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服博会 看中国户外品牌怎样走入国际市场

业界 11年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看一看同行或者相关产品的发展趋势,对于品牌本身发展不无裨益。
 
在3月底的第21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2013)上,业内专家对中国品牌如何进入世界服装市场的探讨,结论与目前的户外行业的发展趋势暗合。服装本就是户外产品内的重头戏,这些专家的观点对国内户外品牌拉近与国际品牌间的距离,闯入国际市场,很有借鉴意义。

设计需大胆 形成自己的风格
 
北京白领时装有限公司董事长苗鸿冰认为,目前,中国服装设计还停留在起步阶段,离世界知名品牌所要求的“独具风格”有较大距离。打破服装同质化,形成自己风格,要依靠具备国际视野的设计师和独特的设计理念,用现代的手法,架构起更具“国际范”的设计体系。
 
在北京ISPO展会上,无论大品牌、小品牌;无论专业品牌还是大众品牌,时尚的配色、裁剪已成为主流户外用品未来的发展趋势就是功能与时尚,缺一不可。与前些年追求自然色调,相对沉稳、低调的风格不同,当前户外服装开始走进生活,这一点被众多品牌捕捉到。

但从产品的设计来讲,同式化一样非常严重。最直观的一点,黑红的猛犸象、桔黄色的lafuma这些特色鲜明的品牌越来越少,更多时候你挡上LOGO,就很难分辨产品的品牌。什么是“国际范”,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可如果没有自己的风格,总是随波逐流,赢得的只是短期的利润。

让市场接受需要叫得响的服务
 
“在中国服装界中,每15分钟就会有一个品牌受到关注。如何让这种关注变成持久的购买力?”世界知名牛仔品牌EVISU中国区总裁赵俊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专家认为,品牌要让市场接受,还需要在服务上下工夫。苗鸿冰说,要满足顾客消费层面和心理层面的需求,企业要让客户感受到“专属定制”般的服务,从而发掘新的需求。北京服装企业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说,服装企业要通过定制服务、精细管理创造新需求获得新利润,依文依托“衣橱管家”服务,预计今年销售额增速在50%左右。
 
相较于服装,专业户外用品的定制需求更为强烈。开展这样的服务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但是带来的隐形收益更加丰厚。德国高端户外鞋品牌HANWAG(悍威) 全球首推顶级定制服务,虽然收费高昂,需要等待至少6个月的时间才,然而慕名而来的顾客仍然络绎不绝。这项服务也让全球的户外爱好者记住了这个品牌。当然,这种模式难以复制,品牌需要寻求一个合适自己的方式,不是做噱头,而是踏实做事。

服务的另一个角度,现在的销售模式品牌更多注重的是前期的宣传,要让东西尽快的卖出去,而对于消费者的后期维护往往做得不够。有一个公认的理论是:损失一个老客户会,需要企业至少再开发十个新客户才能予以弥补。国内户外原创品牌华巍曾与户外资料网(8264.com)合作推出为论坛注册用户提供免费修补各品牌羽绒睡袋、羽绒服的服务。这项活动,对打造品牌形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营销手段多元化将成为趋势
 
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认为,在不影响品牌定位的情况下,中国服装企业可以尝试经营渠道的转变,包括搭建互动平台、创新门店模式等。
 
“营销转变的核心是增加顾客和品牌之间的沟通。包括新的店铺形态,新的产品结构等。”大连思凡有限公司总经理周严说。
 
在中国国际服装博览会上,不少商家已经开始尝试转变。MJ style等多个女装品牌在展会上推出了集合设计、服装、搭配一体的“一站式购物平台”,每周将根据每一店铺的顾客反馈更新新品,满足顾客对潮流和个性化的需要。定位新古典中国风风格的女装品牌TAMSOON也表示,将在店铺分布上另辟蹊径,不仅在商场,还要在会所、美容院等场所中寻找合作伙伴。
 
现在综合性户外品牌大多都在走商场、户外店、电商,只是侧重不同,而专业用品更注重户外店。对于产品的营销的推广上,服博会商家的做法,也许会带来一些启发。所举例的两个女装品牌,都是明确定位自己的消费人群,将商品“直达”客户。
 
在品牌营销先入为主的策略,往往可以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甚至成为领导品牌。运用差异化营销的策略改变营销策略,在品牌成长期限过程中,有效地针对高获利消费群进行刺激购买,是品牌营销的致胜关键。
 
率先进入电商领域的户外品牌,已经享受到丰厚的回报。户外用品种类繁多,用户群划分更细,特别是一些小众产品,寻找到产品营销的蓝海,多元化的营销手段将使品牌快速成长。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