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枧杂记——2025楚尾吴头游记之三 - 重庆 - 8264户外手机版
本帖最后由 佛山老林 于 2025-7-16 14:28 编辑
小枧杂记——2025楚尾吴头游记之三
7月7日游完上栗石洞口傩神庙后,意犹未尽,7.12又跟着家人驱车来到上栗小枧。
萍乡市上栗县东源乡小枧村,傩文化底蕴深厚,是 “中国傩文化之乡” 。这里的小枧傩庙,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 年),重修于清,为四栋三间二进一房三室歇山顶,清同治十年(1874 年)进行扩建,占地面积约 3000 平方米,是萍乡现存最大且最完整的一座傩庙,庙内古傩面具雕刻精致,承载着七百多年的历史记忆,傩舞表演据说精彩绝伦。
释释题目。“楚尾吴头” 本指古代楚国与吴国交界的地带。这一区域大致涵盖今
江西北部、
安徽南部及
湖北东部等长江中下游交界地带,此处专指江西萍乡。由于萍乡处于两大文化圈的过渡带,这里兼具楚文化的浪漫奇诡与吴文化的精巧灵动,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语言、民俗、艺术等方面呈现出多元杂糅的特点。比如萍乡的傩文化,既可见楚地巫风的遗韵,又融入了吴越民间艺术的元素,是 “楚尾吴头” 文化交融的生动体现。
长山社不得了,请看匾上稍小的字:古杨子庙!长山社位于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小枧傩庙内。该傩庙在清同治十年进行扩建时,在主体建筑的右边增加了杨子庙,左边增加了观音堂。传说中国古代哲学家杨朱曾到过上栗县的杨岐山,因面临歧路而哭泣,杨岐山也因此得名。小枧杨子庙就是为了纪念杨朱 “哭歧” 这一事件而建,它与杨岐山地理位置相近,共同承载着当地关于杨朱的历史传说和文化记忆。但杨子庙为何改名为长山社,未知原因,甚为可惜。
“杨朱哭岐” 不仅是一个关于 “找羊” 的小故事,更是古人对人生选择、世事复杂的哲学思考。它提醒人们,面对纷繁的选项,需明确方向、坚守本质,避免在无意义的岔路中消耗自我,这一智慧至今仍具启示意义。但,杨子庙之名逐渐湮没,莫名其妙的长山社几个大字倒是铁画银钩、清晰饱满。
本帖最后由 佛山老林 于 2025-7-16 12:20 编辑

上栗的行政区域的沿袭,了解一下。
总的来说,小枧傩庙之游,杨子庙、傩面具、爆竹始祖等等等等,确是触摸到了深深的文化根脉。可这份欣喜很快被失望覆盖:展柜里的标签缺失,深入介绍的内容仅一语带过,庙宇戏院建设管理的粗放,秋收起义的关联更是语焉不详。这般粗糙敷衍,只剩形式化,哪能让人读懂傩教读懂小枧的精神内核?
改进其实不难:专家梳理傩教典籍,用影像还原仪式;复原爆竹古法工坊,讲清其从祭祀到民用的演变;更要深挖革命史料,用实物与故事串联起红色记忆。别让珍贵遗产只当摆设,若能把文化肌理铺展清楚、丰满,谁还愿无奈 “适应”?可能,小枧就会成为真正的小枧。
同游小枧的有:母亲、大哥、二哥、二嫂、三哥、爱珍、俺。
来几句
素壁无纹接野烟,傩容随意藏台前。
残香坠烬凝寒泪,古卷蒙尘失旧篇。
陈法循来如刻木,深研辍处似临渊。
楚巫脉息风中逝,空对斜阳作俗筵。
本帖最后由 佛山老林 于 2025-7-16 07:52 编辑

上栗参加红军的人不少,幸存者不多。

这几位,当然是官居高位者,值得载入史册。

张国庶!

邓贞谦,多年轻的烈士,北大学生!

为啥引它,不记得了。嘿嘿。
本帖最后由 佛山老林 于 2025-7-15 20:28 编辑

我想,小枧傩庙一晚,是毛泽东人生无数夜晚中可能不算平静的一晚——毕竟是初次掌兵,而且是,兵败!之后,去向“未定”。但很可惜,这一晚,在小枧傩庙,在历史记录里,它就是很平静的一晚。

那这以后,小枧、上栗,当然仍然是中国革命的同路人,甚至,是牺牲者,是奋斗者。

这些红色标语就展现了小枧、上栗红色的革命道路。

直到1949,上栗解放。
本帖最后由 佛山老林 于 2025-7-15 20:20 编辑

又是没想到。秋收起义部队曾经路过小枧!甚至是住在小枧傩庙一晚!

这个就太意外了!!顿时,让人浮想联翩。
本帖最后由 佛山老林 于 2025-7-15 20:18 编辑

在时代大潮面前的上栗,用孙犁《荷花淀》里水生嫂的话来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轰动一时的萍浏醴起义,里面有几位就是上栗人。

可惜,仅有其名,未有其“人”。

讲五四运动,怎么可以把张国庶的哥哥漏了呢?

引此别无它意,我少年时印象最深的一幅油画而已。那时,俺不知历史,不知油画,只知道他来安源了,革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