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观察 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的过去与未来

业界 13年前
    本期户外观察,编辑志贺转战成都,将关注在此召开的第二十八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在总结过去十八年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结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主任马继龙在新闻记者发布会上关于体博会建设发展的回答,共同构想未来体博会的发展趋势。
 
上篇:体博会十八年的发展历程
 


1993-2010年历届夏季体博会展位数量


1993-2010年历届夏季体博会展位面积

 
    1993年,第一届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在西安创办,从封闭式的全国体育器材、运动服装计划订货会议改为向国内外开放的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体博会成为中国体育产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分水岭和市场化的重要标志。
 
    1994年,第二届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在福州举办。
 
    1995年,第三届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在天津举办。当年,李宁公司成为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领跑者,第一次以“秀台”亮相体博会,从此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开始对品牌形象的展示有了新的认识。九十年代初,李宁有限公司在广东三水起步,创立之初与中国奥委会合作,透过体育用品事业推动中国体育发展,并不遗余力赞助各种赛事。
 
    1996年,第四届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在南昌举办。体博会初期,鉴于中国体育用品行业规模企业还不多,全国各地的体育用品市场都需要培育,体博会因此采取流动的办展形式,意在通过流动的展会促使企业达到推广品牌和启动当地市场的作用。
 
    1997年,第五届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在武汉举办,本届体博会第一次真正在标准展馆里举办,体博会从此告别了在体育场馆办展的“系统内办展”模式。这次观念的转变,标志着体博会正式从一个小本经营向专业化展览开始启蒙。
 
    1998年,第六届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在福州举办,当年,国家体育总局决定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的体育用品博览会纳入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从而结束了体博会资源的分散和品牌的混淆,扩大了体博会的规模和品牌影响力,开始构建旨在推动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稳步发展的综合性平台,为体博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1999年,第七届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在成都举办,展品范围涉及体育器材、报刊、书籍、音像制品、电脑软件等多个方面,除了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外,意大利、韩国、美国等国也有企业参展。体博会期间,还举行体育美术、摄影、集邮展以及2000年全国体育竞赛招标拍卖会和全民健身系列活动,体博会开始成为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开放平台,中国了解世界同行业发展的重要窗口。
 
    2000年,第八届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在长沙。本届体博会迎来了全国体育用品的经销商、大专院校、工矿企业的客户、全国各地体育主管部门、全国体育专业队伍和俱乐部的体育用品专业人士到会订货和洽谈业务。世界体育用品联合会主席和有关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体育用品协会纷纷莅临现场观摩和出席体博会的交流活动,体博会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和国家体育总局装备中心组织专门力量筹备体博会,开始对体博会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China Sporting Goods Show)”的名称正式改为“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China International Sporting Goods Show,简称Sport Show),使体博会由单纯的国内展变成国际展会。在北京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开始,组委会开始对所有参展企业进行整体规划、包装,开始建立统一的视觉系统,并通过在国际其他展会上交换摊位等途径,在国际上宣传推广体博会。体博会官方网站 (www.sportshow.com.cn)正式上线并延用至今,成为国内外体育用品相关企业了解体博会的一个重要窗口。
 
    2002年,第十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夏)于9月在上海举办。为适应市场需要,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开始向专业化方向迈进,首次举办以冬季体育运动为主题的展会。首届冬季体博会在北京举办,集中展示了国内外冬季运动用品、设备及户外运动用品的流行趋势。展品专业化程度高,境外品牌达到46%,展台特装率达到70%以上。
 
    2003年,因“非典”疫情,是年夏季、冬季两届体博会合并,于10月在北京举办。在中国会展经济论坛“双评”中,体博会在全国2600个展会中列第5位,成为“亚洲乃至国际上知名的、国内展览业的龙头和国际不可轻视的展览会”。
 
    2004年,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夏)在上海举办;同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冬)规模空前。
 
    2005年,第十六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夏)于6月在上海举办,为其四天的展会共接待贸易观众五万人次,以及十五万人次观摩,其中来自日本、英国、美国、韩国、俄罗斯、法国、奥地利、芬兰、瑞士、中国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约百余名业内高层人士及跨国公司代表参观了体博会,有79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参会采购,参展企业的境外定单明显增加。同年第十七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冬)在10月的北京举行。当年,体博会被商务部列为重点支持的有规模有影响力的大型展览项目之一。
 
    2006年,第十八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夏)在4月的成都举办,来自二十个国家和地区的868家企业参展。同年9月于长春,第19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冬)举行。当年体博会被展览专业媒体评为“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展会”及“2006年度中国会展业最具影响力会展25强”。
 
    2007年,第二十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夏)5月在成都举办,同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冬)。2007年以前体博会展览涉及面过大。自2007年开始,体博会开始专注于社会上的热点项目,针对性更强,第一次提出将体博会稳定成6到8个主题展区的办展概念。
 
