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南山庙尔沟事件中暴露出的问题

户外 12年前
  12月11日的庙尔沟救援行动已经过去了四天。本次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同时引发了关于户外活动安全的大讨论.山友和媒体各抒己见,正面的,反面的,不一而足。下面我来谈谈庙尔沟事件中暴露出来的户外活动中的问题:

  这次开心群组织的这次庙尔沟活动,其实是现在很多户外群活动的典型模式。用“标准”的户外活动模式来评价,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我们提出来,并非针对性地批评某个群体,某个活动,而是在阐述一种现象。

  1、活动通过qq群组织,未在公共平台发布,没有活动计划书,活动随意性较大

  在公共平台发布活动,要求有详细的计划书和风险评估报告,也会被广大山友和队员看到,会接受版主和山友的监督,自然地,这样公布了计划书的活动就不太容易随意调整路线。反之,没有计划书,领队和队员就会比较随意。这样的随意,也许在夏季的菊花台没有问题,但在冬季的庙尔沟,就是问题了。

  2、临时更改路线,缺乏基本的地形判断能力

  活动原计划到达“猫猫”峰后,原路返回。但到达达坂,看到山下的公路后,就认为眼前的山谷可以下去。其实,这个山谷是典型的“大头细脖子”山谷,上方的汇水区很大,下方坡陡,易出现强烈的水力侵蚀,形成峡谷和悬崖。实际情况是,当11人团队连走带滑下降到峡谷冰瀑的时候,因为陡峭下不去,也上不来了。这种情况与羊圈沟的几次意外事件情况基本一样。

  对这种地形的判断,是户外领队的基本功和入门课,但本次活动的领队并不具备这一能力。

  3、雪地徒步,没有携带绳索、gps、对讲机等必要设备

  雪地徒步,必须携带10米以上绳索,这是对所有户外领队的基本要求,如果有一根绳索,两名救援队员带领大家下降的过程就会更安全一些。

  如果受困队员使用了gps,那么就可以在达坂附近更改路线的时候记录下gps点。第一可以发给本群的驴友或者救援队以便备案,第二,当受困的时候,救援队可以根据gps点位信息迅速到达。而在本次救援中,受困队员在山谷中无法启动gps,无法报出数据,至少延误了救援时间至少四个小时。

  如果受困队员有对讲机,那么就可以在受困后,调整到新疆山友救援频率439.990,与救援队保持联系,与手机通讯相互配合。

  以上是受困户外团队所犯的一些技术错误,但同时,该团队在一些环节也作出了正确的处理,值得肯定:

  1、在受困后,立即通知新疆山友救援队,而不是其他非专业的机构,这一点值得肯定。

  作为对比案例,在去年同一时间的黄山救援中,受困峡谷、但没有生命危险的上海大学生求助家属,引发过度救援,人海战术,最后导致一名民警献出了生命。

  2、受困后,11人团队在领队的带领下,团结一致,采取了正确的自救措施,如点起篝火,集中分配食物,积极执行救援队的远程指令。在救援队与受困队员的多次通讯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个团队在危机时刻的处理是恰当的,团队做到了冷静、团结,这也是成功救援的重要基础。

  3、队员携带了必要的应急食品

  作为新疆山友救援队,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救援,并且是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与社会各方力量(消防特勤、派出所、攀冰山友等)密切配合,分工合作取得的成功,但在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1、后勤保障工作缺失

  救援队员从第一天晚上7点半进入山谷后,到次日上午已经连续两顿饭没吃,但救援机构没有在早晨及时启动后勤保障,以致到救援队员下山的时候,很多人已经三顿饭没吃了。

  2、没有携带上网电脑

  在判断路线时,因为没有携带可上网的电脑,无法查阅立体地图,只能通过Ipad查阅平面Ge地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路线判断。今后救援中,将把上网本和无线上网卡作为基本救援设备。

  3、救援队器材不足

  针对这次救援,队员反映攀冰器材和上升、下降器材数量不足。今后将设法筹集基金,补齐部分装备。

  4、调集攀冰救援队员过晚

  在下方搜救队员遭遇冰壁,无法上升的时候,没有及时调攀冰救援队员进山。如果攀冰救援队员提前2-3小时到达,则可以上升数个冰壁,提前增援带领11名受困队员下降的两名救援队员,救援安全系数会得到增强。

  5、车辆调度不足

  在调集第一批救援队员时,没有考虑车辆问题,救援队中的越野车资源没有得到发挥。实际救援中,只好借助水西沟派出所的越野车转移队员进入山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