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全民健身登山步道的建设,除得到国内众多省市的认可和效仿外,还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的高度肯定。
2010年1月,全国新年登高活动南方主会场落户重庆,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为重庆全民健身登山步道授牌“全国群众体育示范工程”;
2011年1月,全国登山健身步道建设工作现场会在浙江宁海召开,重庆市体育局的发言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重庆经验”。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选择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是重庆发展体育的基本思路。
进入21世纪,随着全民健身意识的增强,为群众锻炼提供方便、科学的健身场地和器材成了体育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2003年,“两江四岸健身长廊工程”开始在主城和部分区县实施。这一工程充分利用重庆独特的江岸优势,通过安装健身器材、植入体育元素等方式,为市民提供尽量多的健身场所和设施。由于惠及众多沿江市民,这一工程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中国全民健身20大景观工程”之一。
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群众要求参与全民健身,“两江四岸健身长廊工程”覆盖面太窄的问题逐渐显现。
“靠水吃水”路太窄,那么,“靠山吃山”呢?2006年初,众多国内群众体育专家集聚重庆,就此设想进行论证。
“重庆多山,特殊的地理环境要求市民外出必须爬坡上坎,这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方式。我们可以考虑鼓励并保护这种方式,并将其引导到全民健身、科学健身上来,让群众健身在身边就能进行。”专家们建议。专家观点与政府想法不谋而合。
2006年2月,我市全民健身登山步道工程正式启动,南山黄葛古道成为首条健身登山步道。
3月,北碚缙云山健身梯道开工建设,拉开了登山步道建设大幕。
已建成142条登山步道
2007年5月,市体育局下发《关于开展全民健身登山步道工程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始全面规范化建设登山步道。一时间,铁山坪、歌乐山、南山……主城周边登山步道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
2008年12月,“健康重庆”建设动员大会上,我市明确提出“到2012年,全市每个区县建有登山步道两条”。
这让本来已经十分红火的登山步道建设更添一把火。无论是地域偏远的城口、巫山、巫溪,还是地处中心的渝中、江北,都可以找到适合体育锻炼的登山步道。
为了让市民登山健身更科学、更有乐趣,不少区县在建设上煞费苦心。
在黔江西山公园登山步道,从起点开始一直到终点,每隔一段距离都有登山自测标准和科学健身标识牌,市民可以根据自测的心率和脉搏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确保科学健身;
在歌乐山登山步道群中,有一条独具特色的“箴言道”台阶上雕刻了众多箴言,市民可以一边锻炼,一边接受箴言的熏陶。
截至去年年底,我市共建成登山步道142条,提前实现了“健康重庆”的建设要求。
市体育局副局长张欣表示,目前全市登山步道的规划建设依旧在紧锣密鼓进行,再过3至5年,重庆的登山步道将会达到200多条,“届时,不管什么地方的群众,都可以就近参与登山健身”。
惠及群众近千万
2月18日,周六,歌乐山全民健身登山步道。
在拾阶而上的人流中,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年夫妇格外引人注意。在略显陡峭的步道上,两人步履矫健,一段长达400多米步道,他们居然一口气爬上了顶端。
这对夫妇男的叫陈光华,71岁,女的叫蒋林慧,68岁,两人都是沙坪坝一所中学的退休教师。以前由于工作忙,缺少锻炼,两人身体都不太好。“退休后,就想着要找方式来锻炼身体。两年前的一天,社区组织爬山活动,我俩也报了名参加。从那天起,我们都喜欢上了这项运动。只要不下雨,我们一般都会来登山,一周至少三四次。一方面,登山步道离家很近,坐公交车10多分钟就能到达;另一方面,登山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观赏户外的景色,呼吸新鲜空气,愉悦心情。”老陈说。
“你看,我们现在的身体多硬朗,不仅颈椎病好了,而且也很少感冒。”蒋林慧开心地说。
据市体育局统计,每天,遍布全市的每条登山步道吸引健身爱好者的平均人数超过1000人次。以目前的登山步道分布区域来看,至少有近1000万人在住家附近就能够参与登山健身,享受登山乐趣。
登山步道建设所激发的健身热情,让全民健身意识和理念在重庆市民中得以普及。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沈松表示:“我市国民体质抽样监测合格率之所以能够达到92.7%,与登山活动的开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在全国性的群众登山比赛中,我市市民更是成绩不凡。在去年举行的全国登山比赛和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上,我市选手喻文利和王志城分别夺得男子中年组和男子青年组的冠军。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盛志国表示:“依托当地的地理特点,选择适合的全民健身项目,这是一条非常正确的道路。重庆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全国其他省市借鉴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