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旗大桦背徒步纪实 - 内蒙古 - 8264户外手机版

  内蒙古
本帖最后由 逐歌 于 2025-9-24 21:13 编辑

我没有徒步的经历,想起来我步行走的最远的路还是儿时每年春节随全家人一起去外祖父家,只记得爬了一座山又一座山,翻了一个坎又一个坎,早上还得早起,但为了去见外祖父和我的小姨,还是特别兴奋。小时候没有电子红包给,父母亲还得背上比较有价值的礼品行走,中午能走到外祖父家,山里已是炊烟缭绕。如果这也算徒步的话,那我还可能比较资深(^O^ )。长大后,老舅在我们市里已购置房屋,外祖父也进了城,我就再没爬过山。
我在潜心学习无人机后,将手里一台吃灰一年多的御3给抵了,换了御4。因为上了课,对炸机有了底,至少敢飞了,为了提升运镜,只要周末有时间,我肯定外出,在距住地附近20公里范围练习。但没想到的是,这个外出接触大自然的事情会上瘾,乐此不彼。为了能接触更辽阔的自然,我寻找了好久才到一个户外群。群主是个要倒班的人,和他的户外出行总是不能同步。在看了他们的路线后,我一人独自去爬了东河的莲花山,很遗憾地是没有找到群主的机位,我也没拍到较为满意的视频,但在途中,结识了东河的登山队伍。给他们集体拍了照之后,和队长老李加上微信,我就此顺利打入群内部。于是促成了这次大桦背之行。

2025年9月21日,这也算我的官方生日,很庆幸出发。单出发这个本身,就挺鼓舞,因为你终于可以驶离车声喧嚣、红绿灯、监控布下的大局,你可以在导航中输入地址,像飞起来一样有种畅快,这可能就是出发单纯的快乐。

7点二十,我们在梅力更景区指示牌下会合,在往景区的路上有个分叉口,不知左走还是右走,就往左走——是一家蒙餐大本营,名字已忘,虽然那天早上我比老李他们早到,他们电话里让我往景区走,我以为是往景区走,我往右边开去,两条路不同的往景区的路画了黄色的分界线。我算两次看到这家蒙餐大本营,还是没有记住名字。记住,这是我第一次走错,因为大部队没有到,但在电话还有信号的情况下走错。

1)护林站是水泥路的尽头

2)沿门道沟进入河床,准备入山


所以进山的路线很多个,也是问道,是不是都会经过伊文小屋?小分队确实让大家担心了不少,没有对讲机真的不敢想象我们6人是不是全得困在山里。

发自8264手机版 m.8264.com
十分精彩解细节的讲述,文笔优美,娓娓道来,有点瓦尔登湖的意思,佩服你们的勇气和纪律性,但是分队了竟然出来这么多故事,需要指出,只有西沟能这么走,部分地方有信号,有伊文小屋,有放羊的房子,换其他一座山。。。

发自8264手机版 m.8264.com
本帖最后由 逐歌 于 2025-9-26 08:36 编辑

上到山顶后,手表电量余1%,记录轨迹的手机余18%电量,已不能护下山周全,我关掉了轨迹记录。下午220左右我们开始下山,队长接到小王他们的电话,约好在垭口碰面再一同出山。下山就显得简单,但石子与泥沙混合的路面,磨擦力变小,我们几人不约而同地都被滑过。在结满红色面果的小树林休息时遇到上山顶的羊倌,手里拿着绳子,说是去山顶背东西。趁着他们举行中式社交时,我又打开了无人机。朋友打电话给我,说包头下雨,赶快回来,我说我们这里也有黑云,但还没下雨。但云忽来忽去,并没有从这片山体移走,雨如期而至,我们没有避开,路面变得湿滑。不算大,也不算小,急促而绵密。在我们刚过小屋时,从山顶下来的羊倌又追上了我们,在我后面说“走快点”,我赶紧地让道,羊倌要去追他的羊。雨已淋湿他的外套,我不知道他长年生活在这个山中,是守望还是生存还是已练就一身道骨清倔,或许我们也不懂鱼之乐,估计他的内心、精神与山同在,方可在山里行走如飞。

