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转山日记 - 游记攻略 - 8264户外手机版

  游记攻略

2015年,第一次阿里大环线,途经塔钦,远远就看到了神山冈仁波齐,以一种“势不可挡”姿态扑面而来,我以为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与冈仁波齐相见。从我当年的游记当中似乎可以一窥当年我对神山的敬仰之心。


我的游记里部分关于冈仁波齐的叙述:


这两张照片均拍摄于2015年,虽然不算太清晰,但是能依然看到神山下的塔钦小镇以及神湖玛旁雍错。


2017年6月20日电影《冈仁波齐》在中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在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该村的10个普通藏族人和一个孕妇一起从家出发前去2500公里以外的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我因为有了2015年与冈仁波齐一面之缘的经历,特地请了假去看这部电影,“冈仁波齐”这个神圣的名字,再次根植于心。


2025年10月,一次说走就走的阿里之行,再次让我与神山冈仁波齐有了交集,事情的起因很简单:朋友大宝一直想去阿里,但是一直又没找到合适的搭子,于是我仗义陪同。在看行程的时候,“冈仁波齐”这四个金光闪闪的字眼,再次撞入我的眼帘,如果说第一次与冈仁波齐擦肩而过源于自己“不够虔诚”的态度,那么10年之后,我已不是当年的自己,10年的经历,早已过了与自己与他人较劲的年纪,“顺其自然”成为我当下人生的信条。何不趁这次机会,亲眼目睹冈仁波齐神山的魅力?


因为有了这样的念头,所以出发时手中便多了一件行李,里面包含了转山所需要的各种装备:登山鞋、登山杖(特地买了四折叠的越野跑登山杖,便于收纳)、雨衣、头灯、手套(厚薄各一副)、暖宝宝、一次性床上三件套(原计划在止热寺住宿一晚)、护膝、冰爪和雪套(国庆期间冈仁波齐下了很大的雪)、现金(防止手机信号不好不方便支付)、备用手机和充电宝、士力架和巧克力等高热量食品、保温杯、湿纸巾等物品,为了防止转山过程中膝盖不适,还特地跟朋友借了塞来昔布(能短时间缓解膝盖不适的药),此外还有诸如防晒霜、润唇膏、墨镜之类的防晒物品(事实是转山过程中几乎没用),听网上介绍说,千万不要多带东西,其实以上所列的物品,在转山时大部分都穿戴在身上,而且出发时会根据天气情况,适时调整(我出发的时候天气较好,所以冰爪雪套之类的就没带,后来调整为一天转山,床上三件套用品也就没带)。


此次阿里大环线行程,除了我和朋友大宝,还有一个来自福州的小美女小鱼拼车同行,遗憾的是,大宝和小鱼都不转山,而且在阿里行程开始后,我一直遭受睡眠障碍的困扰,苦不堪言,我记得到萨嘎的那一天,我特地去酒店附近的医院开了安眠药,但是睡眠依然不见起色,因为我对转山没有执念,于是我便摇摆于“转”与“不转”之间。我记得出发时,我曾经对家人许下承诺,如果身体和天气都不合适,我会放弃转山,该是兑现承诺的时候了。


按照阿里12天的行程安排,如果队伍当中有人转山,那第四天的时候就要一大早从萨嘎出发,中午赶到转山小镇塔钦,转山的人到达后就开始出发,晚上抵达止热寺住宿。但如果队伍中没有人转山,那可以晚点出发,晚上到达塔钦便可。领队99一直在询问我是否确定转山,到了萨嘎,我觉得我睡眠不足不适合转山,再加上同伴劝我放弃,于是大家便欢天喜地的决定第二天晚点出发(高原早晚温差特别大,早上特别冷,而且太早也吃不到早饭,所以一般都希望晚点出发)。


