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幽秘(访柬埔寨1) - 走出国门 - 8264户外手机版

  走出国门
本帖最后由 贡嘎子 于 2018-2-17 21:57 编辑


大约十多二十年前,在[color=rgb(0, 0, 0) !important]云南《山茶》人文地理杂志上看见一篇图文:一个人的吴哥窟。不用说,作者的经历与感受会对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但那时的我,并没有条件去海外探秘,便转而去藏区寻找不一样的体会了。

渐渐地,一个普通工薪族出国[color=rgb(0, 0, 0) !important]旅行已经不难。当我再次关注吴哥窟,转眼间它已经成了[color=rgb(0, 0, 0) !important]旅游胜地。圣地却游人如织,在我的心目中立即大打折扣。曾经的向往,一落千丈。出行前,我对同伴说:[color=rgb(0, 0, 0) !important]柬埔寨对我是可去可不去的地方,如果去,至少保证三天的时间看吴哥窟,没三天看吴哥窟的保障,去柬埔寨就兴味索然。


连同旅行社本身安排去吴哥窟观光的半天,再利用两天半的自由行,好歹凑足了三天。不出所料,旅行社安排那半天,在大吴哥巴戎寺与塔布隆寺,人流之拥挤与行动之急促,差不多毁掉了所有的美感,面对精彩依旧的吴哥窟,也真难泛出溢美之词——我跑得够快,也不过是把大多数景观瞄了一眼,而已。





情况在当天下午发生了变化,摆脱了旅行社的引导,到了小吴哥,我赶紧一句话:各自慢慢看,太阳落山再出来会合。




小吴哥是面积最大的一个独立景区,大得超乎想象。很快,人流被稀释掉了,只消选择一下路线,便可寻得一片安静。吴哥的神韵,实在只是在这种状态下才显示出来的。



一两小时在不知不觉中过去。偶尔碰上走散了的同伴,彼此招呼与交流,都下意识压低了嗓门。其实,旁边并无他人——突然会有这种气氛,似乎只因身边的无数的门廊、长长的通道、形态各异的雕刻与一步亦变的光与影,在暗示着什么?




女王宫我们到得较早,人迹稀少。高大的树,空旷的坝子,散落的石雕,在一道道略显倾斜的雕梁门框内外偶尔一现。

三两步踏过长满苔藓的石阶,目之接踵所见:是岁月无声......


通幽的曲径,在短短的一二十分钟之内,随着批量游客的到来,把你引进了女王宫的核心地带。女王宫的建筑雕刻遗迹是毫无疑问的精美绝伦,叹为观止。但与身边的人不断擦肩,不停让道,方能寻个空挡去欣赏一下这样的建筑奇迹,空间,被限制在了人群之间,时间,被牵制在了当下......那感官获得的观感,便怎么也越不过赞叹的极限了。此时的我,堕落成为一架记忆的机器,跟手中的相机一样,只不停地咔嚓咔嚓下去。




离开女王宫时一阵阵惋惜:这么了不起的瑰宝,在人群强大的气场中,虽已尽显其形,实难同现其神哦。



登上毗粒寺高高的石阶时,午后的太阳,明晃晃的,却异常安静,静静地,投射出一座座塔影,一片片墙影......层层高台与塔体之间,一片空灵。只偶尔,一两个小小的人影,在天幕的衬托下,在空旷的长空与高大的塔体之间,出现一下,又消失了,显得那样知趣而恰好。


静静地仰观一个个斑驳模糊的人形神像、一座座仰天长啸的石狮......不再仅仅是被一种精湛的技艺折服赞叹,而是在其神韵的感染下冥想了。


原本善于激动的伙伴,个个又都压低了嗓门,几分神秘地悄悄招呼着,意在能把每个新发现予以分享。发现两堵墙面间形成了一个长长的阴影通道,没人招呼,一个二个便鱼贯而入,流连其间四顾,寻觅着吴哥的幽秘。那情景,很像在清冽水中的鱼儿,摇摆着尾巴,嗖嗖嗖一溜子钻进一丛丛水草的掩映之中,才静静地漂浮着,一动不动。