【穿迷彩解放鞋的羊倌】

【大桦树成就的秋色,已别具一格】

【守山鹰。老鹰没见上,山顶上乌鸦与喜鹊交好,在无人区的大石顶上,睥睨傲视,环飞现场,像极了悬疑大片的开场】

【坐望峰】

【丫鬟俑】

【回来时发现小屋前还有个题字,写的睪华峰,不知道哪个高人题的,生僻字yi还是zhe?】

我们到达垭口时,雨下大,雨水顺着帽沿一直往下滴。检验冲锋衣防水功能的时候到了,整体过关,甚至我买的防晒帽都在一起防泼水,买的时候嫌贵,接近一对鲁宾逊登山杖。下山途中,为保返城的手机电量导航,没再拍照,在垭口,我们并没有遇到小王和老张,电话信号不是很强,以为他们往山沟下山的途中。我们顺道往山下走,但仍没见到他俩人影儿。


为避免他们从上山的山路下山而错过,卢主任主动提出他按上山的原路下山,去追他们。队长、李哥和我,三人从山沟里下山,两条联系小王和老张的电话声音一直未断,但仍不知他们二人在哪个垭口。李哥急得不行,说碰不到他们,我们不能下山,我们只能先呆在原地,否则再往下走没有信号,我们将彻底失联。队长电话打出去,他们又没有信号,李哥的夫人又闹胃疼,家里的女儿打电话催得不行,嗓门不自觉升高。驻足片刻,又望见山尖尖儿上的卢主任,我问是不是看见他们了,他回答,我看见你们了(:-D)。声音此起彼伏,加上雨声、浅浅的溪流声、电话铃声、说话声和队长对大山喊老张的声音,打破这山的宁静,而一切又显得徒劳。


队长又让卢主任再次返回垭口等他们,因为那里信号最强。不到一会儿又电话问卢主任,是否联系上了,回答仍然没有音讯。我突然想起,早上小王拿走一个对讲机。我提醒队长呼一下,队长说这么远,怕是呼不出去。我说试下。队长连着呼唤小王小王,你们在哪里,是不是到了垭口?那头回话了,声音清楚,但我为了防止裤脚被山草浸湿,披了个防潮垫,悉悉索索地响,听不清具体说的啥,只知道联系上了。小王他们也不知道说的在哪个垭口。按队长后来的说法,在山里迷了路的小王和老张压根没有走到插着经幡玛尼堆垭口。当时他们回复已往小屋走去,说晚上住在小屋。队长一听说不行啊,就你们两人,一男一女不太合适呀,不好给你家人交代啊。一个驴团,真的没有个操心的队长不行的~又给卢主任去了电话,让他往小屋去,一同住下。至此,我们三人才继续赶路。


山沟里有几处地势险要,无路能走,只能从挂着溪水的山石上依势而下,底下小潭里积着水,石面似有苔藓,高度已超过一双腿的长度,必须脚上有个支点才能安然着陆,我们没有绳子之类的物品,那一会儿感觉我们得挂在这小山沟的大石头上了。关键时刻,李哥尝试下了去,一步一步扶着我的脚走到沟底,我们顺利进入河床主线。


天色已暗,天空尚有的灰青色还能让我们沿着河床行路,为了不再碰浑身都是雨水的杂草,我们大部分路程都在河床上行走,以至快走到几近没路时很是怀疑是否走错,在河床里往东看包头的那片海特别亮,包头,那就是方向。接近两小时,我们终于抬头能看到早上接驳河床下山的一条山路,此时天色光线已严重不足,李哥垫后,提出打开手电,队长着急赶路,说上山再使用。我们依然往左边走,以至错过了上山的路口10米的样子,队长探了探,说没有路,我们已走叉了。


李哥强烈要求打开手电,不然不知道是不是继续走错。我们折返几步,就看到了左岸接驳河床的小路。下山时,李哥和队长都看见早上从河床里分道的小房子,我仍没看到,跟着一块一块的警示牌,和水渠的布线,我们在晚上7:40走到护林站。


这一程算结束,但不能算圆满。因为我们进山是6人,出山只有3人。反倒留在山中3人他们算圆满,因为当晚财阀进行了隆重的招待,第二天更是拍上了雾锁大山,还有张卢主任手指乾坤的照片直接封神。