原以为我与冈仁波齐就这样再次擦肩而过了,结果从萨嘎出发后,中午在帕羊镇一个东北饭馆吃饭,吃饭的时候遇到了几个刚刚转山成功的藏族同胞,他们开心的神情溢于言表,我又不争气的去询问天气情况,他们异口同声的说“这几天天气太好了,转山太值得了”之类的话语,一下子又让我放弃的念头起死回生。


傍晚到达塔钦小镇,领队99特地开车带我们到达冈仁波齐景区门口,询问相关情况。因为今天出发止热寺肯定来不及了,如果想转山就只有明天一天的时间,我决定明天早上出发,徒步20公里到止热寺,然后再从止热寺原路返回。如果走得快,还能赶上最后一班经幡广场到景区大门的大巴车,这样可以少走7公里(最早一班从景区大门到经幡广场的大巴车是早上8:30,最后一班从经幡广场返回到景区大门的时间是19:30,大巴车来回50元,但如果来回都坐车,相当于11小时之内要走26公里,工作人员看了一眼我之后,说我根本来不及走这么远,并对我表示遗憾),看到工作人员歉意满满的神情,我突然灵光一现,我可以不用坐早上8:30出发的大巴到经幡广场,直接早点徒步出发到止热寺,这样可以赶得上最后一班返程的大巴。就算赶不及返程的大巴,我觉得我还是有能力从经幡广场继续走回到景区大门的。主意已定,当下便到入住的旅行家酒店,洗澡洗头洗衣服,顺带将第二天一早出发的行李装备准备就绪。


第二天早上5:00起床,简单吃了点零食,6:00朋友大宝将我送到距离酒店不远的景区门口,我与大宝挥手告别。漫天星辰下,我便开始了我一个人的转山之旅。以下便是我转山途中所见所闻所记录,或许以原声的方式呈现出来,更为真实。

你写的真好,知道的真多。我7年没转山了,以前给寺庙、宾馆维护光伏设备,多次去止热寺,却什么也不知道。我一共转过9圈,最后一次是2018年我64岁,16小时转完1圈(我的第8圈)后回到塔尔钦,次日又出发再住止热寺,用3天转了2圈,累的够呛。后来我再去止热寺就只干活不 转山了。明年马年也是我的本命年,我一定会去再转一次,了此生之愿。最后说一下,如果虔诚,转山每一步都是步行走出来的,我最快是走13小时(60岁时),也配同伴走过3天,分别住宿止热寺和不动地钉。你如果对阿里什么地方有兴趣,也可以联系我一起讨论。
熙熙攘攘的冈仁波齐 明年更热闹
下山道且阻长,看到了湖面已经结冰如蓝宝石般的慈悲湖,镶嵌在荒凉的山间,据说这个湖能照见人的前世今生,可我们真的有前世今生吗?这一世,能够安心的选择做自己,足矣。


凌乱的碎石、陡峭的山路,让下山这件原本轻松的事情变得更加的艰难,因为稍有不慎,就会有扭伤或崴脚的风险,据说有人曾经数十次的转过山,但每次下山的路都不是同一条,你只能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下山路,回头凝望,你竟然从如此危险复杂的路况中全身而退,那一定是神山在庇佑你吧。


18:00不到,到达不动地钉补给点,按照之前的计划,与小杨和其他几位在补给点等待的人共同拼了一辆救援车回塔钦。在回去的路上,依然有转山的人在用双脚丈量着这片大地,在群山之间,他们的身影如璀璨的星光般耀眼,转完是一种选择,不转完也是一种选择,神山从来不会告诉你如何去选择,你只需依照心的方向,随心而行。


套用电影《冈仁波齐》里那句著名的台词: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确的,神山圣湖不是终点,接受平凡的自我,但不放弃理想和信仰,热爱生活,我们都在路上,也许路的尽头是什么从来都不重要!