    2008年,借奥运会在北京举办的大好形势,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夏)在品质和规模上都实现了突破,近1000家参展企业、3000 多个体育品牌、创纪录的12万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和逾5 万的专业观众,使得该届体博会成为体博会历届之最。 12月在四川成都举行的第23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冬)与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同期举办。
 
    2009年,作为后奥运时代的第一次大型体育博览会,2009年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夏)共设5大展区,共有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00多家企体育品企业参展,涵盖3000余个体育品牌。借力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的召开,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冬)于当年12月来到哈尔滨,展位规模数量再创新高,共900个展位16000平米的展馆面积。当年,体博会成为国家商务部重点引导和支持的展会。
 
    2010年,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夏)在5月的北京举行,拥有10万平方米的展览空间,5000个展位,吸引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家企业,汇聚了3000多个体育品牌。参展企业中不乏耐克、阿迪达斯、美津浓、杜邦、戈尔、Northface、领导、海德、威尔逊、普润斯等国际知名品牌。
 
    该年10月第二十七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冬)同样在京举行,国家体育总局冬季、水上、登山三大运动管理中心以及中国旅游协会协办。包括世界顶级滑雪双板品牌ATOMIC、泰尼卡,世界顶级滑雪服品牌GOLDWIN、Halti等在内的130多家知名企业和品牌,都以全新面貌亮相本届冬季体育用品博览会,展会总面积超过12000平方米。
 
    2010年,不断发展壮大的体博会开始了再次飞跃。除冬、夏两季展会,在10月“2010北京马拉松赛”期间,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在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举办了首届马拉松博览会。参加2010北京马拉松赛的3万名运动员在领取比赛装备的必经道路上,尽阅运动服饰类、运动营养品类、体质监测器材类、时尚产品等马拉松博览会四大参展种类。体博会尝试举办马拉松博览会,这标志着体博会在与金牌赛事结合,迈向专业细分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
 
下篇:马继龙谈体博会未来发展
 
  1)除了每年一届的体博会,我们也开始着手举办像马拉松展会这样与竞赛项目相结合的展会,随着这种展会的提升,会不会对于体博会自身造成冲击,或者会不会成为体博会的子品牌?
 
  我们想打造一个“永不落幕”的体博会,这个“永不落幕”不在于延长展会时间,它的概念是有一个大的综合性展会,同时有若干个专业性展会。也就是说,在每一月都会有一个展览或者一个季度有一两个专业的展览,构成全年都会有体育用品展。专业性展览以突出项目发展为特征,比如高尔夫展、马拉松展,今后可能还会有像足球展、网羽展等项目的专业展览。从专业角度讲,这种展览比大的综合性展针对性更强,它的人群划分比大展也更具针对性,同时也是对综合展览的补充。在推进展览的同时,也会吸引一些国际大品牌的参与。综合展在项目的专业服务方面,我认为目前还有薄弱环节。
 
  5)体博会已在在北京、上海、福建、广东、武汉、成都等多地举办过,是否觉得频繁变更举办地会不利于体博会品牌建设?是否考虑将体博会长期落户在一到两个地方举办?
 
  选择成都的因素有:西部大开发,拉动内需,灾后重建,满足众多企业影响更多的二线城市等。成都的有如下的有利条件:一是硬件设施达到规模要求;二是成都以往办过几次展会有经验基础;第三,成都在西部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曾经为满足大家要求,希望固定下来,参照欧洲做法,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在北京,是为了加强对全国的辐射;到地方,是强化区域推广宣传。但体博会最终选择固定还是流动办展,这些需要与参展企业进行沟通,因为体博会的宗旨是为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服务,流动或者固定,要以企业需求来衡量裁定。
 
  6)09年体育用品博览会,耐克没有参加,与之相比李宁等国产品牌异常高调,有观点认为那时候是国产品牌在抄底,现在如何评判国产品牌的抄底,成功与否?
 
  这种现象可能会有,但并不像大家所理解的抄底那样。08年金融危机对国际几个大的品牌影响远比国内企业要大,很多品牌到现在还在调整,包括市场定位、渠道、领导班子。阿迪达斯从08年到现在换了不止两任领导,大家都在不断调整。这种情况,他们没有参加体博会也是可以理解的,体博会是它的一个平台,但不是唯一平台,它更多要考虑整个大市场的布局,一两年不参加也很正常。
 
  国际品牌没来,就显得国内品牌比较突出。从总的销售额上来讲,虽然还有点距离,但已经对国际品牌造成挑战和威胁,10年从1亿发展到70亿,可能也只能由国产品牌创造。
 
  9)马主任,刚才您说到永不落幕的体博会,咱们在专业展会方面有什么具体的规划?有没有一个时间表?
 
