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teeblumntang 于 2014-6-5 14:02 编辑
刚看了看十一郎的这篇文章,感觉上讲的还是比较客观公允的。
登山就是登山而已,和任何运动、生活没有区别,不能因为它苦逼所以它就牛逼,这也是一切公平的体育运动的原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小小的梦想,好比说我们同一年级打篮球的男生,也都喜欢在篮球场边上坏了的那个篮脖子只有2.5M高的篮筐上“扣篮”过瘾:就是耍耍而已嘛,我看也没什么人说我们违反了“高贵的篮球精神”啊。
王静是公众人物,她的乘坐直升机这个行为被放大、误导了很多人,这才是这件事不该发生的地方;但是我要说一点不好听的,如果每一个受众自己用自己的思辨仔细去想一想,分析分析,这么一点道理相信很多人还是想的明白的:被忽悠的人自然或多或少的有那种不爱思考的坏习惯。
我反对站在“道德”、“伦理”的高地上用大棒子来抡人,毕竟这是讨论问题,不是政治斗争,毕竟王静谁也没有伤害到,于情于理顶多算是“不好”,怎么样也算不上是“恶”。登山运动伦理的形成在国外用了一百多年才缓慢形成,对于我们无论如何都应该会有一个很漫长的达成共识的过程。很客观的讲,王静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行为、自己的传记,是为推广登山做出了贡献的。
如果从推广登山的角度上讲,每个爱好者绝不应该有那种“精英感”的念想,这样只会把自己和自己的一小部分朋友封闭在一个小小的狭隘的圈子里,别人也不理解登山者,登山者也不屑于和别人分享、解释、教育,那最后民间登山只能是思路一条。
抛出一个同样非常争议的问题给大家,大家可以自己分析一下,洁癖式、精英式的登山主义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
在巴塔哥尼亚的著名山峰CerroTorre,有一条充满争议和口水战的线路,即“压缩机”线路,是意大利人Maestri当时为了不顾一切的登顶使用一台启动压缩机驱动钻头在岩壁上留下了400多个挂片形成的。这件事在国际攀登姐引起轩然大波,Maestri从此臭了大街。但是此事的另一个结果是,很多提升级的攀登者获益于这条肮脏的路线,得以在相对低的攀登水平下完攀这座举世闻名的山峰,从而鼓舞自己向更高的水平迈进。时至2012年,美国的登山组合海登·肯尼迪和杰森·克鲁克在以史上最漂亮的方式干净利索而定完攀后,摘除了挂片。
不错,这是精英式的宣战;但是从此以后很多人将再也无缘这座雄伟的山峰,再也无法沿着充满争议的历史足迹去回顾攀登的历史(即便是压缩机线路,那也绝不简单)。精英出于精英的思路、出于绝对伦理的要求,剥夺了普通人去享受山的权利,这与中世纪的宗教战争何异?这不是在推广登山,这是在与普罗大众对立,这是在扼杀登山啊。即便是法国、瑞士这些阿式攀登的起源地,也有很多著名的大众山峰为了方便普通游客的亲近而在山上装有固定的铁索以保障游人的安全和攀登啊。
每一个出于各种目的登山的人,总有一点共性,就是认为“登山”是好的;只是具体的行为和做法各有不同。杨春风曾经讲自己为什么登山“一是山顶的风景很美,二是觉得人生不能碌碌无为”:登山这件事本身确实能给人带来巨大的成就感,这是一个心理上的客观存在,本身是无法否认的。我们无论如何谈论登山的伦理,都必须要尊重这个基本的事实。
禅宗讲万事应“如其所如”,爬山,也仅仅是爬山而已。王朔的话讲的更难听一点,但是话糙理不糙“逼是一样的逼,装上见高低”;但诚然,给登山赋予各种高大上的意义、禀赋、伦理,这样的时候此“登山”已非彼“登山”,却变成了另外一种身份,这也算是着了“色相”,抱有这种观点鞑伐他人的人,却又与那些坐飞机爬山,乱打挂片的人在伦理的角度讲,何异?
有心为善,虽善不奖;无心为恶,虽恶不惩。如果以有心而伐无心者,其善其恶之论则何如?
仁者见仁,把这个问题抛给大家,希望可以激起对于登山这项运动本质真诚的思考;精英主义本身也是精英者自己的藩篱。
至于有人就是想借助这件事“打倒谁”,这倒更像是登山之外的别有用心了。