吴哥之大,大到总有地方能稀释掉簇拥的人群。真有幸,我看到了吴哥的幽秘。

偌大一个吴哥窟,是在比它的主体更大得多的热带原始丛林包围之中幸存下来的,这个情景,完全超乎我事前的了解。


在高大茂密的森林间,迎送透过枝叶的斑驳阳光,是一种久违了的奢侈,竟恍惚是梦,连如今回想起来,依然:如梦。

吴哥窟是一个宏大的古代建筑群落,寺庙遗迹数量之多,多得对一个初访者来讲常常连名字都记不清,但我却轻而易举记住了“班黛喀蒂寺”,因为在这里,我发现了吴哥窟的一个巨大魅力所在,那就是:吴哥的幽秘。




吴哥的神韵,吴哥的魅力,是在静谧中才会全部显现出来的。


来到班黛喀蒂寺,游人愈渐稀少。跨入这座寺庙,才注意到吴哥窟大部分遗址,已然分不清寺庙与森林的界限,



各色林木似乎在与古老的寺庙竟相比寿,的确,它们大多真比前来光顾的游人高寿许多。

午后强烈的阳光,被高大浓密的树林分解成斑驳的光斑,洒落在地面、墙面、门窗框里框外、或残缺或依然完美的雕像、纹饰上,在光与影的闪烁中散发出神秘的气息。




这座古庙不大,前后左右四顾,似乎就可以触及到那残缺围墙的边缘。但每走一步,就会有点什么在勾引你的视线。于是走走看看,看看走走,很短的路,也足以让你走上一个小时而意犹未尽。



小小一个班黛喀蒂寺让人目不暇接。初看上去它似乎比不上女王宫的精湛与完美,但细看它的每一处细节,绝无粗糙之嫌,只是在风格上趋于简洁。



近千年岁月的风雨,不可避免地对它造成了外形上的毁损,但时光之神奇在于,它实在不是一个破坏者:当你伫立这样的残垣面前,会发现时光的印记,令它不仅多了一份遥想,更多了一种神秘......


那些对神灵充满敬意的能工巧匠们,千百年前在这里留下的痕迹,经过岁月的洗礼,其神韵更加熠熠生辉!

这一切,在游人稀少的班黛喀蒂得以充分的显现,让我有幸领略到吴哥的幽秘,更在后面的行程中,深受其益。


柬埔寨我去过4次了。头一次以后其他都是被去的,各种闺蜜各地闺蜜的央求。从去拍zhuang照bi,到被拍照。看你对吴哥的认识和我一样的淳fu朴qian,很欣慰。
本帖最后由 贡嘎子 于 2018-2-17 22:17 编辑



吴哥三日的诸多感受,竟被这两个人表达得这么简洁,这么到位......


真好,Enjoy——吴哥的幽秘。

                                                                                                      2018-1-28

本帖最后由 贡嘎子 于 2018-2-17 22:16 编辑

在圣剑寺的廊道,与一位迎面而来的[color=rgb(0, 0, 0) !important]法国女子打了个照面,简短寒暄了两句便各自而去,后来在一片林荫下又碰上了,只见她对我会心一笑。我想这一笑已经足够,不料她似乎意犹未尽,静静地注视着我,用了几分沉醉的语气,悠长地对我吐出了一个词:“Enjoy.....”

“enjoy”在汉语中是双解:欣赏,享受。


欣赏是一种享受,享受必有欣赏。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名句“慢慢走,欣赏哦”之中,自然包含着“慢慢走,享受哦”之美......

本帖最后由 贡嘎子 于 2018-2-17 22:14 编辑

游完吴哥窟若有这般收获,那,你收获的将是具有“高棉的微笑”般的魔力!

本帖最后由 贡嘎子 于 2018-2-17 22:13 编辑

吴哥窟的门票,要打印上持票人的头像。拍照时,工作人员会提示每个人“请微笑”。这个细小的环节,非常有意思:他们希望你通过一番游览,也能像高棉人那般平静地微笑。

本帖最后由 贡嘎子 于 2018-2-17 22:12 编辑

感受到这一点,我确信这高棉的微笑,已经在我心中挥之不去,不虚此行了。

本帖最后由 贡嘎子 于 2018-2-17 22:11 编辑

后来,我再度登上巴戎寺,去注目那一座座巨大的石佛头像。


这些巨佛头像被称为“高棉的微笑”。


这再一次瞩目他的面容,因见识了高棉人的平静,这才知道:原来这高棉的微笑,源于高棉人内心的安静。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