下午13:30,到达一处挂满经幡且相对比较平坦的地方,在此处简单补充了一下能量(2块饼干+1块巧克力),热水也只是浅尝辄止喝了两口(带了两瓶水,事实只喝了两口,一个是因为冷,第二个是因为我知道后面只有到不动地钉才有厕所),虽然一直在走路,但体感温度却一直没有上升,所以出发时穿多少衣服,正午时分还是穿多少。此外网上流传的诸如防晒口罩、防晒面巾、防晒霜、润唇膏之类的防晒物品一概没有拿出来使用,当下最重要的不是防晒,是保持呼吸顺畅,保住小命。


环顾四周,国庆期间突降的大雪还未完全融化,庆幸的是,还没达到需要用冰爪防滑的程度。


15:00到达一个挂满经幡的垭口,让我误以为到达了卓玛拉垭口,兴奋不已。可后来才悲催的发现,其实整个转山过程中,卓玛拉是最高的那个垭口,还有好几个挂满了经幡的垭口,只不过相对于卓玛拉垭口来说,它们海拔低一点。


据说每年到冈仁波齐转山的人有30万人次,大量的信徒会带上经幡到垭口悬挂,为家人祈福。长期以往,各个垭口都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经幡,由于数量过大,支撑点不堪重负,很多经幡只能散落在地上,由于经幡不能踩踏,且散落的经幡对环境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景区会每隔一段时间对经幡进行清理。所以,如果不是信徒,没有必要去凑热闹挂经幡,也算是为保护环境贡献微薄之力。


路过海拔5570米的往生石,上面依然贴满了逝者的照片,这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地方,我不忍细看,宁可相信这是藏族同胞信奉的格萨尔王的坐骑“业之马”。


下午16:00,望穿秋水之后,终于登上海拔5650米的卓玛拉垭口,那一刻竟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之感。而广东人小杨,从一开始的犹豫、质疑到笃定,完成了从身体到心理的质的蜕变,山的那边究竟是什么,或许从来不重要。


有人在山顶煨桑,有人在垭口撒隆达,有人喜极而泣,有人执着的转了一圈又一圈……这一刻,我们见识到山的宏大,也窥见到自己的渺小;这一刻,世间所有无法言说的遗憾在此烟消云散,这一刻放过自己与自己和解………神山没有回答任何人的问题,神山却又巧妙的回答了所有问题……


天葬台补给点是翻越卓玛拉垭口之前最后一个有厕所的地方,所以不管有没有感觉,在翻垭口之前一定要去上个厕所,下一个有厕所的地方就是不动地钉补给点了,我后来估摸了一下时间,从天葬台出发翻垭口再到不动地钉补给点,大概要花费五个小时的时间。


说真的,即使忽略海拔5300米的高度,光是“天葬台”这个三个字,我猜想我也会连夜跑路,不愿意住在此处。


在路上看到藏族同胞一家数口人在转山,特别惊讶于那么小的孩子就开始转山了,藏族人根深蒂固的信仰或许也来源于此。


早上从塔钦景区入口开始徒步时,黑暗中遇到两个广东人,他俩都没带头灯和电筒,后来其中一个跟上了我的步伐,他就是广东人小杨,从漆黑的暗夜到天色渐亮的这一段时间,他一直借着我头灯的光亮和我并肩同行,后来我去旦真仲康补给点上厕所(恰好天也亮了),两人就此分道扬镳,巧的是,当我到达止热寺附近欣赏神山冈仁波齐的雄姿时,我俩竟然又偶遇了。他和同伴原本计划在天葬台住一晚,第二天再翻垭口,可当他得知我当天就准备翻垭口然后下山拼车到塔钦时,他也决定长痛不如短痛,放弃之前住宿天葬台的计划,当天翻垭口到不动地钉拼车回塔钦(主要原因是到达天葬台补给点才12:00左右,太早了)。


从止热寺到天葬台这一段的距离虽然不是很长,大约4公里左右,但相比于之前的20公里缓上坡,海拔却急剧的上升,有一段路几乎是呈“Z”字形的反复上坡,真正考验人的意志的时候到了,只能走个十几步,停下来喘几口气,后来这种走路模式一直持续到卓玛拉垭口。


