高高的俯视着我们。
绕过山头,我们欢快的脚步踏着下降的山间下路曲折而行。两位到山中散养小土鸡的村民告诉我一个常识。这个季节需要将路边的浮土翻开,小土鸡才好找到些小活物来吃。这些小土鸡似乎对我们也很好奇,也很热情,一直送着我们走出了很远。
来到黄石旯下的这个小山凹里,经过蓟县本土人士朝阳公社的指点,同学们终于发现了隐藏在杂草之中、半掩埋于土地之中的和尚塔林遗址及塔座基石。或圆、或方、或八面的大石上只有尚可以辨认的纹路,为我们无言的讲述寒夜与木鱼的清苦修行。
同学们也在感叹之中,用光与影的技巧记录下这些令人遗憾而追思万千的一幕幕。
到了山谷,来到不相识的农家。又见到许多小土鸡,还有几只阿黄。阿黄很是尽职尽责的“汪汪”一直叫。提醒着主人,来了九位不速之客。走到这里,看到如此唯一的农家,几只阿黄,许多土鸡,以及不远处的和尚塔林基石,不禁让我想起“觉远”与“白无霞”的故事。
见到农家男主人与女主人自顾忙着农活与家务。我们放弃了打扰的念头,继续前行。
路更窄了,只能一个人通过。路边的树木,也将枯杆伸到路中间,阻档我们进行的脚步。同学们少了些玩笑,多了些提醒。不时在台子里相互照应,相互鼓励。不停的攀爬,不停的向上,不停的穿越。通过台子与领队联系后确认的一个岔路口,再经过一小段这样丛林穿行之后。出现了一个小山坡,并有一块大长方石栏住了去路。小山坡的旁边有几堵矮矮的石墙。据说这里曾住过几位看破红尘的女尼。无奈,如今已是人去庵毁了。只留下数面断壁为我们挡挡风。
同学们下了包,留下三位看守,其他走走探探。心急的追梦人在此处的某地折损了
登山杖。此处因此命名为“断杖庵”。
看看太阳,已在我们的正上头。回来的同学们说前面发现两个山洞。上包,来到第一个,还算干净,空间尚可满足简单的路餐的要求。飘飘取
炉头、烧热水,同学们补水、休整之后,合影、惜别。飘飘、田夫人、山人夫人、鱼、豹大哥等五位轻装同学,择路返回。朝阳公社、木门山人、追梦人、港民等四人按照计划重装前行,向着黄石旯冲、冲、冲。
[
本帖最后由 朝阳公社 于 2007-11-21 22:1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