【财阀级款待】

【卢主任手指乾坤】

回想起来,只有队长和卢主任算二次进山,我们四人都是第一次攀大桦背。上午在垭口时,另一组的一个人说我们人多,今天能顺利上顶怕有些难。此时我才知道,徒步大桦背人不易多,而我懂了,徒步的人其实内心留有一份高贵的孤独感,像屹立于世间独有的定力,使他们可以一人出行,两人成团,三人成群拥有毅力出发和向前。而大华背全程时间偏长,有种种不可估量的风险因素,不能强求。我的心率最高达到171/分。那可能就是我们走十步歇三步的时候,好在队长一路聊天,只要我说歇一下,大家都停下来等等再走。站在山顶,短暂歇息时,无人机飞起来能看到更为广阔的天地时,你不觉累和疲惫,因为所有的困难都已结束,你只要坐下欣赏无人机传回的图像,觉得满足。

出发就是为了前行,并不是为征服。看着这巨大的球形花岗岩经过重力、风力、洪水之力和时间共同作用也免不了有破碎时,你在人世间经历了什么样的破碎能与之相比?大山的经历是以万年计,沉默是它的最基础的底色,你只是一个时代的一点儿影子,偶尔闯入山中,歇歇走走。徒步,徒者,本义就是技穷,仅一双脚在上万年的大山面前如何谈征服?真实的境况是我们需要山,需要在山里重塑城市造就的特有的破碎,需要山不语、水不问,就能释放掉的那份孤独。

驴友一次次出发,找下一个目标,并非是让山见证我们,而是见证自己,经历所有,你仍觉得山河在前,人间值得。

感谢李队的邀请,感谢卢主任的领队,感谢李哥垫后的帮扶,小王共享的照片、分享的美食,感谢群里众多队友的支持,有幸走进大桦背。

ps:老张有句话值得放在这里-牛大骨吃完,套马杆喝干,大碗奶茶喝好,非常感谢羊倌老鄂的真情款待。感谢李队的精心安排,老李哥的担心,卢主任的指引和陪伴及所有队员的关注。景色美,人心更美,爱运动的人最美丽!
本帖最后由 逐歌 于 2025-9-26 08:38 编辑

全体在小屋休整大补给后,小王和老张放弃后面大桦背登顶行程,他们想就在原地转山,但这次的分开为后来下山的会合埋下了阻碍,也延缓了我们出山用时。11点20分,我们4人向大桦背进发。经过羊倌的房子,附近漫山遍野全是雪白的似云朵般的羊,我还没见过羊如此干净,堪称6S典范,简直如仙女下凡,你会有种立马想抓只来烤的冲动。人类的占有属性似乎从未减过,只是逐渐进化变得文明后懂得收敛(:-D)。我问羊倌有多少只羊,他说有7、800只。我真是羡慕,这哪里是羊倌,这简直就是本地财阀呀!他悠闲地坐在一人一方天地里,估计有足够的傲慢看我们如此徒步,是不是内心送我们的也有两个字“折腾”。(^O^ )

【财阀的生物资产,这半年盘点估计够呛】

【海拔1806米,时间:11:35,行程5.83km。望着筋骨遒劲的松树,扎根于岩,从容撑起一片天空,像领头在前的卢主任,不急不躁,不疑不虑,不催不赶,】

【海拔1998米,时间:12:20,这一个小时,我们的爬升高度又近100米,我其实已经很难坚持了,队长不停地鼓励,说快了,我至少问了三遍,那段平坦的路在哪里】

【海拔2059米,时间:12:34,终于能望见雷达峰了,轨迹行程显示6.81km。李哥的腿开始犯疼,我知道我们都到了身体承受的极限,队长建议把包放路上,我得带着我的无人机,只有李哥一人放下了包】

越接近顶峰的路程看似眼前,每走一步都是选择,放弃还是继续。速度从之前每一公里约半小时到花一小时,每走一步都在和自己较劲,在和过去对话,咀嚼脸上分泌的盐分,消化来不及挥发的汗水,来体验,来认识自己,来见证自己。