一路上看到各种各样的玛尼堆与迎风招展的经幡。其实在冈仁波齐转山路上,有很多的与藏族佛教传说有关的故事和圣迹遗迹,但对于大多数像我这样步履匆匆的转山者来说,“前方还有多远”才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


连续拔高一个小时之后,终于到达海拔5300米左右的天葬台补给点(可住宿),这里的“天葬台”只不过是广义上的地理位置,据说冈仁波齐周边有四个天葬台,但只有色雄的“五百罗汉天葬台”(大天葬台)、神山东北侧的“斯巴恰天葬台”(小天葬台)这两个在外转路附近容易到达的才广为人知。据说现在神山周边的天葬,只在色雄的大天葬台上进行,包括小天葬台在内的其他天葬台已没再进行天葬了。(我猜测这里的“天葬台”名字来源于以前的小天葬台这个位置。)


路上看到的磕长头转山的藏族同胞,据说全程磕长头转冈仁波齐,多数人需10-15天,体力好、行进顺利者约8-10天,节奏慢或遇天气影响可能超15天。磕长头需反复起身、匍匐,平均每天仅能推进3-5公里,还要应对高海拔和多变天气,如果心中没有坚定的信仰,一般人是难以坚持磕完全程的。

10:00左右,终于看到了止热寺的路牌,止热寺又名“直热普贡巴”,位于冈仁波齐神山北麓,海拔5210米,是转山途中最大的寺庙和重要休息点。该寺由竹巴噶举派大师古仓巴(或郭仓巴)于13世纪创建,1986年重修,因传说中牦牛引路至修行洞而得名“母牦牛角寺”。寺内供奉古仓巴像及众多佛像、经籍,对面三座山峰象征观音、文殊、金刚持菩萨(合称“日松贡布”)。作为观览神山北壁的最佳位置,寺庙周围遍布玛尼堆与经幡,兼具宗教与自然景观价值,现属噶玛噶举派,是冈仁波齐转山路线(外圈)的核心站点之一。

北京时间11:00不到,终于到达止热寺,此时距离早上出发的时间还不足五个小时,这么早到达止热寺,立马颠覆了我原路返回的计划,我决定稍稍休息后就开始翻垭口,然后到不动地钉拼车回去。


除了止热寺补给点,此处还有条件稍好一点的冈加酒店等住宿点,据说止热寺的房间是按床位收取的,一个床位大约150元左右且条件简陋,即使是这样,在国庆期间依然是一床难求,明年马年转山的人数肯定爆增,有可能床位费会翻几倍,但依然会存在很大的缺口,所以计划马年转山的朋友请谨慎,一定要确认订到床位后再出发。

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一只小狗,陪着我走了很长的一段路。

天色大亮之后,路上转山的人也多了起来,有很多是藏民,还有迎面而来的骑马的印度三哥,他们或许信奉苯教,逆时针转山而来。


9:00不到,天色已亮,终于看到自己身处的环境,一条满是碎石的路蜿蜒伸向前方,两边则是高山耸立,空旷的路上几乎看不到人,与国庆期间熙熙攘攘的转山大军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此时的双手愈发的冰冷,拿出早已备好的厚手套,直接套在薄手套上。


路上碰到一位好心的大哥,说要一天转完,而且很热心的帮我拍了视频,大哥原本想让我一起,可我考虑到各人徒步的节奏不一样,还是按照自己的节奏走最为舒服,婉拒了大哥的邀约,祝他好运。

如此天寒地冻的环境下,居然还看到有人露营。


北京时间9:07分,终于看到了心心念念的冈仁波齐神山。


9:30左右,到达第二个补给点,旦真仲康,也就是马头明王补给点,补给点几乎看不到人,在这个补给点上了个旱厕,旱厕门口还有很多残雪尚未融化。

发表回复 关闭 发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