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的道德新低点—王静的直升机攀登,关于这件事儿一直想说些什么,偶然间看见一个朋友已经说了,很是赞同,在此转发:(野长城)最近网络上关于王静为了达到创造7+2的所谓“最快记录”,坐直升机登顶
珠峰,争议颇多。也就这个主题出现了一篇文章,被广泛引用。我本来不想多说,但反复看到此文,忍不住评论一下。首先,文章作者是懂
登山的,对故事情节,7+2实质的描述,对各类登山者的定义,对登山梦想,欲望和炒作现实的体会,都挺准确。貌似对事件的刻画,特别深刻。可是细细品味,表面的客观之下,此文并不客观公正,根本上,其实是给王静辩护,替她涂脂抹粉的。为什么呢?首先,公众质疑责问的,是坐直升机登顶这个事实,文章并没有深究这一关键点,其实是承认了这个最大的问题。登山,不管你是无氧单人新线路的大牛,还是没有经验和能力的商业客户菜鸟,世界公认的最低要求都一样,要从大本营靠双腿一步步走上去,王静的行为极其罕见,在被作者大肆抨击的商业世界,也不被容忍和接受,此文开篇迅速从这个关键点转移到强烈抨击商业登山,其实真正“跑偏”,有误导嫌疑;其次,世界上绝大部份登山,无聊中国还是国外,都是通过商业活动作为客户攀登,这也是普通人登高海拔的唯一可能和方式。跟大家跟团
滑雪、
潜水,参队
攀冰、
攀岩,报班学习跳伞、皮
划艇等
户外活动一样,都是通过商业活动玩儿,找乐子,或者,拔高点说,探索个人未知领域,突破个人极限,等等,没有必要把商业登山一棒子打死,描述得如此不堪。其实,他力挺的王静的所有登山,包括7+2,都是通过他痛恨的“商业怪胎”实现的,凭什么她就比作者痛扁的其他人高明?凭什么判断她的人品,比别的登山者“高出不少”,就算我们承认她个人能力不错?作者断言 - “以珠峰商业登山为代表的中国式商业登山,在迅速“造神”的同时,也在迅速地“自我矮化”” - 没错,王静的直升机登山,就是这种自我矮化最极端的例子!作者还宣称 - “中式“7+2”只要在国内宣扬、不拿到国际上去显摆,也是颇可以忽悠一些注意力、以及注意力经济的”,也没错,王静的所谓7+2记录,就是这种忽悠和炒作的典型!凭什么别人被打击,她被力挺?按照作者的定义,她也不过就是一个client, 并非climber,更称不上登山家,凭什么占据道德制高点?商业登上一个珠峰就自称登山家,就动不动第一人,大牛,说着就满世界分享人生感悟和经历的登山者固然可笑,她也完全一样,凭什么作者厚此薄彼,作者不是自己驳斥自己吗?第三,作者最后雄辩说 - “如果登山只是“个人的理想或者欲望”,只要安全、不伤害他人、少破坏环境,怎么登都是当事人自己的事情,旁人无权评说”,王静怎么看怎么就不符合!她若是仅仅为了个人理想,有什么创所谓记录的必要?她违反
尼泊尔政府规定,私下用金钱和一些
夏尔巴人交易,不顾今年登山环境的险恶,把他人生命置于危险之下,直升机罕见地为了非救援目的,多次飞上C2,怎么不伤害他人,破坏环境?旁人怎么就不能评说?你做的违规、违反常理,违背登山公认标准的行为,居然不可以评说,你怎么这么独裁?就好比波士顿马拉松,你可以凭3小时15分的优秀个人成绩报名,也可以通过慈善捐赠入围,甚至可以报
旅游团获得资格,后二者就是作者所不齿的“商业行为”,可是不管你如何站在起跑线上,42公里又195米的距离,你还是要一步步跑过来。你坐汽车坐了15公里,还不许别人评论,还抨击别人商业报名,却老老实实跑完全程人,你是不是最误导,最跑偏呢?总结,这样的文章,尽管有事实,有insight, 却根本上倾向性太强,偏离主题,误导读者,实在不可取!
来自iPhone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