【登项。时间:13:56,海拔显行2311米,行程7.86km。因在起点门道沟处没有同步记录,行程略有差异】


应该是的,8月份说是不让进,门道沟处有人值守。
沟里发过洪水
本帖最后由 逐歌 于 2025-9-25 10:10 编辑

用时约50分钟,10:06我们从“小屋”标记处上到垭口,海拔为1744米,我的心率最高到148次/分,还好我没掉队。在垭口往东望,包头那一片海在两座山中间,海得更为明显,比以往更为柔美。垭口另外4人组也坐这休息。队长又开始强调10:30我们要到小屋,往前看可见到小屋的轮廓了,我们队里小王和老张被风景拴住,客观性忽略队长的时间和目标。而在一起等他们两人的时间里,我跟着另外4人走了,他们从中间的一条路往下走,而正确的路是平着走,我以为他们也到小屋。当我听到我们队4人的声音在我头顶却完全不应我的呼喊时,我发觉我应是走错了。掏出手机,信号变成隐约的省略号,甚至是一条虚线,此时方知对讲机-你很珍贵!!!我走进林子里,见到一块未知名物种的脸与牙槽相连的骸骨,回头与一只坡上的山羊对视,它也在问我,你去哪里。我去小屋呀,可此时在林中的我连小屋的影子也不见,我跟随的4人,像风一样消失,路上再也见不到登山杖戳过的小圆洞,而谷底传出的水流声越发明显。完了,我在大山里迷路了。我不知道是等队长他们赶上来,还是我应该返回垭口。再和羊确认过眼神后,我抬头望林子里不那么明朗的天,和我在垭口看到清新的小屋是两种心境,甚至一言难尽。我不再犹豫,快速返回,在垭口处再次确认小屋的方向后,终于看见小屋途径的路上有我们的人。我立即出发,才看到左边有一条平路,此时已来不及分清哪条路更近更快,只要有路就往左走,没路,就左下走,估计我浪费的时间有10分钟,往返的路程可能1km,我跑向小屋与他们再次会合时,时间为10:47,我估计用时也就十分钟。事后,队长把在垭口拍的视频发给我时,我说不是眼睁睁看着我走错了吗,他说他也在反思,为啥没有叫住我。

【垭口休息,这里是有信号的】

【站在垭口,望向包头-那一片海】

【队长的小屋】

【内饰相当豪华。我只能说经过徒步的人历年往复的修饰,小屋的确变得有点格调。里面有灶、有储物柜,相对干净,床上铺有薄膜,隔尘。我们离开时,把锁给带上了,怕大风刮的尘土扰了氛围】


本帖最后由 逐歌 于 2025-9-25 08:52 编辑

中途补给后,我们继续沿着河床走。河岸两边有土的就有路,尽量沿路走左右都可以,大多数时候,只有一边有路,没有路的就沿河床走。用时2小时多,近3km路,看石壁上写的小屋两个字,我以为到达了老李口中一直念叨十点半前我们的目标小屋。显然不是【楼主晃荡的贴子里提到的,是真的有个屋】

【在这里,我们又开始补给,另外4人也坐这休息。 我们沿山体上行,他们沿小屋标记右边的山沟上行,我们被反超】

【李哥(非队长)给另外4人分享本地桃】

我们向上而行的道路越来越陡峭,在半山腰有几步、几秒明显让我有了种生命的威胁,好在我们队伍步步为䊨,前脚后脚的帮扶攀沿,顺利渡过险区。在这里,我们看见4人组中的其中两人从右边的山沟往上爬,他们说另两人已在前,说明提前差不多一小时的进山优势已被反超。

过了山尖就是平坡的道,队友又开始摄影,李队又不得不开始招呼,我们要在十点半前达到小屋。嗯,操碎了心呀~

[山的心尖]

【刚过险区】

【再拍】

【再拍】

【等你们拍】

【望山】

【山在这里】

本帖最后由 逐歌 于 2025-9-24 21:10 编辑

我们一行6人,李队备上了对讲机,我认为我们一直会一起走,我没有拿,后来就知道教训来得比较深刻。从门道沟走向河床的路,其实也不算路,每年的雨水冲刷河床里满是沙石,行走相当不便,大多数时候是在向左边走,可以顺着一条水渠走,这条水渠在我们天黑出山依靠手电已看不到路时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甚至是救命指示线。进山的河床估计走了约20多分钟,河床也没有走到尽头,就往左的石壁上山,怎么分的路,在哪分的,我讲不清楚,可能他们老徒步,有了上苍的感召,我只能跟着走。上山后的路就比较明显,顺着路上山,再下山,走到山石路尽头,再次进入主线河床。

主线河床一路也相当出片,9月份进山,河水还有微弱的溪流,潺潺流过,河床两岸崖石奇异,树木墨绿,有那么一刻,呼吸真的入脾入里,身心仿佛通透到前所未有融合一体,清晰地感知到自己在这山里,在行走,在听风在听雨,自由从没有像当下这样呈现在我眼前。

【仁者】

【河床路途中补充体力,队友发现远处向山里进发的另一组人】

【这个角度能看到的五峰山,距离门道沟约1.4km。命名都是有感而发,随性而起,不要强求】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