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登顶死亡率的探讨 - 山伍成群 - 8264户外手机版
8月1日
乔戈里峰发生严重山难不少媒体予以关注,一时间和K2有关的新闻比比皆是,其中不乏包含矛盾或者错误信息的地方,那天在sohu的新闻中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地址:
http://news.sohu.com/20080805/n258591434.shtml 转自
广州日报),标题为:“
乔戈里峰难度远高于珠穆朗玛峰 登顶死亡率27%”,文中还提到了“截至2007年共有284人次成功登上乔戈里峰,同时付出66人死亡的惨痛代价”。
让我疑惑的地方就是关于K2登顶死亡率,“登顶死亡率”的概念,我的理解就是
登顶人次和
死亡人数的比例,通过查看以前的资料也确认了我自己的观点(2001年及2003年时,14座8000米
山峰的登顶死亡率[翻译自mounteverest]:
http://www.8264.com/538.html)。 而根据文中所列数据,即“截至2007年共有284人次成功登上乔戈里峰,同时付出66人死亡的惨痛代价” 得到的登顶死亡率应该是0.232394... 即 23%多点,而非题目中的27% 。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登山是没有零死亡 的,人和大自然比是相当的渺小……我们追求的精良装备也只是减小风险而已……
呵呵,个人觉得不该这么算。
死亡率应该是66/66+284,大概20%不到吧。
如果有3人去登山,1人登顶,2人遇难,死亡率难道是2/1=200%?
未登峰应该不适用于这一概念...不过卡瓦格博的难度是众所周知的!
注意,概念是“登顶死亡率”而非一般的“死亡率”,这个比率完全有可能大于1
个人理解:
登顶死亡率 :首先看一下这里的比例的意义,分母应该是一个集合,分子应该是该集合中的一个子集,反映的应该是分子在分母中所占的分额。在这里分母应该是所有登顶的人次的集合,注意,应该是人次。分子是该集合中的一个子集,即登顶之后的人在下撤过程中死亡人数(不能算人次,一个人死不了两次),没登顶就死了的不算。(比如有个牛人登顶3次,结果第三次登顶之后一高兴在山顶给自己口水呛死了,也算为分子贡献了1,给分母贡献了3。)要是分子连没有登顶的都算了,这个比率就没有意义了,这样的话,一些山的死亡率可能大于1,未登峰是无穷大,有意思吗?比如一个sb,就想要登梅里那个,结果刚出bc就滑坠而死,你说他要是也算到登顶死亡率里面多侮辱人啊。
一座山攀登的死亡率也应该遵循同样的原理,分母应该是到这座山攀登的人次,比如私奔到山下躲着的就不能算,分子应该是因为攀登原因死亡的人数,要是你在营地和同伴开玩笑整毛了,被同伴用冰镐劈死不能算在其中。
我没有看过具体k2的数据,不过对那个14座8k的登顶死亡率的算法表示怀疑。
首先感谢,ls朋友的参与和你的意见。
其次:其实我最初也是和ls这么想的,不过看到mounteverest的那个数据就有点犹豫了。
其实这个算法也有它的意义所在,比如安峰的截止2001的登顶死亡率统计为51%,即表示:在攀登该峰时,每登顶2个人,就会有一个人死亡(可在上升途中遇难,也可以是登顶后下撤时遇难,
但一定是攀登中遇难的,例如:私奔到山下躲着的没有统计在死亡者人数内)。
这个比率着重体现的应该是登顶的
难度+
危险性,着重
危险性。
另外,关于楼上朋友所说的只计算下撤死亡人数的说法,我有不同的观点,登顶后下撤死亡人数 / 登顶人次 得出的数值应该表述为下撤死亡率,用于体现下撤的难度与危险,而非登顶的难度与危险。另外,你关于攀登死亡率的说法我认同。
其他概念:
一座山峰的登顶率:
登顶人次 /
尝试攀登的人次,(注意:这里说的也是人次,而非人数)
体现什么:登顶的难度
一座山峰的死亡率:
攀登中死亡的人数 /
尝试攀登的人次。(注意:这里前面说的也是人数,后边说的是人次)
体现什么:攀登的危险性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理解,欢迎大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