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京马拉松组委会发出了《致全体北马选手的感谢信》,向所有参赛选手表示感谢。本届北马,共有26294名选手在关门时间之内抵达终点,完成比赛。今年的北马已落幕,但是随着以马拉松为主的各种路跑赛事在全国各地兴起,跑步大有成为“全民话题”之势。
如今,朋友们见面时的寒暄用语往往不再是“吃了吗”,而是“跑了吗”。每天下班或者赶上节假日,独自一人或约上三五好友,在公路上或公园里跑上几公里已成为很多跑步爱好者们的“必修课”。
截至目前,今年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备案的马拉松赛事已超过110场,参赛者预计将接近200万人次。如果算上不参赛的跑友,国内参与跑步的人数更是多得无法统计。跑步人群的扩大,无疑促进了跑步产业特别是马拉松产业的加速发展。
赛多:各地办赛兴趣高
随着跑步人口基数的扩大,全国各地举办马拉松及相关比赛的兴趣越来越高。据统计,去年在中国田协注册备案的马拉松及相关比赛有51场,今年该数字已经翻番,且有望进一步增长。
今年有多地都是首次举办马拉松,比如即将开赛的伊春国际森林马拉松,将于11月开赛的临沂国际马拉松等。伊春马拉松的路线设计很独特,比赛深入林区,让跑友们在“天然氧吧”里充分享受跑步带来的快乐。
就在北马开赛前,北马和武汉马拉松举行了结盟仪式,双方将携手共同做大马拉松赛事。首届武汉马拉松将于明年4月举行,预计有2万人参赛。
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马拉松是一张“城市名片”,具有展示城市经济、社会、人文和自然风景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更大发展。
对于举办马拉松的城市而言,最直接、最实在的好处就是带动了当地的消费。参加马拉松的数万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举办地以外的城市,他们的参赛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和旅游等行业的消费。
人多:跑友参赛热情高
2014年参加国内马拉松及相关比赛的跑友不到100万人次,今年该数字有可能接近200万人次,数字的翻倍反映出跑友参赛热情之高。
以刚刚落幕的北马为例,今年的比赛虽然只设置全程项目,但参赛门槛的提高并没有挡住广大跑友的热情,大众参与程度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据赛事组委会统计,报名的跑友超过6.3万人,大大超过3万人的参赛名额,创造了国内全程马拉松报名人数的纪录。
将于11月举行的上海马拉松几天前结束了预报名,在全程项目限报15000人、半程项目限报8000人的情况下,报名参加这两个项目的跑友分别超过48000人、45000人,组委会不得不采取抽签方式分配名额。
如今,除了北马和上马,国内其他几大知名马拉松都是报名踊跃。不少跑友表示,抢一个马拉松参赛名额,比抢春运火车票还难。
有钱赚:跑步带动产业链
以马拉松为主的各种路跑赛事在国内的兴起,使得该运动形成了一条产业链,这条产业链上各环节创造的价值不可小视。
作为北马承办方,中奥路跑体育管理有限公司在市场推广和广告赞助方面收获颇丰,除了1家冠名赞助商、1家官方合作伙伴和3家官方赞助商外,该公司还拉来了10家官方供应商,比去年大大增加。
拥有广州、杭州、深圳等地马拉松承办权的智美集团,曾公开过杭州马拉松的收支情况,杭州马拉松的投入成本是1200万元人民币,收入是2000万元人民币。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承办国内马拉松赛事已经实现了盈利。
有业内人士保守估计,国内跑步市场的价值在300亿元人民币左右。以中国人口的数量,可以肯定的是,国内的跑步市场还有巨大的上升空间。
那么,跑步带来的产业链体现在哪里?
随着跑友运动水平的提高,配备的装备也越来越专业,如运动衫、运动鞋、运动手表、运动饮料、背包、护腿、肌贴、发带、眼镜等等,有跑友说,一身专业装备少的花费几千元,有的甚至上万元。
除了在运动方面的消费,跑友们到各地参赛还带动了交通、住宿、餐饮和旅游等产业。记者的一位朋友是北京一家银行的职员,该银行老总酷爱长跑,并带动了十几名职员参与长跑,“这个月上旬在盘锦举行红海滩国际马拉松期间,老总带着我们回老家参赛,赛后请我们在当地游览,还吃了螃蟹,确实不虚此行。”
跑步热还催生了培训市场。退役多年的中国长跑女将孙英杰,就在奥森公园附近办了一家长跑俱乐部,经她指导过的跑友已不计其数,其中不少人是北马的常客。孙英杰说:“我会一直做长跑的培训和推广工作,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跑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