  应该说有一个方向,现在还没进入到一个时间表。这与项目的发展、老百姓参与项目的程度有很大关系。之所以先推出马拉松,是因为田径的普及程度,而且北京马拉松又是一个金牌赛事,因此我们首先切入这一块。将来,包括足球、草坪、羽毛球等都可能办专业展,随着运动项目的推广普及,能够带动很多相关行业。找赛事的切入点与展览结合,尤其借金牌赛事的影响力切入专项展,通过展览反过来又能促进运动项目的进一步推广和普及,加强人们对运动的认识,带动与之相关的体育消费。
 
  14)在去年体育产业会议上,杨树安局长着重强调了要树立“大体育观、大产业观”发展体育产业。那么作为唯一一个独立由国际体育总局系统举办的大型体育用品展会,体博会多年来在服务于体育产业、服务于经济社会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从体博会诞生发展到今天,客观上就存在一种大体育观。因为体博会的服务是多元化的,首先要满足的是竞技和全民健身的需要。从产品构成上来讲,体博会不断满足“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两大纲要的需要;从拉动内需上讲,由于全民健身的普及和发展刺激了老百姓对体育的消费需求,体博会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展示平台,配合拉动内需做出了很大贡献;再一个,展会这个载体本身也是一种大产业观,展会这1份产业能拉动9份其他相关产业,展会在一个城市举办,可直接拉动当地第三产业如交通、饮食、住宿等多方面发展。体育产业2000亿中1500-1600亿都是体育产业增加值,也能体现大产业观,虽然体育产业现在的GDP所占比重微不足道,但今后的快速发展一定能够受到各方的高度重视。
 
  所以,从一开始,体博会就是一种大体育观、大产业观、大社会观的客观体现,我们也一再强化这一理念。
 
  15)马拉松展结合北京马拉松这样一个金牌赛事的成功举办,从体博会今后的发展看,是不是体博会也能成为赛事与体育用品行业互动的一个平台?
 
  这方面我们一直在探索,一个结果就是与赛事结合。除了单项赛事,我们还考虑与全运会、城运会等综合性赛事相结合。比如,辽宁举办2013年第12届全运会,辽宁方面就有需求做一届体博会,我们也在考虑体博会与全运会这种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结合。一个是更多满足场馆建设方面的需求;第二是满足竞赛队体育用品的需求;同时也要考虑综合赛事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需要。此外,城运会是一个有近百个城市参与的综合性运动会,这里有更大的推广空间,也是我们研讨的课题之一。
 
  16)体博会从一年一届,到一年一冬一夏两届,再到马拉松专项展的出现,从体博会发展历史上看,马拉松赛诞生的前因后果和过程是什么?
 
  这样的发展是市场细分的需要。企业需要突出专业特征,需要影响的人群也是有指向性的。这种情况下,马拉松展的诞生是我们计划和专业项目相结合的一个尝试。做了以后,从反馈的信息看是非常好的,吸引了几乎所有的国际一线品牌,像耐克、阿迪达斯、纽拜伦、美津浓这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都看得见,伦敦的马拉松展也不过如此。可能这种专项展览更符合这些企业的市场定位和在国内的推广需要。
 
  17)马主任,您对“国际品牌向二三线城市扩张,民族品牌挺进一线城市”这种现象有什么样的评判?另外,体博会办了这么多年,您对体博会有什么样的评判?从您的角度,对体博会具体的运作方式有什么样的考虑?
 
  大家都在发展,只是销售渠道做了调整,原来只看重一线城市的国际品牌掉过头来开始重视二三线城市,而一向以二三线城市为据点的国产品牌开始向一线城市扩张。总体上,体育用品还是一个快速发展的一个行业,我还是持有这样一个观点。
 
  体博会今年18个年头,我们做了许多探索,主要围绕“为参展企业、贸易观众做更好服务”的宗旨。由一年一届到一冬一夏,再由综合性展到专业展览,围绕我们的宗旨来进行定位,考虑安排我们的年度工作计划。所以,我提出一个大的综合展、若干个专项展,也是建立在这个宗旨之上。因为我们的探索得到了企业的认同,收到了很好的市场效果:一方面是社会效益,运动参与者的良好反应;另外一方面,企业收到了更好的效果。所以这也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明确了我们的展会走这样一个趋势。至于什么时间推出哪个项目,这是一个时间问题,也是一个市场问题。当然,在这一过程中,综合性展也会有所调整,还不具备做专项展的时候,在综合性展中做一个“展中展”,将某一个展区的展览做得更具针对性、更专业化。比如,这几年户外这块发展不错,展区中的品种花色琳琅满目。我们打造的“展中展”,特点会更加突出,贸易观众的组织和有针对性的服务将更加细化。又比如,健身器材,是展会中最大的一块,完全可形成“展中展”的格局,有针对性进行宣传,按照一个准专项展进行组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